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以“熬”為心法,可安然入世?。ㄉ钏迹?/h1>

人到中年的時候,往往是水深火熱的狀態(tài)。上有老下有小,重任在肩頭,少有可以放松的時候。
而且世俗也容不得你放松,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總會被拿來跟別人比較,你覺得自己過得還可以,但別人會說你比“XXX”差遠(yuǎn)了,有人買了豪車,有人買了別墅,到頭來好像就你是最沒出息的那個。
除此之外,你還要面對生活中的雞毛蒜皮和工作中的勾心斗角,為錢忙,為面子辛苦,為老婆孩子奔波。
這個階段,如果你的精神、心理還停留在“沒長大”的狀態(tài),那你就苦了,有很多事會讓你受罪、受累,迫使你走向成熟。
所以,很多中年人都特別理解年輕人有“離群索居”的傾向,他們看到“前浪”那么受罪,壓力那么大,難免會被嚇到。
但這個世界沒有什么“桃花源”讓你“躲進(jìn)小樓成一統(tǒng)”,你覺得城市人氣喧囂,想要到農(nóng)村找清凈,恐怕是想錯了。
事實(shí)上,很多農(nóng)村的人文環(huán)境還不如城市呢。至少,城市里的人大都忙自己的事,顧不上關(guān)心你怎么樣。而到了農(nóng)村,你會覺得被別人“關(guān)心”也很難過。
我見有人跑到終南山,仍然是身在紅塵,躲不開的是非和爭斗。
其實(sh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路本就是高低不平,無論如何你都要走一遭。
我想說的是,躲避不是辦法,不管是跑到深山老林,還是藏身古剎,人生在世,實(shí)在是逃無可逃。
不過,你想一想,為什么要躲、要逃呢?
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雞毛蒜皮……存在即合理,它們想來就來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的體會就是:人到中年,以“熬”為心法,可安然入世!
熬,不是聽天由命,不是隨波逐流,這樣就太消極了,與逃避沒有什么兩樣。我這里所說的熬,是指耐心,忍讓。
日子都是一天一天過,人生總會遭遇風(fēng)風(fēng)雨雨,下雨的時候,既然躲不開,那就忍著就是。反正無論你咒罵還是抱怨,都無濟(jì)于事。
熬過風(fēng)雨,就是晴天。經(jīng)歷過陰晴圓缺和起起落落的人,內(nèi)心就會非常淡定,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其實(shí),世間有人謗你、欺你、辱你、笑你、輕你、賤你、惡你、騙你,恩怨情仇,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種種遭遇和感受,都是人生的過程。
這就像曹德旺所說的,“……你追求結(jié)果的同時要追求它的過程,不管酸甜苦辣,不應(yīng)該單單只是把甜的拿走,酸的不要,那也沒有味道。就好像你煮飯時加一點(diǎn)醋,才能真正把味道調(diào)出來?!?/p>
所謂無恩無怨不入世,無愛無恨不成人。如果你年紀(jì)輕輕就看破紅塵,是非恩怨不沾染,誰都不親,誰都不愛,愛恨都與你無關(guān),清心寡欲,內(nèi)心如枯木一般,那你活著又有什么滋味呢?
釋家還有入世一說呢,紅塵煉心,如果沒有經(jīng)受世間的種種磨難,你就算悟道,悟得也不過是一場虛假的寂寞。

很多人都像《西游記》里的豬八戒一樣,囫圇吞棗一般,把人參果一口下肚,根本沒有品嘗其中的滋味。
人這一輩子,不能只去過中間的幾個片段和節(jié)點(diǎn),讓其他時間都變得毫無意義起來。
不僅是那些明亮的日子,還有那些枯燥、陰暗、寂寞、委屈、彷徨……的時刻,一起塑造了我們的人生。在某種程度上,后者更重要,它們是前者的土壤。
人在中年,正是生命濃烈的時候,感情的糾葛,緣分的糾纏,讓我們筋疲力盡,讓我們悲喜交加,所有的經(jīng)歷和感受,都會熬成一場生命的盛宴,酸甜苦辣,經(jīng)過心頭。
生命是短暫的,熬過這一場,不負(fù)生命中的每一天,才算是不辜負(f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