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心理咨詢從本質上來說是什么?
心理咨詢本質是一種『客體關系』,準確的來說是一種有設置有邊界但同時溫柔有承載力的咨訪關系。
01鏡映
鏡映就是在鏡子里映出一個人的形象。在嬰兒最初的心理發(fā)展中,母親(或嬰兒的主要照顧者,如父親、祖父母等)是子女“我是誰,我怎樣”的鏡子。
對于小嬰兒來說,他還沒有“我”的概念,關于“我是誰”,他只能從母親的眼睛里尋找,若母親的反應是積極溫暖的,他會認為“我很可愛”,若母親的反應是冷漠麻木的,他就會判定“我很糟糕”。如果母親長期忽視孩子,不理不睬,小嬰兒看不到母親的臉,很可能就會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不知道自己是誰 。
電影《黑鏡:白色圣誕節(jié)》
幼年時鏡映中多為負面的的孩子,長大后會傾向于抑郁、自尊性低等特征。因為從小被反映成為是一個不值得被愛、沒有價值的人,并且自己也認同了這個觀念,而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
而那些幼年時缺少“鏡映” 的孩子成年之后則可能會出現“鏡子饑渴癥”,表現出沖動、自戀等性格特點。一部分人會因為沒有存在感、內心空虛,試圖用沖動的行為來刷“存在感”,比如:賭博、危險運動、混亂的性行為等;還有一些人會特別熱衷于炫耀自己以便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抵消內心自尊的缺乏。
那么在心理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咨詢師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咨詢師充當一面穩(wěn)定堅實的鏡子,中立、溫和、不帶評價地映照出來訪者的樣子,并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反饋給來訪者:“我看到你是……”,以促進來訪者去體驗和探索被映照出的自己。
當來訪者感受到自己被咨詢師看見和確定性回應,他也就能迸發(fā)出看向自己的勇氣,并逐漸確認自己那些原本被解離出去的體驗,能夠勇敢地面對自己,最終整合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和精神世界都更趨完整。
當一個人被看見,就是療愈的開始。
這就是被鏡映的感覺,那是令人幸福和滿足的感覺,這感覺可以幫助我們暫時地消融孤獨感,因為在被鏡映的時刻,我們會體驗到自己正在與世界同在,與他人有所鏈接,那將讓我們確認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02抱持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抱持”,是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的。
從我們生命的第一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們都需要被抱持。否則,我們就會摔下來。
在溫尼科特(1965c)關于“足夠好”的母親所必需的條件的觀點中,抱持是處于核心地位的。
嬰兒最需要的是一個充分的“抱持環(huán)境”,一個能夠使他們自身內在潛能的出現成為可能的環(huán)境。
電影《銀河補習班》
在抱持的環(huán)境中,父母會給孩子一種感覺:無論你是好是壞,我都會相信你;無論你做錯了什么,我都會接納你;無論你何時需要我,我都會回應你。
這是關系背景中最基本的部分,在這部分中,心理的成長逐漸展開。抱持的結果是嬰兒逐漸可以承擔他(她)的撫養(yǎng)者的部分功能,成為一個“生活在一起”的分離的人。
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需要為來訪者提供抱持性環(huán)境,以使其獲得安全感,使其自發(fā)性得以發(fā)展。
治療中的抱持性環(huán)境特不是指現實層面的擁抱、滿足等,而是藉由咨詢師自己的言語、態(tài)度、舉動等讓來訪者知道自己是被接納、被允許、被理解的。這有利于來訪者感到安全,進而更好地探索自己、表達自己。
03關系
對于早期發(fā)展遇到極大困難,還處于高度依賴狀態(tài)的個體,治療師關注的重點則是提供一個抱持性環(huán)境。
對于早期發(fā)展良好,建立起基本安全感,已經朝向獨立的個體,咨詢師關注的重點更多的在兩個人之間關系層面。
而心理咨詢中最重要的治愈因素是一個良好的咨訪關系。
電影《心靈捕手》
我們大部分的心理創(chuàng)傷其實是來自于關系,特別是比較親密的關系,比如和父母,伴侶,朋友,在關系中受的傷,最好的方式是在關系中被療愈。
當來訪者與咨詢師建立了關系之后,TA才能展現真實的自己,展現出來真實的問題,而不是靠TA帶來的那些“問題”。
當咨訪關系日漸親密,來訪者的人際關系模式才會在咨訪關系中活現。
當這些行為模式被咨詢師覺察到以后,心理咨詢師要抓住機會讓來訪者看到自己的模式,只有先看到,才能有機會打破原有的模式,用行動去讓來訪者有新的體驗和情感矯正,從而新建更成熟的模式。
當來訪者和咨詢師建立一段安全穩(wěn)定的關系,然后再把這種感覺傳遞到來訪者的生活中,來訪者也就實現了真正的成長。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