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教授哲學課堂: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全8講字幕)

王陽明在歷史上本來是家喻戶曉,但在今天恐怕不多。
《傳習錄》——是每個中國人必讀的書。
就像基督教國家必讀圣經
王陽明心學是中國人生哲學的最高的成果。
今天高考成績牽動無數家長的心,當然無可非議,
但是給下一代最重要的是什么——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精神家園。
安心立命。
人生富貴窮通莫非命也。
孟子的話:人生的兩種求。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你去托福GRE,去復習,這段時間的復習沒白費,英語真提高了,但是能不考取好的分數,求在外者也。
為什么今天要重溫陽明心學。
今日之中國,縱欲洶洶。
改革開放30年形成這樣的民風:
各思其能,各謀其利,紛爭付至于法律,前途交給了偶然。
然無可厚非,但是伴隨這樣民風,重功利,輕道義。
這個民族將內不能安,外不能立。
一個民族不可以擁有的貨幣作為安心立命的根本。
一盤散沙的中國人,的局面再度呈現。
當孩子將父母親搞法庭上去。
中國哲學它意味著什么?
人面臨對最大問題,就是我們的生命問題。
人生命外部的麻煩容易對付,生命內部的麻煩最難對付。
什么生命內部的麻煩?就是“心”安頓。
人類有“心”,那么動物也“心”?
從生物學上是一樣,我和動物都是生命,既然是生命就會有得病,我們的肉體得了病之后,跟動物一樣有了肉體的痛苦,動物在肉體痛苦中也哀嚎,但是動物只是肉體痛苦心卻沒“煩惱”。
人即使在沒得病,肉體根本不痛苦的情況下也會有“煩惱”。
這個能生出煩惱的心,真是我們應該對付的了
。
孔子:
“不仁者,不可久處約,不可以常處樂”
約:貧賤的生活處境,樂:富貴的生活處境
不仁者:不是只壞人,是心沒安頓好的人,心中無人之常體的人。
貧賤難奈凄涼,富貴不能樂業(yè)。
人類以痛苦為代價,學習真理,中國出現最初論道的先人。
百家爭鳴。
中國因此起步,面對就是如何安排好,我們最難安排的生命。
為什么好安排那個“心”,能生出煩惱心——心無限的一面。
那么“無限心”存在嗎?
人都是時間性存在,我們活著的每一個當下都是攜帶這過去,籌劃的未來,時間對人來說是三維的,里面有三個東西,一個是過去,一個是當下,一個是未來,我們怎么活在當下的,是以籌劃著未來的方式,活著當下。
未來是什么,未來還不是事實,并不存在,他說明我們超越事實,超越現實,去籌劃尚不存在的未來。
煩惱都從中來,但是人生的精彩也在其中。
如何安頓我們的“無限心”?
豪華別墅也罷,高官厚祿也罷,我們的心不可能安頓在有限的事物。
那么,任何安頓我們的無限心:出世
超越現實事物。
我們能否從現實的利害得失中超拔出來。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恰好就是中國哲學的境界。
(出世即良知,入世即致良知)
什么是文化來。
投資一家商店,為利潤目標的同時,不要忘了在大堂上寫“童叟無欺”
投資一家醫(yī)院,為利潤目標的同時,不要忘了在大廳上寫“生命至上”
投資一家學校,為利潤目標的同時,不要忘了在大樓上寫“有教無類”
這個文化要來,這個民族要有”出世“的精神,然后回來做“入世”的事。
人如何安頓好這個“無限心”,這就跟歐洲哲學分開了。
三大哲學體系。
西方哲學——知識問題。
中國哲學——人生問題。
不是西方哲學不解決知識問題,西方哲學在處理知識問題的同時,順帶解決人生問題
中國人生哲學三大塊
儒家:無所為而為
什么叫無所為而為,并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當作,達到另外一個目標的手段和途徑。
做種種的事情是因為它本應當做,不是因為做這樣的是得到一個有利于我們結果。
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價值,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
道家:無為而無不為
人為兩個字合“偽”,“偽”就是造作,造作為什么不好?
凡是中國哲學有一個共同的立場:天人合一
儒家的重點在“人”
道家的重點在“天”
人類生活的幸福都來自天,人類生活的煩惱和麻煩都來自人自己。
道家的原則一定是教我們做“減法”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拿掉“人為”的因素,天道你就看到了,看到了順應它去做。
把人為的企圖,人為的期待拿掉
佛家:無心而為
佛家告訴我們作什么事情這件事有來歷的。
這個來歷就是我們所帶的——業(yè)力。
我有這個愿望,或是有那個愿望不是我們選擇的,是我們業(yè)力規(guī)定的。
我們做事就是消業(yè),所以做事不求結果,最好沒結果。
但是做事哪有沒結果,但是這個結果跟你沒關系。
無心而為——事情要認真作,但對那個結果心別上去。
今天的業(yè)好好消,晚上喝酒聽音樂。
禪宗——除心不除事。(終日吃飯未曾咬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卦一縷棉絮。)
如何安頓我們心“出世”。
人的存在:
一方面:無所不知,另一方面:面對虛無。
信仰的前提是:謙卑
從根本上意識到人存在的渺小。
充分的體會和面對:虛無。以對虛無的領會活在當下,也是佛家的原則。
今天我們年輕的一代,遺忘了那個“心”,沒有過出世的路。
荀子人性本”惡“:
人首先是生物,人都有自保的本能,所以當生活資料有限的時候,一定有利益爭端,但是人比較聰明,知道利益爭端可能有同歸于盡的結果,所以人發(fā)明了”道德“,將利益斗爭控制在合適的范圍之內,以避免社會解體的結果。
孟子人性本“善”:
心之善端”惻隱,辭讓,羞悟,是非“
孔子講”仁“的根據來自這個”心“。
這個”心“即不是mind,也不是heart。
孟子講的”心“超出生物層面,超出心理層面。
性善論,性惡論?
荀子在生物的層面,孟子在超生物的層面。兩個思想家不在同一層面。
這”心“拿不出來,但可以論證!
假如有一個人搶劫銀行,送到法庭上審判,法官就跟罪犯講,罪犯反問法官,三個月來身無分文,但是胃還在,要食物的,食物是錢買來的,錢在哪里的,錢在銀行里,所以你銀行拿了。
任何法律審判的前提是把被審判者當”人“看,知道他們都有”心“,有孟子講的那個“心”才就自己的行為具有責任能力。
唯有孟子講的”心“才有社會存在,否則只有自然存在。
“孺子入井”——“惻隱之心”。
當小孩入井,你看到的時候,惻隱之心油然而生,打破形骸之間隔。
打破形骸之間隔——仁心感通。
我們每個人都是個體存在,中世紀的歐洲人都生活在宗教團體里教會,基督教衰落了,歐洲人都從團體中出來,變成一個個個人,按照理性的法則確定人與人的關系,契約原則。
對中國入不可思議(契約原則),雖然我們承認形骸間隔,個體,但是我們因為仁心連在一起。
仁心感通萬物。
鳥獸哀鳴,我們會生同情,我們跟鳥獸連為一體。
植物被踐踏,我們會生閔恤之心,我們跟花草連為一體。
瓦石被毀壞,我們會生顧惜之心,我們跟瓦石連為一體。
陸象山“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按照中國的宇宙觀,這個宇宙趨向于生命,生命趨向于生命情感。
植物趨向動物,動物趨向于最高的有情物;人。
人的生命情感的本真的存在就是孔子講的“仁”
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達爾文的進化論駁論。
高級動物是從低級動物進化而來,這個進化是一個進步,但是熵值定律,能量是從高能量到低能量,但是人是低能量到高能量,從無機物到有機物。
“適者生存”最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生物是最簡單的生物,越是復雜適應能力越差,病毒適應能力最強,何須進化。
可見,有一個目標推動生物的進化。
西方人,上帝有一個安排
中國人,天地之大德曰生
頭腦幫助我們在這個世界趨利弊害,這是心之外的理。
心之亡失
跟著心外之理走,很危險。
心即理,心外無理。
良知乃是天理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
孟子講
“萬物皆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把放出去的心再把它求回來。
孟子的學說理解的人很少,荀子的學說大行天下。
荀子學說的問題:
荀子的學說的核心“禮”,以“禮”治國。
鄉(xiāng)愿
我們可能表面上恭敬有禮,溫柔敦厚,但沒有那個“仁心”,把道德手段當作謀求自己利益的手段。
在荀子的學說中養(yǎng)成國民性格中重要的一方面,中國國民性格的病癥:“鄉(xiāng)愿”。
遵守道德規(guī)則,不是來自內心的自覺,而是處于利益的考慮。
孟子的學說被想起來,通過一重要階段:“禪宗”
禪宗的修行: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不同宗派是修行不同的法門,條條道路通羅馬。
“終日求福田,不求脫離生死之苦海,自性若迷”
脫離生死——涅槃,達到不生不死。
金戒指,金項鏈,都是相的差別,但是不睹眾相就是金子本身。
但是金子本事不離開種種的金器,修佛不要脫離世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本心起來,自見佛性。
煩惱即菩提,心有兩種用法,一種生出煩惱來,一種生出智慧來。
煩惱是我們的修行的材料,這是非常勇敢的修行法門——禪宗。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主奴關系)
心中之賊如何破,就如煩惱如何破,就拿心去破。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小小的就開始考慮利害得失,競爭,把那個心亡失了。
80后——腦不慘,心慘。
00后——都慘。
慧根、智商、哪一個跟根本。
慧根更根本,復旦大學醫(yī)學生,在水里下了毒。
我們追求卓越,但是失去了靈魂的卓越。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平時的心,此心是業(yè)力造成,業(yè)識
五蘊:色、受、想、行、識。
佛性:
不是空寂,把生命情感統統拿掉。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男女,注定要愛一次,我們沒來到這個世界上已經東西等著我們了,其中有一個愛情。
具體的愛情,和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一樣生生滅滅,但是愛情本身不朽,是佛性的一個方面。
佛性是人生不朽價值的總和。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使吾心。
大智慧就是大悲憫。
人不能太聰明,太聰敏,沒智慧,很可怕。
最后咎由自取。
有的人原則性蠻強,保持自己的干凈,容不下污垢,這是住了凈相。
佛教的象征——蓮花。
蓮花從污泥里長出來。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無生滅
何期自性本不動搖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即心即佛
本心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把小我放下,那叫去除人我別。
我們非常重視這個我們,跟別人比,我們不斷拿出來跟別人比的那個我,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嗎?
(過去那個我,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現在這個我是我們本來面目?)
什么物,怎辦來?
無物,沒來,佛性不來不去。
所有慧能跟那個和尚講“輕視他人,有無邊無量的罪”
(人人皆有佛性,如何能輕視別人)
人類文明的最大病癥:輕視他人。
希特勒輕視猶太人、斯拉夫人,犯下種族滅絕的滔天惡業(yè)。
功德:平等是功,見性是德
禪宗的戒:戒輕視他人。修行的第一要素戒輕視他人(這事情太難,比戒酒,戒酒難得多。)
禪宗弟子問師傅,佛究竟在哪里,在你面前聽你說佛法的就是佛。
眾生是佛,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佛是已經覺悟的眾生。
佛翻譯過來是:覺悟者。
佛教嚴格來說不是宗教。沒有神。
“前念迷凡夫,后念迷及佛“所有永不輕視任何人。
自性自度
小根之人,需要大根之人開導,假大善知識開導我們,但是開導不等于讓我們渡了。
宋明新儒學分兩派,兩派對立,但目標一致,破心中賊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我們中國如何樹立獨立的人格?
什么叫獨立的人格:
道德自覺的主題,徹底打破主奴關系的文化。
“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引出賣漿者流,都要做自作主張收拾精神的大英雄”
王陽明心學
一、心即理;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明什么?
明德就是心之德,我們心的屬性,明德。
但是被遮住掉了,所有要明明德。
那要怎么明,在“親民”,領會人民生活,人民的生活中里面有道的痕跡。
指向最高的目標:至善,心和天理一樣。
這個心所想到東西,無一不和天理一致。
具體怎么做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朱熹的格物:
從個別的事物中,格物各種出事物的道理,格竹子。
王陽明心學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朱熹的格物
第二階段,老莊的學說,佛學
第三階段,自性具足,不假外求
朱熹學說的問題:
通過外部的道理破心中之賊。但是天理如果如果脫離人心,它就是僵死的教條,它沒有力量。
認識它或不認識它都一樣,對生活行為和生命的實現,毫無影響。
“良知乃是天理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及是天理?!?/p>
良知如何拿出來;體用,“良知當下呈現了”
“當下呈現”良知不是頭腦中推理,當下呈現是生命情感真相不由自主的呈現。
良知:我們生命情感本真的存在。
什么情感在那里,不在頭腦里,在心里。
生命實際的動力:驅使我們行動的是情感的力量。
這個發(fā)至與心的情感要在它的本質的真相里邊。
那是天理。
這就是心即理。
宰于問孔子“服喪三年”。
安與不安是良知的呼聲。
我們來到世界上就在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命情感在人與人關系中來。
五倫:君臣、父母、夫婦、兄弟、朋友。
良知是對人與人關系真相的領會。有孝親之心而又孝之理。
二、致良知;
致是什么,不是獲得,我們本就擁有。
“致”就是“聽”,怕聽不到。
一種是私欲,一種是邏輯推理。
如何聽
在生命實際中聽,就是行。
離開行,永不可能聽。
三、知行合一;
知和行本就不是兩件事,否則就是朱熹的理性
(這個“知”不是認識,是沒有遮蔽的生命情感)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心向往之,就是知,就是行之始。這真理既然心向往之,就想要融為一體,如何融為一體,就是行。
論語:“學而時習之”,學了就要習,這個“習”就是實踐,
學的不是科學,學做人,讓我們活著真理中。
“致良知”是生命實踐的功夫,不然就知沒到。
實踐的例子:
學書法,如何練毛筆字。
不要求字好看,只是一個用“敬”的功夫,只要澆灌樹根,不要作枝想,不要作葉想。
如果你辦企業(yè)不求500強,只要根扎得深,冬天它一定來,這個樹的花、葉都要凋零,當春天到來的時候,它又花繁葉茂起來。
作什么事情都聽良知,不要專門的吱吱呀呀的去學這個,學那個,計下一百多條,這是人生箴言。
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王陽明,不光立言,還作給我們看。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