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縣長父親》憑什么不能得獎?
01
前幾天,德州作協(xié)舉辦的廉潔文化征文引發(fā)了熱議:
原來,一篇名叫《我的縣長父親》的散文獲得了第一名。

不免讓人想起了電影《夏洛特煩惱》里的經典片段:
袁華同學憑借一篇《我的區(qū)長父親》獲得了全區(qū)作文大賽一等獎。

夏洛對此十分不滿,質問老師:那是比作文嗎,那是拼爹呢。
此情此景,不免讓人感覺藝術照進了現實,于是在評論區(qū)紛紛玩梗:

脾氣比較沖的網友直接就來了個直抒胸臆:憑啥第一???

富有“質疑精神”的網友斷定作者依仗權力蔭庇,反過來還不忘陰陽怪氣一下人家好好考個大學找個工作。

畢竟類似的事情見多了:
前有周公子的“自爆卡車”,后有賈平凹之女賈淺淺用她的“屁屎尿文學”出圈。所以這次,大家也認定這篇文章的作者有利用父親官職刷名次的嫌疑,到頭來征文大賽拼的不是寫作水平而是“爹”,著實有點諷刺。
在網友的輪番圍攻下,德州文聯(lián)先是出來表示評選本身“肯定合規(guī)”。

但隨后的行為就有點打臉了:這則頒獎推送被刪掉了。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是他們心虛了。
表面上看,這次好像是又是一次“正義戰(zhàn)勝邪惡”。
網友們僅僅通過一個標題,就揭發(fā)了一個利用特權謀求獎項的行為,通過行使自己的監(jiān)督權讓徇私舞弊無處遁形,最終迫使對面刪掉推送狼狽收場。
好一個“大快人心”!
02
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不得不承認,大部分質疑的網友,其實都沒讀過原文,僅僅憑借電影的印象就腦補了一出“靠關系獲獎”的情節(jié)。
我們去看了一下原文,在通讀一遍后由衷感慨到:這篇文章,說不定真的配得上第一名。
全文情真意切,用最樸實的話語描繪出了一個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好干部形象。
原文如下:

上下滑動查看長圖
梳理文章的內容,我們發(fā)現,文中的縣長父親叫于志明。他并不是在任縣長,而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當地第一任縣長。

文章采用了先抑后揚的寫法,在最初,作者是恨父親的,認為他相當無情,哪怕母親重病,也不肯回家。

他還時常一根筋的不給我們搞特殊化,不是摳門不給我們買自行車,就是拒絕讓親戚“走后門”,都是女兒所不理解的。

但隨著文章的敘述,一個在百姓面前,確實是個有情有義的好官。這和前文形成了強烈反差。
文中寫道,父親在深秋時候救助了一位奄奄一息的少年,因為意外喪失聽力的少年在父親的鼓勵下走出了陰影。

在工作中一心為民,沒有半點官樣,和老百姓心連心:

在任期間做過很多好事,比如困難時期堅持捐款,一門心思改變鹽堿地等等。

當地媒體也曾經報道過縣長父親的相關新聞,比如91本工作日記捐給當地,其中記錄了1951年到1978年社會變革,成為了重要的研究資料。


所以到頭來,讀過一遍文章的網友,多多少少都感受到這篇文章確確實實將一個恪盡職守,嚴以律己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03
至于說作者有沒有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影響了評獎的公正性。
我個人傾向于這沒有的。
首先是文中的父親也早就去世了,根本不可能現在還有權力來影響評選結果。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干部,是真正的兩袖清風,為民辦實事。即便父親活到現在,應該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用特權來給自己謀求獎項。
再說作者,于忠東早就退休了,如今的她不過是一個愛好寫作的老奶奶,敲打文字,并喜歡通過筆墨,去抒發(fā)自己的內心情感,沒必要用獲獎經歷給自己的履歷“鍍金”。
大眾網9月19日采訪了作者。她表示: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把父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傳遞下去。沒別的想法,不想爭名,也不想爭利。

采訪中還提到:
最初她在自媒體平臺上寫了一篇一萬多字的《逝去的背影》,因為征文要求是3000以內,所以她刪改了一下投稿。
至于標題名,作者表示是為了實事求是記錄父親一輩子做的這些事。

所以說,并不是因為想得獎所以寫了“我的父親”。而是因為“我寫了我的父親然后得獎了”。
那么,既然《我的縣長父親》本身不是“尬吹”憑空歌頌不存在的事跡,既然文章本身確實能打動人,既然父親的故事本身就值得寫出來讓更多人看到。如果它真的優(yōu)秀到能在一眾千篇一律的廉政征文中脫穎而出,我覺得獲獎也沒什么問題吧?
只能說最引發(fā)爭議的事情只是她不像網友們這樣對流行文化這么敏感,所以用了這么一個簡單直白的標題,又太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黑幕”。于是才有了這波網絡節(jié)奏。
但說實話,時下年輕人耳熟能詳的熱梗,可能對于一位老奶奶而言根本就沒聽說過。
如果只是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就要被懷疑走關系,甚至質疑不配得獎,是不是網友們在批判之前先了解一下事情的經過比較好呢?
當一個標題一眼就和“廉潔”背道而馳的時候,大家恨不得腦補十萬字背后的黑幕。順便再為自己聲張了“正義”而感到自豪。
都說前幾年流行標題黨,起一個有噱頭的標題,看完之后發(fā)現根本不是這么一回事,我看這些年明顯進化了,至少以前還要看完文章再罵“文不對題”,現在文章都不用看就可以虛空輸出。
當然,并不是說文學作品就不能受到批評,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可以去質疑。
但問題是,這種質疑說到底是應該建立在通讀了全文以后來進行評價的。
而不是僅僅依靠自己的主觀臆測,拋開文章不談,在不明真相的時候就直接一頓狂噴,甚至帶著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別人,難道這不是一種傷害嗎?
我大抵能理解如今大家對拼爹的社會現象有些PTSD,但因為一個縣長父親的標題就聯(lián)想到背后的權力,還是太過想象力豐富了。
有時候不免感嘆,梗小鬼對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的污染。
僅僅是因為和“電影撞?!本烷_始借題發(fā)揮,在評論區(qū)抖個機靈展現自己的“幽默細胞”,用娛樂思維去消遣這件事情。
在不合時宜的開玩笑被他人指正的時候,說不定還會反過來說,我不就玩?zhèn)€梗而已嘛?用得著這么認真嘛?
只希望他們在得知事情真相后,能給作者和縣長父親一個道歉。
04
只可惜,頂不住網友質疑的當地作協(xié)在事發(fā)后直接刪掉了頒獎文章。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惋惜他們不該這么直接“逃跑”,導致事情的真相好像就這么不明不白了起來。

還有人直接質問:就因為網友嘲諷了兩句就刪掉了,這像話嗎?

其實在事前,用很簡單的方法就減少爭議:
比如在最開始發(fā)頒獎推送時候,就附上每一篇獲獎作品的鏈接或者截圖。這樣也能讓整個評選結果更加公開透明。
到時候,《我的縣長父親》是不是配得上一等獎,大家都能通過比較產生自己的判斷。而不會看了個標題就開始帶節(jié)奏。
就算是在輿論發(fā)酵之后,還是有辦法可以“亡羊補牢”的:
比如再寫一篇相關文章,理直氣壯回應網絡上的爭議,把評選的理由詳細表述出來。
但恰恰他們選擇了會引起最大爭議的辦法——在引發(fā)輿情的一瞬間,他們首先想到的竟然是要下架文章來避避風頭。
。。。。。。
原本堂堂正正一件事,反而被這樣的迷惑操作搞得仿佛見不得人。
既然評委會一致決定將這篇文章評為一等獎,那怎么網友的三言兩句就能讓你們動搖?僅僅因為一波網絡輿論,就直接刪掉人家退休老太太真情實感的文章,不僅讓自己的公信力全無,難道不是對作者的不尊重嗎?
不看文章,覺得標題非常諷刺,看完文章,只覺得刪除更加悲哀。
如此質樸而又滿懷深情的文章,和最后的荒誕收場碰撞在一起,兩種強烈的反差感最終化作一聲長長的嘆息,悼念那個逝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