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人設(shè):誰“制造”了秦皇漢武?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是勝利者所書寫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類似觀點,相信很多讀者都不陌生。這種權(quán)力史觀,的確談到了官修歷史的核心問題,對目睹朝代更迭的民眾有著強大的說服力。
連魯迅也難以避免。1927年9月,魯迅在夏天的廣州談魏晉風(fēng)度,其中便講到曹操和秦朝的歷史評價:
“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lián)想起《三國志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因為某朝的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然恭維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別朝人,便很自由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記載上半個好人也沒有。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頗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說壞話的公例?!?/span>
?
在這里面,誰“制造”了曹操和嬴政?是這兩個梟雄,還是下一個朝代的當政者,抑或是后世不用擔心文字獄的史家、小說家和吃瓜群眾?
本期硬核讀書會將介紹四本書,嘗試回答這個問題:誰制造了歷史?


作者: 辛德勇
出版社: 中華書局?;2019年
讀辛德勇《生死秦始皇》一書,印象最深者有兩處。
一處是對“偶語”這個詞的解讀。該詞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和《史記·高祖本紀》。
前者的語境是李斯上奏,建議對民眾言論實施嚴厲管控,“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后者的語境是劉邦與關(guān)中父老約法三章,提及秦法之殘暴,稱“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
傳統(tǒng)觀點,是將“偶”解釋為“對也”,“偶語者棄市”的字面意思就是民眾面對面交談將被殺頭,引申為“禁民聚語”,即禁止百姓聚眾交流。

山東武氏祠“荊軻刺秦王”石刻,左為秦王右為荊軻,秦舞陽伏地,還有樊於期首級。
辛?xí)J為這種解釋有不通之處:
“不管是就其狹義而論,(偶語)是指一對兒人四只眼睛兩張嘴直沖著對方講,還是再稍微引申一下,是指三位以上那么一撥人圍成個小圈子后口眼結(jié)合對著這圈子上任何一人講,劉邦講給關(guān)中父老聽的這句話(偶語者棄市),也都太不可思議了。因為秦始皇乃至秦二世要是真的這么管控社會,那么……其他人就只能對著墻角自言自語,誰都不能和別人講話了。——這當然是絕對不可能的,……哪怕是極端集權(quán)的體制,終究也有不可逾越的極限?!?/span>
?
通過追溯詞源本義,辛?xí)J為,“偶語”“偶言”乃是“寓言”的原始寫法。
所謂“偶語《詩》《書》”,所指乃是“借著《詩》《書》這個由頭來說事兒”,也就是李斯的奏章里提到的“今諸生不師今而學(xué)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以《詩》《書》中的內(nèi)容為憑借和依據(jù),對秦帝國的現(xiàn)狀展開批評。
顯然,這種解釋較之傳統(tǒng)觀點,更為合理。這種合理,不僅在于考據(jù)上有其依托,也在于這種解釋可以使《史記》的記載回歸常識,而不再讓人覺得突兀、夸張乃至難以置信。
最重要的是,這種解釋有助于破除當代人關(guān)于“焚書坑儒”這一史實的種種質(zhì)疑,比如“為何坑儒之后秦帝國朝廷中仍存在大量儒生”——
秦始皇所發(fā)起的坑儒暴政,乃是針對那些以《詩》《書》為依據(jù)來“偶語”,即借《詩》《書》批評諷刺當代的儒生(也包括術(shù)士,且這種針對不可避免一定會擴大化);與此同時,秦帝國朝廷,也仍需要儒生們來搖尾,來歌頌。

李雪健扮演的秦始皇。/《荊軻刺秦王》
另一處是對秦始皇本名“趙正”的解讀。
秦始皇叫做“嬴政”,幾乎是稍知歷史的中國人的一種常識。但西漢竹書《趙正書》的出現(xiàn),提出了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為何西漢之人會將秦始皇稱作“趙正”。
辛?xí)榻z剝繭,重新勾勒了中國的姓、氏流變,得出了秦始皇拋棄舊制、將自己改姓為趙的結(jié)論,進而認為:
“前人稱秦始皇為‘嬴政’,是因為不了解相關(guān)姓氏演變實況而行用的一種錯誤說法。核實而論,若從其姓,可稱作‘趙政’或是‘趙正’;若從其氏,則亦可稱作‘秦政’或者‘秦正’;甚至還可以像漢明帝一樣,從其生物學(xué)意義之實而呼作‘呂政’?!?/span>
那么,秦始皇為什么要給自己改名“趙正”呢?
辛?xí)恼撌鲇幸粋€大膽的推測,認為“正是基于出生于趙國并且還在少年時代匿身于趙國甚至趙氏人家的特殊經(jīng)歷,才致使當上始皇帝的他,把自己的‘姓’,改成了‘趙’”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趙國欲殺趙正母子,其母“趙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呂不韋和秦王的關(guān)系,古往今來都是八卦好料。/《皓鑭傳》
在“改名趙正”乃是一樁歷史事實的基礎(chǔ)上,上述“為何改名”的推測,或許還可以更大膽一點:
(1)在秦始皇之前,秦國王室已是“嬴姓”“秦氏”,但在更久遠之時,曾因“其先造父封趙城”而短暫使用過“趙氏”;
(2)秦始皇的生物學(xué)祖先并非秦國王脈,而是商人呂不韋;
(3)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后,秦始皇自信爆棚,稱皇帝廢謚法燒詩書殺儒生,不愿再偽裝做他人家的子孫,也是極有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
(4)這種心理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終究不能公開自稱“呂政”)相折中,改名“趙正”似乎是最好的辦法——以秦國王室曾用過“趙氏”為掩護,秦始皇得以在血緣上回歸本源,即《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言的“生于邯鄲,姓趙氏”。
當然,這只是一種“合理的揣測”。秦始皇為何改稱“趙”,這個問題或許只有他自己才能解答。


作者: 辛德勇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年
陳寶國主演的《漢武大帝》最后一集,晚年的漢武帝到功勛鄉(xiāng)視察民情。
鸞駕剛剛進村,衣衫襤褸的老兵們激動地圍著漢武帝,一位傷殘老兵自我介紹說:“皇上,我是驃騎將軍麾下的一名士卒,漠北決戰(zhàn)后,您在京城給我授過勛?!?/p>
臨走時,大伙兒跪倒一地,向漢武帝哭訴:“皇上,我們還要跟您打匈奴?!睗h武帝看到老兵們家徒四壁,無米下鍋,眼含熱淚,一字一頓地說:“不能再打啦?!?/p>
回宮以后,漢武帝下了一道“罪己詔”,痛陳昔日連年征戰(zhàn)導(dǎo)致天下疲憊的過錯。此即《輪臺詔》。

圖/《漢武大帝》
《漢武大帝》的戲劇化演繹,與歷史上對《輪臺詔》的解讀是一致的。
漢代以后,歷朝歷代的大儒普遍認為,漢武帝晚年痛心悔過,決定止戈收兵,“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nóng)”,讓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才有了后來昭宣中興的事業(yè)。
辛德勇對這種解讀提出了尖銳的質(zhì)疑。
正如書名所言,辛德勇認為,漢武帝通過《輪臺詔》奠定的形象是被制造出來的,最重要的三個制造者分別為南朝的王儉、北宋的司馬光以及歷史學(xué)家田余慶。
概而言之:先是王儉在《漢武故事》中以小說家言記述漢武帝的心跡和行事;
爾后司馬光采用《漢武故事》《趙飛燕外傳》等野史的說法,并刻意剪裁史料,以附合他的政治理念“資治通鑒”;
最后經(jīng)田余慶《論輪臺詔》一文加以系統(tǒng)闡釋,終于塑造了一個晚年痛思己過,使?jié)h朝得以避免亡秦之禍的漢武帝。

漢武帝晚年真的不“武”了嗎?/《大漢天子》
辛德勇認為,《輪臺詔》只是對局部軍事問題的策略性調(diào)整,而非改變國策的標志性文件。
因為“漢武帝的禍國殃民路線是一以貫之,至死未休的。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也還要安排忠實執(zhí)行既定國策的接班人(霍光、桑弘羊、上官桀、車千秋等)接著來禍害蒼生百姓”。
這個觀點挑戰(zhàn)了流行已久的史學(xué)敘事,也質(zhì)疑了史學(xué)界權(quán)威,自然遭到很多批評。
學(xué)者胡文輝認為,司馬光不過是繼承了前人對漢武帝的普遍看法,辛德勇的指摘無異于“厚誣古人”。
中興大學(xué)的游逸飛更意味深長地指出,辛德勇雖然未能令人信服地駁倒司馬光、田余慶等人的學(xué)說,但他通過這本小書,也參與了“制造漢武帝”的過程。

唐人根據(jù)漢武帝拜佛的傳說在莫高窟內(nèi)繪制的壁畫。/wiki
辛德勇當然不會背這個鍋,如果說只要討論漢武帝,就是在制造漢武帝,辛德勇這本書就沒有意義了。
他提出來的問題是,誰建構(gòu)了那個壯年雄才偉略、晚年痛改前非的漢武大帝?
漢武帝確實是中國影響最為深遠的帝王之一,“之一”甚至可以去掉。因為他史無前例地開疆擴土,使大一統(tǒng)的“漢天下”成為現(xiàn)實,深刻地影響了后世中國人的觀念。
但其代價也是巨大的,告緡政策掠奪民間財富,“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shù),田大縣數(shù)百頃,小縣百余頃......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
這些錢除了用來打仗,還有一大部分用來修建漢武帝陵墓。歷史學(xué)家葛劍雄指出,漢武帝一生的奢侈揮霍,不亞于始皇帝嬴政:
“武帝的陵墓修了五十多年,每年要耗費國庫三分之一的收入。......近百年后赤眉軍打開茂陵,搬走的東西不到一半。直到近三百年后的西晉,陵中腐朽了的帛還堆積如山,珠寶玉器還沒有盜盡。”
所以,漢武帝晚年全國“戶口減半”的說法,基本反映了那時社會凋敝的情況,百姓逃的逃、死的死,人口大幅減少。
影視劇中體恤民情、下罪己詔的漢武帝,此時卻制定了《沈命法》,以嚴刑峻法督責地方官吏緝捕盜賊、散卒、流民,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辦事不力的地方官將會被處死。

茂陵,位于今陜西咸陽市。/Acstar
因此早有史家提出,漢朝依然因襲秦制,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并非真心贊賞先秦儒家“君為輕,民為貴”的思想,而是因為董仲舒的改良版學(xué)說,“用儒家的外衣包裹了法家尊君卑臣的政治內(nèi)核”。
用武帝時汲黯的話來說,武帝是“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下罪己詔,也是“外施仁義”的一種而已。對后世君臣而言,漢武帝在這兩方面都給他們提供了理論支持。
一方面,漢武帝的赫赫功勛和空前集權(quán),為后世君主的擴張和欲望,提供了完美的效仿對象,從明太祖到清雍正莫不如是;
另一方面,當君主施政失誤時,漢武帝正好提供了一個下臺階,也是大臣勸諭君上“引以為鑒”時最保險的道德模范。
至此,誰制造了漢武帝,已經(jīng)不言而喻了吧。


作者: [美] 巴特?埃爾曼譯者:?黃恩鄰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人的歷史可以被篡改,那么神可以被篡改嗎?
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圣經(jīng)》,在基督教內(nèi)被認為是受到神啟而成,被奉為從無謬誤,一字一句皆不可更改的經(jīng)典。
對于美國學(xué)者巴特·埃爾曼來說,事實可能根本不是這樣。
在《約翰福音》中,犯奸**人定罪一章是膾炙人口的故事,故事大致是說文士與法利賽人把一個犯奸淫的女人帶到耶穌面前,說按照摩西律法,她應(yīng)該被石頭砸死,問耶穌“你怎么說”。
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他就可以先拿起石頭打她。”那些人一個個離開了,然后耶穌對那女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走吧,從現(xiàn)在起不要再犯罪了?!?/p>
多么精彩的一段故事,但巴特·埃爾曼在書中告訴我們,這段故事并沒有出現(xiàn)在更古老且保存得好的《約翰福音》抄本之上。
圣經(jīng)學(xué)者認為這是后人增添上去的,因為這段故事語法、遣詞造句都和《約翰福音》其他地方不同。

1945年,在上埃及地區(qū)拿戈瑪?shù)阪?zhèn)附近13本古卷被發(fā)現(xiàn)。拿戈瑪?shù)诠啪硎且幌盗写蠹s在公元三至四世紀由科普特語寫成的莎草紙翻頁書。內(nèi)容大多數(shù)為早期基督教和諾斯底主義的文獻,是現(xiàn)代圣經(jīng)考古的重大發(fā)現(xiàn)。
巴特·埃爾曼的研究確切說指向的是《圣經(jīng)·新約》。他告訴我們,《新約》是經(jīng)過不同人不同版本謄抄流傳至今的,在早期二三世紀,最接近《圣經(jīng)》成書之時,它幾乎千人千面。
而后在不同語言、不同時代、不同人的傳抄之下,文本產(chǎn)生了巨大差異。
到了18世紀,英國學(xué)者約翰·米爾出版了他的希臘文《新約》,基于嚴謹?shù)膶W(xué)風(fēng),他參考了一百份以上的希臘文《新約》,詳細檢查了早期教會的著作,甚至檢查了敘利亞文、科普特文等早期版本與希臘文版本之間的差異。
米爾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共有三萬多處。
這類差異包括了各種原因,巴特·埃爾曼總結(jié)了幾點:1.抄寫的錯誤;2.抄寫者人為理解的篡改;3.基于神學(xué)動機的修改;4.因為社會環(huán)境導(dǎo)致的修改。

第一本印刷的圣經(jīng)。/NYC Wanderer
比如《歌林多前書》5.8,“所以我們守這節(jié)不可用舊酵,也不可用惡毒、邪惡的酵……”此處邪惡的希臘文是“PONERAS”,但許多希臘文抄本抄成了“PORNEIAS”,這個詞意思卻變成了“不道德的性關(guān)系”。
有的是故意刪改,比如《路加福音》5.39,“沒有人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他總說陳的好。”有的抄寫者把最后幾個字徹底刪掉了,因為二世紀時有的基督徒堅信猶太教(《舊約》)已經(jīng)毫無存在的必要。
更有甚者,是直接篡改文字,比如《馬可福音》1.41,耶穌醫(yī)治麻風(fēng)病人的故事,其中一句“耶穌動了慈心……”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這樣的場景中,悲憫的慈心是正常的反應(yīng)。
但在現(xiàn)有最古老的希臘文伯撒抄本以及其他三份拉丁文抄本,這句卻是“耶穌動了怒……”在巴特·埃爾曼的書里,對這兩個完全矛盾的詞有詳細的討論,此處就不細述。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真正接近本源文字的很可能是“動了怒”。
巴特·埃爾曼給出了結(jié)論,《圣經(jīng)》是被修改出來的,“我們都得承認,他們除了抄寫經(jīng)文,還更改經(jīng)文?!苯裉齑蟛糠肿x者手中的譯文,是從錯誤的原文文本而來,而錯誤的經(jīng)文又使經(jīng)卷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釋。

圣索菲亞大教堂的耶穌鑲嵌畫。/Dianelos Georgoudis
在書中,巴特·埃爾曼給我們講述了一位執(zhí)著較真的堅持原文的古人的故事。
在《希伯來書》的開頭1.3這樣寫道:“常用他權(quán)能的命令托住萬有?!钡阼蟮賹局校瑓s變成了“常用他權(quán)能的命令顯現(xiàn)萬有”。
也許是哪位梵蒂岡的修士覺得“顯現(xiàn)”兩個字很刺眼,他涂掉原文中的“顯現(xiàn)”改成了如今我們能看到,也是比較常見的“托住”。
但旁邊還有第三位抄寫者,他顯然是個非常較真的人,他再度把“托住”擦掉,寫上了原來的“顯現(xiàn)”,并且在旁邊空白處寫了一句話:“蠢豬、騙徒,別亂更動舊的文字。”


作者:?[英] 彼得·伯克譯者:?郝名瑋出版社: 商務(wù)印書館;2015
所謂統(tǒng)治,就是讓人服從的藝術(shù)。但服從也分為兩種:真心實意的信服,和裝模作樣的貌恭而心不服。
現(xiàn)實中的統(tǒng)治,絕大多數(shù)搖擺于兩者之間。但正常的統(tǒng)治者都明白,應(yīng)該盡量把指針撥向前者,因為后者離反叛只有一步之遙。
但如何讓民眾信服呢?彼得·伯克的這本《制造路易十四》就是一本制造信服藝術(shù)的手冊。
本書的主角路易十四,對許多統(tǒng)治者來說,可謂理想君主,從四歲踐祚,到76歲駕崩,在位足足72年,可以說跑贏了絕大多數(shù)君主,其統(tǒng)治術(shù)必然讓人艷羨不已。

童年時期的路易十四,約繪于1642年。/Philippe de Champaigne
從這一點來看,路易十四絕對是掌握了一整套制造信服的秘訣,而這套秘訣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將自己打造成民眾心目中的理想君主。
理想君主,就是路易十四給自己穿上的一套皇帝的新衣。歸納起來,不外乎幾種。
首先是天賦神權(quán),盡管這已然是歷代君主屢試不爽的陳詞濫調(diào),但路易十四將它發(fā)揮到了極致。他顯然發(fā)現(xiàn)了權(quán)力神化的核心是儀式感,因此一切儀式務(wù)求盛大華麗,以達到眾星捧月的氣勢。
伯克在書中引用路易十四對加冕禮的看法很能證明這一點。路易十四說,加冕禮并非使他成為國家,只是宣布他成為國王而已,但典禮會使他的國王身份“更威嚴,更不可違抗,并且更為神圣”。

無論接見大臣還是私生活,路易十四都十分注重排場。/wiki
不過,通過儀式制造的服從,效力并不能長久。最佳的方式是把君主的形象塞進民眾日常生活之中,讓他們俯仰之間隨處可見。
這就需要一整套的形象設(shè)計:小到報刊、書籍這些印刷品上的國王畫像,紀念幣和紀念章,大到聳立在街頭的雕像、凱旋門和紀念碑。
通過無處不在的國王形象營銷式展示,讓人們將統(tǒng)治者的形象深深烙印在腦海里。
問題是,民眾烙印在腦海中的應(yīng)該是種什么形象呢?路易十四設(shè)立了一個專門機構(gòu)來負責自己的形象塑造和宣傳,也就是所謂的“頌揚部”。
這個國王直屬部門通過網(wǎng)羅各類藝術(shù)家和文人為路易十四高唱贊歌。至于如何唱贊歌,就需要發(fā)掘民眾心中理想君主的形象,然后套到國王頭上就可以了。
因此,路易十四不僅外貌英俊挺拔、莊重威嚴,而且勤勉工作,公正仁慈、愛民如子,他既維護了國家秩序,并且也是偉大的征服者,開疆拓土。

法荷戰(zhàn)爭中領(lǐng)軍渡過萊茵河的路易十四,他因此戰(zhàn)拿下了“太陽王”之稱。/wiki
在戰(zhàn)爭中,路易十四是“超過過去幾百年來最偉大的政治家”,具有“驚人的智慧”,并且身先士卒,英勇地將自己暴露在敵人的炮火之下,并且奇跡般地全身而退,毫發(fā)無損。
簽訂和平條約時,國王又是仁慈而善良的,是他把和平恩賜給跪拜在他腳下的其他國家的使節(jié)代表。
除了這些 “現(xiàn)實題材”,制造國王形象的鼓手們也非常喜歡扒下死人的衣服穿到國王身上。
因此路易十四乃是亞歷山大、凱撒大帝、奧古斯都、所羅門、大衛(wèi)王、圣路易等等早已得到民眾公認的古代明君賢王的靈魂附體,轉(zhuǎn)世翻生。
這套形象宣傳術(shù)的效果究竟如何?公允地說,效果有好有壞。因為,越是把國王塑造成無所不在無所不管的全能統(tǒng)治者,民眾就越是容易把國家發(fā)生的一切事情都歸責于他。

凡爾賽宮的建造是路易十四集中政治權(quán)力的策略之一。/wiki
如果國家越變越好,那么人們自然相信官方宣傳的國王英君明主形象值得信服。但如果國家每況愈下,那么國王的形象宣傳術(shù)反而會起到反效果。
路易十四統(tǒng)治晚期,這種宣傳起到的反效果越發(fā)明顯。對外戰(zhàn)爭失利,廢除南特敕令驅(qū)逐新教徒、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以及由于經(jīng)濟衰敗導(dǎo)致的物價飛漲,這些都是民眾實實在在感受到的一切。
此時,“頌揚部”為了挽救顯示頹勢而變本加厲發(fā)動的愛民如子的偉大君主的宣傳,反而成了自我打臉的絕佳諷刺。
為應(yīng)付危機而做出的正面宣傳是最糟糕的一種宣傳,宣傳得越賣力,起到的反效果就越明顯。就像伯克引用的著名政治傳播分析家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所說的:
“一個基礎(chǔ)穩(wěn)固的意識形態(tài),并不會從事大量有計劃的宣傳以求自保,當人們開始思考要以什么方法和工具來說服百姓時,百姓的信心已然凋萎?!?/blockquote>
1715年9月1日,路易十四駕崩,根據(jù)當時目擊者的描述,民眾們與其說是高興,倒更像是松了口氣——
路易十四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耗干了民眾耐心,民眾對他的感受,既非信服,也非貌恭而心不服,乃是一種厭煩下的平靜,每個人都在等著他趕緊咽氣。
本期坐館:言九林/朱人奉/唐元鵬/李夏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