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三菱靠“拿來主義”混日子,阿圖柯談何競爭力?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這句話我們感慨了太多遍,但現(xiàn)實就是這么回事。
伴隨著產業(yè)大變革和中國品牌的集中崛起,越來越多曾經風光無量的洋品牌,開始越來越有心無力、在不斷升維的市場競爭中慘遭淘汰,隨時面臨“出局”的窘境。
鈴木掛了,雷諾掛了,馬自達也開始不斷潰縮“南北馬合二為一”……
而今天我們要談論的則是一代“硬派SUV&發(fā)動機”雄主——三菱品牌。

提到日系車品牌,很多人想必有所了解,除了豐田、本田、日產“三駕馬車”之外,三菱、馬自達、鈴木組成了日系“第二小分隊”。
前三者自不必多言,即便到今天,它們依舊在市場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存在感很強;后三者呢,由于體量相對較小,一直憑借鮮明的品牌個性在各自領域和細分市場收割對應的擁躉。
譬如馬自達的生存之道,主要靠騷氣出挑的顏值及“人馬合一”的操控;鈴木則以造小車見長(中國的國情和消費不斷升級,鈴木已經淡出國內市場);
至于三菱,除了以“三貓”帕杰羅為代表的硬派越野SUV外,很重要的一點即在于——三菱曾經是我國不少自主品牌發(fā)動機的供應商。
不過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在以電動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新四化”產業(yè)變革時代,汽車越來越趨同于繼電腦、電視、手機之后的“移動第四屏”,機械屬性在不斷弱化,電子屬性則不斷增強。
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洗牌重構!

換言之,和智能手機領域類似,今后的汽車產品拋開品牌、設計等少數(shù)維度,技術“同質化”會越來越嚴重。
盡管中短期來看并不會像手機行業(yè)這般“贏者通吃”,但“大魚吃小魚”的總體趨勢和格局,是不可避免的。
打個很簡單的比方,以前僅僅是一個“發(fā)動機”,一眾傳統(tǒng)豪強都各有各的特點和競爭力,但電氣化時代,一個骨干的現(xiàn)實在于:
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里,基本上絕大多數(shù)主機廠品牌并沒有自產自研“動力電池”(主要是電芯)的能力,寧德時代能夠成為動力電池領域的“寧王”,正是靠一眾合資、自主、豪華品牌們共同眾星捧月。
這就造成了一個必然現(xiàn)象,不管你是豐田、大眾,還是奔馳、寶馬,電動化時代以前憑借發(fā)動機、變速箱、底盤等傳統(tǒng)核心技術維度,構筑起的“護城河”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
豐田大眾還有規(guī)模體量優(yōu)勢,一時半會兒“死不了”,奔馳寶馬則有品牌力優(yōu)勢,同樣給他們拼命轉型贏得了時間緩沖;
但諸如三菱、馬自達這類體量本就較小、存在感和影響力本就不足夠強的二三線品牌,抗壓和抗風險的能力就沒那么強了,時刻面臨“被加速邊緣化甚至淘汰出局”的生死壓力。

以三菱為例,燃油車時代從長豐到東南三菱,再到十年前成立的廣汽三菱,盡管沒少折騰,但兜兜轉轉錯失先機。
2012年成立的廣汽三菱,盡管入局已經較晚了,但如若從第一任操盤手付守杰開始,就少一些“官僚腐敗、中飽私囊”的私心,多一些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執(zhí)著與堅定……
興許其一開始喊出的——“5年內成為國內最大的SUV生產廠家”,縱使不能100%美夢成真,但也不至于現(xiàn)在回頭來看“就是個屁”。
關于燃油車時代,三菱為何在中國市場錯失良機、幾經轉折混成現(xiàn)在要靠“拿來主義”混日子的慘狀,我們回頭再另當別論。
今天我們單就不久前官宣上市的——阿圖柯這款電動SUV,簡單聊下這種“拿來主義”策略,能否助力廣汽三菱回光返照、起死回生?

先拋結論,很難,按照這個打法玩下去,廣汽三菱的路只會越走越窄,三菱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力和存在感,只會越來越弱、直至徹底淡出。
或許在官方宣傳中,廣汽三菱可以將阿圖柯包裝成,“日系品牌乃至合資品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基于純電架構和平臺打造的硬派純電SUV”;
但這年頭信息如此發(fā)達、中國消費者也越來越不傻,阿圖柯本質上是“換標換殼”低配版廣汽埃安埃安V PLUS,掩蓋不了。
平臺架構和核心“三電技術”基本都是用的廣汽埃安,阿圖柯更多的只是用了三菱的品牌logo和殼子(有三菱風格的硬派SUV造型設計),售價反而還要更貴,憑啥?!
需要指出,三菱、馬自達這類常規(guī)合資兼小眾品牌,品牌號召力可不是BBA。
尤其最近這些年三菱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連年下滑、存在感每況日下,即便燃油車型都不好賣,毫無自己的核心技術競爭力的“換殼”電車,談何競爭力與認可度。
但即便如此,對于廣汽三菱而言,不這么干,還有別的更好的出路嗎?并沒有。

畢竟一個時代結束了,三菱在全球市場也在戰(zhàn)略收縮,中國市場更加無暇顧及,能靠“拿來主義”多活一天算一天吧。
臨危救急、充當“高位接盤俠” 的李曲明,豈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