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

《中藥學》凌一揆主編
斑蝥 (《本經》)
【性味】辛,寒;有毒。
【功效】攻毒蝕瘡,破血散結。
【應用】
1. 用于癰疽、頑癖、瘰疬、狂犬咬傷。斑蝥毒性很大,外用能使皮膚發(fā)赤起泡,故有攻毒蝕瘡之效。如《仁齋直指方》治癰疽腫硬不破,用斑蝥研末,和蒜搗膏,以少許貼之,膿出即去藥;《外臺秘要》治頑癬方,以斑蝥微炒為末,蜜調敷;生肌干膿散,以之與白砒、白礬、青黛等同用研末,干摻瘡上,治瘰疬瘺瘡?!夺t(yī)方大成論》用斑蝥二十一枚、糯米一勺,分三次炒,去斑蝥,以米為粉,空腹冷水調服,治狂犬咬傷。
2.用于經閉、療瘕。斑蝥能破血通經,消癥散結。如《濟陰綱目》方,以之配伍桃仁、大黃為丸服,治經閉不通。近人用以治療多種癌腫有一定療效,如《中藥大辭典》方,用雞蛋叩一小孔,放入去頭、足、翅的斑蝥一至三只,烤熟去斑蝥,食蛋,每天一只,治肝癌、胃癌。
此外,用本品灑浸液擦斑禿,能促進毛發(fā)生長;研末外貼頸項第二骨節(jié)處有截瘧功效。
【用量用法】外用適置,研末敷貼發(fā)泡,或酒醋浸涂。內服0.03?0.06g,作丸散服。
【使用注意】本品外涂皮膚,即令發(fā)赤起泡,故內服宜慎。體弱及孕婦忌服
《神農本草經》
味辛,寒,有毒。主治寒熱,鬼疰,蠱毒,鼠瘺,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癃。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味辛,寒,有毒。主治寒熱,鬼疰,蠱毒,鼠瘺,疥癬,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癃,血積,傷人肌,墮胎。
《雷公炮制藥性解》李中梓
味辛、咸,性寒,有大毒,不載經絡。主寒熱鬼疰,蠱毒鼠瘺,疥癬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癃血積,利水道,墮胎。凡使,去足翅,拌糯米炒,米黃為度。
《玉楸藥解》黃元御
味辛,微寒,入足厥陰肝經。消腫敗毒,利水通淋。
斑蝥辛寒毒烈,墜胎破積,追毒利水,止瘰疬疥癬、癩疽瘕疝,下蠱毒,開癃淋,點疣痣,消?壘,解瘋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