一個人,讀書很多,言談中很容易看出來
晚清名臣曾國藩對氣質(zhì)有自己的理解,他說:
“人之氣質(zhì),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zhì)。
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p>
首次提出“氣質(zhì)”的醫(yī)學家蓋倫也同樣認為,每個人的氣質(zhì)類型往往是先天形成一部分,後天塑造一部分。
而後天所塑造的那部分,是什麼決定的?
是讀書嗎?
嚴格來說不是,是一個人的經(jīng)歷、眼界、見識、格局、習慣等等決定的。
那麼,為什麼還要說讀書可改一個人的氣質(zhì)呢?
因為往往是讀書這個習慣,最能擴大一個人的眼界,增長一個人的見識,提升一個人的格局,從而影響一個人的氣質(zhì)。
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俞洪敏也曾說:“讀書的習慣,最容易拉開人和人之間的差距?!?/p>
讀書猶如吃飯,一點點融入一個人的血肉,逐漸改變、完善一個人的個體和靈魂。
所以,人和人之間,讀不讀書的差距真的很大。
那些書讀很多,有厚度又有深度的人,言談中很容易看出來,他們身上的這些“亮點”,難以掩蓋。

自信從容
《脫口秀大會》熱播時,在網(wǎng)上看過一個相關話題——原來內(nèi)向的人,也能如此耀眼。
這個話題,是關於鳥鳥的。
她是一個出生於92年的女孩,從小內(nèi)向,還有嚴重的社恐,哪怕上了北大,成了別人“別人家的孩子”,她還是內(nèi)向。
所以站在舞臺上的她,像一隻雛鳥一樣縮成一團,聲音偶爾還會顫抖。
但是,當她真的開始講述自己的觀點時,她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一般,發(fā)光發(fā)熱,令人動容,這是內(nèi)心足夠自信才有的力量。
她的自信,來源於她的學識,從小內(nèi)向的她沒少看書,這才一步步增加了自己的知識量,讓自己能夠通過有趣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林語堂先生曾說:
“沒有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p>
一個人所能走的路,所能見到的世界,總是有限的,就像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出過國一般,見不到多少外面的世界。
但是,一個能夠沉浸在書籍世界裡的人,單單在書中,就已經(jīng)見到了更大的世界,這才讓一個人變得不一般。
無論是得體的談吐,還是自信從容的氣質(zhì),哪怕是社恐產(chǎn)生的憂慮,都會因讀過書而鍍上一層光芒。
那是知識的厚度,也是一個人靈魂的厚度。

兼收並蓄
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教授經(jīng)常去舊書市場淘書,一次,他和助手去淘書時,偶然看到一本記掛已久的書,只是舊到已經(jīng)泛黃。
他詢問了價錢,書攤老闆不屑地說:“這種快爛了的書最便宜,要不要看看別的?!?/p>
教授笑著說:“不用,就這本吧。”
書攤老闆眼看自己值錢的書賣不出去,一邊裝書一邊調(diào)侃道:“你們這些肚子裡有些墨水的人,哪有我知道什麼書值錢?!?/p>
助手看不下去,想要出言制止,被教授攔住。
事後,助手問教授為什麼不解釋,教授說:“他一個書販子,自然用價錢來衡量一本書的價值,我們的目的不同,對一樣東西的定義也不同?!?/p>
因為這個故事,想起羅翔老師說過的一句話:
“一個人成熟的重要標誌,就是在腦海中,能夠存在兩種看似對立的觀點,一個人不成熟的標誌,腦海中總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p>
認知越低的人,越會用自己想法來定義這個世界,這是認知的局限,也是讀書太少的結果,這才不接受更多可能。
反而是知識儲備大的人,見到了更大的世界,明白自己的認識只是世界一隅,這才能做到兼容並蓄。
所以,讀書的人往往溫和,不愛計較,因為他們明白,凡是存在,皆有合理之處。

很同意作家三毛寫過的一段話: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yún)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nèi)允菨撛诘?。在氣質(zhì)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如今的很多人,都知道讀書的意義,生怕別人看穿自己肚子沒有幾滴墨水。
於是,每次看到感興趣的書籍時,總喜歡把書買回去,可買是一回事,看是另一回事,買的書再多倘若不看,也只是白白浪費錢。
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讀了多少書,懂多少道理,是能看出來的。
有些人,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些人,空有書屋心無料。
願我們都能成為前者,讓書籍成為自己的血肉和力量,而不是自己向外炫耀的無用資本。

最近,我刷到了一句特別觸動我心的話:“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替別人撐把傘”。
人生多舛,命運多艱。有太多辛酸只能有自己來扛,自己體會。
我們都渴望在自己孤立無援的時候有人拉一把。但更多的時候,都是靠自己來扛。
活得越久,越能明白。與其指望別人撐傘,不如自己打傘。為自己撐傘,才不會淋濕。
胡雪巖在發(fā)家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醫(yī)院、學校和火車站。有人問他,在動蕩的年代,為什麼要把錢投在沒有回報的事情上。
胡雪巖說,有人在下雨天給我撐過傘,所以我也想給別人撐把傘。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為他人“撐傘”的能力。這把傘是我們骨子裡的善良。
它無需被物質(zhì)與金錢定義,它也可以是一個細微的小事。即便是一個微笑,它也是別人的“傘”。
這世間,善良的舉動與説明本就沒有大小。只有出於本心,順從本心。
正如《菜根譚》中說:“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
其實,每一個撐傘的人都明白:撐起的傘不單是為了他人遮風擋雨,更是為了守護住內(nèi)心那一縷細微的光。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不願他人再受同樣的苦。知道生活的不易,才會變得處處柔軟,以溫柔相待。
善良,永遠是強大的人最深的底氣。這世界光怪陸離,捉摸不透。但善良的人始終不老,與溫暖同在。
世道艱難,但還是渴望人心良善。善良的人就是在風雨中透露的光。
有人說,為他人打傘的人,最後自己也會淋濕。
但我想,當這把傘撐開的時候,打傘的人就已經(jīng)無所謂風雨打濕自己。付出與收穫本來就無法對等,這世間也沒有絕對公平的事。
真正的善良,從來都不是苛求付出之後必有回報,而是享受付出的過程,不去計較得與失的毫釐。
古訓有言: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或許,撐傘的人也會被淋濕。但總有一天,也會有一把傘為他撐起。
但我相信,世道冰冷,可人心不孤。只要我們能守護溫暖,那麼愛自然就會傳遞。
本文來源於網(wǎng)路,公益分享、參考之用,客觀思考、理性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