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成都小伙開帆船游波羅的海,魚線纏住螺旋槳被困


2019年4月中旬,我已經被困在斯德哥爾摩的碼頭一個多月了。每天掰著指頭數(shù)日子,盼著什么時候才能離開碼頭,開始我的航行。
最近天氣有轉暖跡象,水面上的冰一點點融化。原本灰白的斯德哥爾摩終于有了色彩??磥?,離啟程的日子不遠了。

好兄弟老顧19號的飛機到哥本哈根。這趟航海之旅,他來當我的大副。雖說是大副,其實這哥們兒一點航海都不懂。如果說我是個菜鳥船長,那他就是個小白大副。
老顧從國內扛了60多公斤物資過來,我得前去接應。那就直接把船開到哥本哈根,載上他后一起出發(fā)。查了海圖,從當前碼頭到哥本哈根有將近400海里(800公里)的航程,開船可能會花上48-56個小時。這個距離,即便是在陸地上也不輕松。何況我還從未真正意義上航過海。

好在奧斯卡答應陪我一起開船去哥本哈根接老顧。這位我在碼頭認識的瑞典船工曾獨自一人駕駛帆船從法國航行到瑞典。論實戰(zhàn)經驗,他可比我豐富多了。

由于距離較遠又是第一次駕駛大白做長距離航行,我們需要把航程分段。第一段從當前碼頭到瑞典東南部的一個主要港口——尼奈斯港,大約40多海里(80公里)。因為奧斯卡還要上班,這段由我獨自航行。第二天下班后,他會直接開車到港口跟我匯合。我們再計劃接下來的航程。

處女航
離港在即,要抓緊時間給大白做個全方位檢查。主要是發(fā)動機系統(tǒng)、轉向系統(tǒng)、排水系統(tǒng)這類涉及航行操作和安全的部分,千萬不能出狀況。
提前兩天,兩名技術維修人員上船為大白細致排查,所有系統(tǒng)和功能都測試了兩遍,還好沒發(fā)現(xiàn)什么大問題。

全部調試完畢后,兩位清潔工又為大白做了一次徹底清潔。

一切就緒,整裝待發(fā)!
* * *
4月17日早上5點過,太陽明晃晃地照進船艙。這天,我將從斯德哥爾摩啟程,正式踏上帆船航海之旅。

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航行,又是大白的處女航。我心里既忐忑又期待。慢慢來,正好趁這段航程跟大白好好磨合。
桅桿頂上的風向標幾乎沒動,看來沒什么風——這樣也好:瑞典域內遍布著又窄又淺的海道,一不小心就容易刮到船。只靠馬達動力行駛反而更便于操控。

溫度計顯示氣溫還是只有零度。甲板上結滿白霜,儀表盤的蓋子被凍得死死的。整個碼頭的帆船,選擇在這個時段出航的只有大白一艘??墒俏业炔黄鹆?。再不走,難道坐吃山空?

啟動發(fā)動機預熱10秒,船側排水正常。這表明發(fā)動機正在良好運轉。


跳下船,拔下插在碼頭的電線和接水管,最后解開纜繩。兩只野鴨子正在悠閑劃水,大白從它們身邊悄悄駛過。
再見,斯德哥爾摩。

* * *
雖說最近白天最高能達到十多度,可一到夜里氣溫照樣跌至零下。水面上到處漂著沒來得及化去的浮冰。才開出碼頭沒多遠,船側就響起一陣刺耳的咔嚓聲——大白駛進了一大片結冰水域。趕緊繞船查看四周情況,還好冰層不厚,應該造不成什么實質性的損害。

不過一艘嶄新的帆船才剛一出港就被冰這么個刮法,誰能不心疼?哎!只有硬著頭皮慢慢往外挪了。船后軋出了一條清晰的冰道——大白首航就當了一回破冰船。

好不容易蹚出冰區(qū),我們駛進了極具北歐特色的海道系統(tǒng),這是第二關。出發(fā)前我在手機上查過,這些海道最窄處只有5-7米,最淺處也就2-3米。大白寬4米,吃水1.9米。想要順利通過這些海道,真有點考驗技術。

北歐的海下沒有柔軟的細沙,全是堅硬的巖石,船輕輕一磕就是一個坑。為了示意過往船只,當?shù)睾C嫔厦扛粢欢尉嚯x就漂著兩個浮標,左綠右紅。船必須在浮標之間通行才有可能保障安全。

從碼頭到開闊海面,起碼要通過十幾段這樣的海道。偏偏航行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大白深度計有問題,測不出水深。幸虧之前跟奧斯卡一起試航過幾次,對海道的情況還不算完全陌生。只要都走浮標中間通過,應該出不了什么問題。
集中精神行駛了近一個小時,才終于來到相對開闊的水域。眼前不再是彎彎繞繞的狹隘海道,而是一片寬闊敞亮的湛藍海面!

透徹的空氣中,眼前一切景物都加倍清晰、加倍明艷、生機勃勃。之前困在港口時內心揮之不去的陰霾、想要退卻的沖動,全部一掃而空!陽光這么明亮,海面那樣廣闊,空氣如此自由。我之前都在害怕些什么?
一個人在海上,可以做任何事。把音樂聲調大,整片海都在跟你一起搖擺。

船右側的岸邊佇立著一座樸素滄桑的古堡,不清楚具體是做什么用途或在什么年代修建;船左側是一個超級袖珍的小島。島上長著幾棵光禿禿的樹,許多海鳥在上面居住。


別人也許一輩子都沒機會看到的風景,此時此刻就在我的眼前、我的手邊。航海最大的魅力莫過于此吧?
這就是自由。
這就是——爽!

接頭成功
經過8個小時的航行,我順利抵達尼奈斯港。港口停泊著一艘巨型游輪——能駕駛如此龐然大物的人,該有多厲害?

奧斯卡天黑后才趕到。他帶我到一家他很喜歡的餐廳吃晚飯。我點了一盤當?shù)啬汤掖钆淙忸惖闹魇?,奧斯卡點的是牛肉。
很好吃。不過我還是更想念家鄉(xiāng)的味道——在斯德哥爾摩的一個多月里,我這個四川人是一丁點辣椒都沒沾。

我跟奧斯卡說了深度計的問題,因為從尼奈斯港到哥本哈根的航段都沒有比較大的港口了,我們需要做24-36小時的不間斷航行,深度計如果不能用,還是存在一定風險??烧祻突罟?jié),工人們基本都放假了,等人來修的話要耗上2天。
老顧后天一早到丹麥,時間肯定來不及。
簡單商量后,奧斯卡決定把車借給我。明晚,我連夜開車去哥本哈根機場接老顧。
從尼奈斯港到哥本哈根機場有667公里,開車6個多小時。

途中會經過一座著名的跨海大橋——厄勒海峽大橋(Oresund Bridge)。這座橋由瑞典和丹麥合資修建,全長16公里,2000年7月1日正式通車。


過橋費385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320塊),不賣往返票。不走橋也可以乘渡輪,連人帶車一起運到對岸,不過比較費時。
丹麥的物價比瑞典還貴,我聽說這邊很多人在瑞典買房,每天就經由這座橋去丹麥上班,跟我們國內住在天津去北京上班差不多。看來北歐人民的生活也不容易。

* * *
19號早上8點,終于接到老顧了!

好兄弟從國內搬運來的60多公斤物資里,就有我盼了一個多月的海椒面——生活可以沒有甜,但不能沒有海椒面!
12點,我們一起開車返回尼奈斯港。

把所有東西盤上船再分門別類收拾好,兩個人用了兩個多小時。來看看成都人在歐洲航海,都帶了些啥必要裝備吧!
第一梯隊:火鍋底料、郫縣豆瓣、海椒面、生抽、鹵料、花椒大料、雞精、芝麻……


第二梯隊:筷子、鍋鏟、漏勺、鋼絲球、炒鍋、菜刀、剖魚刀、浴巾、一次性拖鞋、床上四件套,以及各國國旗、潛水服、繩索、100米強力拉線、插座等等。

如果飛機不限重,我們可以把超市都搬到船上。

大事搞定。晚上自制牛油火鍋,坐下來熱熱火火地搓一頓!等明天到了海上,可就沒機會吃熱東西了。

那么,如何在異國他鄉(xiāng)做一頓簡單又好吃的牛油火鍋呢?在此傳授一下韓船長牌秘訣:弄一塊新鮮牛尾骨,鍋里放油小火煎出香味,再倒入清水煮成奶白奶白的牛骨湯底;

湯底中放入蔥段、姜片、火鍋底料,花椒和干辣椒就看個人口味調整用量。其實火鍋底料先拿油爆一下更香,不過我們船上條件有限,就不那么講究了哈。
煮開下菜,開干!

所以生活,不就是換個地方吃火鍋嗎?
駛向波羅的海
4月20日一早,我和老顧從尼奈斯港向南出發(fā)。預計未來一周左右都會在波羅的海做中長途的航行。

船上有兩個人就可以輪換休息。不過放心讓老顧掌舵之前,必須先教他一些基礎的航海知識,像怎么看風、怎么看航向、怎么讀儀表盤的數(shù)據(jù)等等。我自己都是半灌水響叮當……
本來打算經停維斯比島的,但由于風的原因,我們決定一路南下。

維斯比古城瀕臨波羅的海,是瑞典最大島嶼哥得蘭島的首府。小城還曾是漢薩同盟的重要貿易港口,保留了很多中世紀建筑,風景很有特色。1995年,維斯比古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 * *
風速只有3米/秒,大白在平靜的海面上不緊不慢地航行。老顧掌著舵,我從船艙里翻出國內帶來的釣魚工具。

以前總在電視上看別人海釣,都是開船到離岸很遠的地方專門釣那種動輒幾米長、幾十公斤重的大魚。我眼饞很久啦?,F(xiàn)在我也有船了。開這么久應該離岸邊夠遠了吧?試試手氣!

聽說在波羅的海一般釣沙丁魚居多,但我的魚餌是專門給十公斤以上大魚準備的。沙丁魚那么小,我怎么可能看得上?老顧聽完翻了個白眼:大魚還看不上你呢。

2個小時過去了,竟然連條沙丁魚都沒上鉤……波羅的海里肯定有不少魚,怎么可能整整兩個小時都沒有一條咬鉤?太匪夷所思了。咱倆仔細分析了一下。我覺得應該是魚餌太輕一直漂在海面上沉不下去,所以魚它看不見。
老顧對我很是無語。

大白在油一樣靜的海面上勻速行駛??磥斫裉煲埠茼樌?/p>
也許這才是航海的真面目,就跟生活一樣——哪里來那么多戲劇性的轉折?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平靜、重復甚至有些乏味的。

上個廁所出來的功夫發(fā)現(xiàn),船停在原地不動了。原來我不在這幾分鐘里,老顧轉了舵。船后本來拖著十幾米非常結實的魚線。舵一轉,船的整個方向完全改變,魚線迅速被卷進底部的螺旋槳中。
老顧啊老顧!

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眼下看來,最簡單的一種可能是魚線絞住了螺旋槳;暫時不清楚螺旋槳是否受損,甚至是否影響到了發(fā)動機。
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親自下水去查看船底的情況。

波羅的海是出了名的冷,甚至于北歐流傳著一個說法:只有在波羅的海游過泳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歐人。然而我們沒有第二個選擇……
鉆進船艙換上潛水服——潛水服厚度只有3毫米,是我以前在毛里求斯穿的。所以說,我要穿著非洲用的裝備,在緊挨北極圈的海域潛水。

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只要水溫低于20度,我的潛水服就完全不夠用了。拿手試了試波羅的海的水溫,只有幾度。人在如此寒冷的水中不穿專門的保暖裝備,存活不會超過30分鐘。
但魚線不可能不管。
螺旋槳轉不動,我和老顧就等于被困在海上。這跟陸地上車拋錨不是一回事——不可能打電話叫警方來搜救,更不可能坐等別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上遇到我們。雖然此刻波羅的海風平浪靜,可不知什么時候就會突然起風甚至形成雷暴——海上的天氣說變就變。
抓緊解魚線吧。

下水前交代老顧,一旦發(fā)現(xiàn)我有任何狀況,立即把船上所有能找到的救生衣、救生圈、纜繩全部丟進水里。
簡單做了組熱身,用少量海水把身體打濕,然后深吸一口氣順著舷梯下到海里。整個身體浸入海水的瞬間,我就領悟到泰坦尼克號里的死法有多痛苦了。潛水服毫無用處。冰冷的海水讓呼吸不由自主地急促起來,心跳加快。

一只手緊緊抓住船上放下來的纜繩,我往船底游去。船下的世界是一片冰冷的藍綠色。沒有生物,沒有聲音;看不到邊界,看不見水底。
集中精神,我挪到螺旋槳邊查看。魚線亂七八糟地纏在槳上絞得很緊,直接用手肯定解不下來,要拿工具剪斷。先上船找老顧要剪刀,順便緩兩分鐘再下水。

就這樣前后下潛了三次,在水下作業(yè)共12分鐘,總算把魚線都清理干凈了。螺旋槳沒有損壞——幸好剛才發(fā)動機關得及時。趕快上船啟動重試,能正常工作了。
老顧指著我的手腕,這才發(fā)現(xiàn)不知什么時候刮出的傷口在往外汩汩冒血。海水太冷了,一點感覺都沒有。

沒在甲板多待,我鉆進船艙迅速換下冰冷濕透的潛水服,擦干身上和頭發(fā)上的海水。裹在毛毯里借著暖風緩了半個多小時,體溫才基本恢復。
在海上航行,隨時都有可能遇到各種預料之外的狀況。這時候需要做的就是靜下來想一想,怎么解決它。沒有什么可抱怨的。處理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唯一要做的事。
下午時分海面終于起了風,大白鼓起滿帆。掌舵老顧第一次見到滿帆,興奮得不得了。我們開動馬達,以最快5節(jié)的速度向目的地駛去。

* * *
航海的危險以前也只是聽聞。
我知道這條路上充滿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但因為沒有親身經歷過,所以不能領會?,F(xiàn)在既然踏上了這條路,就不會后悔也不會撤退。因為人這一輩子,總要有一兩件能記住的事情吧。
我想象著以后老了會怎么跟小七,甚至跟孫子孫女講述自己的一生。我也許會跟他們講起很多很多年前某天海上的日落,就像身后這樣。

這不就是人生的意義嗎?
下回預告
我以為波羅的海的危機已經解除了。
我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前方正在醞釀著一場怎樣的風暴。
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場風暴是如何摧毀了我和老顧的全部求生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