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你知道有多可怕嗎?
7月5日,被譽為華人歌手第一人的李玟離世,其胞姐李思林發(fā)文表示,李玟于數(shù)年前患上抑郁癥,直至近日病情急轉而下,7月2日在家中輕生,被85歲母親發(fā)現(xiàn)后緊急送醫(yī),最終因搶救無效于7月5日離世,終年僅48歲。李玟的突然去世,也讓外界再一次認識到了抑郁癥的可怕。

抑郁癥患者數(shù)量驚人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而嚴重的精神疾病,它影響著全球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們。抑郁癥不僅對患者本人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還給他們周圍的人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我們先來看一組實例。
張國榮:46歲因抑郁癥跳樓自殺。
翁美玲:26歲時因抑郁癥死于煤氣中毒。
陳百強:35歲時因抑郁癥服用安眠藥自殺。
阮玲玉:25歲時因抑郁癥服用安眠藥自殺。
余家輝:43歲時因抑郁癥燒炭自殺。
陳寶蓮:29歲時因抑郁癥跳樓自殺。
尚玉波:28歲時因抑郁癥跳樓自殺。
陳琳:39歲時因抑郁癥跳樓自殺。
謝晉:43歲時因抑郁癥跳樓自殺。
喬任梁:28歲時因抑郁癥,用塑料袋意外窒息。
……
這些明星都是因為這個病離世的。
聯(lián)合國衛(wèi)生組織專家稱,抑郁癥目前已成為僅次于癌癥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最近我國有關部門也公布了一個調查結果:我國每14個人中就有1個抑郁癥患者。抑郁癥患者數(shù)量之多,著實出人意料,讓人大吃一驚。由此可見,抑郁癥是多么的可怕!

抑郁癥形成的原因
醫(yī)學專家介紹,抑郁癥是一種精神障礙,它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通常由遺傳、生物化學、心理社會和環(huán)境因素等多個方面共同作用而產生。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影響因素:
遺傳因素:抑郁癥在家族中有遺傳傾向,如果有親屬患有抑郁癥,個體患抑郁癥的風險會增加。也就是說,有家族史的患者更容易患上抑郁癥。
生物學因素:神經化學物質的不平衡、激素問題以及大腦區(qū)域活動異常也可能對抑郁癥的發(fā)展有影響。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異常水平與抑郁癥有關。
心理社會因素:原因包括持續(xù)的精神壓力、困境或創(chuàng)傷事件,如失去親人、離婚、工作壓力、家庭不穩(wěn)定、財務困境等。此外,人際關系問題、虐待、欺凌等也可能導致抑郁癥。
個體因素:一些人具有個體特質或者個性特點,容易受到負面情緒和思維模式的影響。例如,低自尊、消極思維傾向、過度自我責備、悲觀和負面的思維模式等,可能更容易患上抑郁癥。

抑郁癥有哪些危害?
抑郁癥是一種疾病,它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會帶來很大的危害,比如:
影響生活質量:抑郁癥會導致患者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從而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人際關系。
影響身體健康:抑郁癥與身體健康問題密切相關,抑郁癥患者可能出現(xiàn)食欲改變、睡眠障礙、疲勞和體力衰退等身體癥狀。長期抑郁還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日常功能受損:抑郁癥會影響個體的日常生活功能,如學習、工作和家庭生活等,進而對生活品質產生負面影響。
心理健康問題:抑郁癥患者常常感到無望、無助、自卑和內疚,有自殺意念和行為的風險?;家钟舭Y的人需要得到及時和適當?shù)闹委熀椭С郑詼p少自殺的風險。

如何預防和治療抑郁癥?
抑郁癥危害性那么大,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預防呢?專家建議:
一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睡眠習慣、均衡的飲食以及適量的鍛煉有助于維持身心健康,減輕潛在的抑郁癥風險。保持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多參加運動,學會減輕壓力的方法,如冥想和放松練習等。
二是學會處理壓力:學習積極應對壓力和逆境,培養(yǎng)樂觀和靈活的思維方式,建立自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管理壓力,采取應對策略,例如尋找支持系統(tǒng)、參加放松活動、學習放松技巧等。
三是培養(yǎng)積極的情緒:積極的思考和樂觀的態(tài)度能夠增強個人抵抗壓力的能力,并降低抑郁癥的風險。
四是建立良好的社交網絡。避免孤立感,保持社交互動,與家人、朋友和社區(q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多參與社交活動,分享和傾訴自己的感受和壓力。
五是尋求支持和幫助:如果有感覺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癥的跡象,應及早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或治療,與心理專家合作制定治療計劃。

在治療抑郁癥方面,專家建議通過以下幾個方法進行:一是心理疏導。通過心理咨詢和治療,幫助患者了解并處理抑郁癥的根源,提升應對壓力和負面情緒的能力;二是藥物治療。在一些病情較重或持續(xù)時間較長的情況下,醫(yī)生可能會開具抗抑郁藥物,以改善患者的心情和情緒狀態(tài)。三是療法和支持組織。參加認知行為療法、親情療法、群體療法等心理治療方式,并積極參與抑郁癥支持組織,與其他人分享經驗和互相支持。

醫(yī)學專家提醒,抑郁癥是一種疾病,需要專業(yè)的診斷和治療。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患有抑郁癥,請及時向醫(yī)生或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