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康寧心理醫(yī)院:精神疾病康復后,是否能工作可參考這些標準
患上精神疾病要好好休養(yǎng),這一點想必大家都知道,但精神疾病患者是不是以后都不能正常工作只能待著家里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精神病人病情穩(wěn)定后完全是可以工作的,而且應該鼓勵其走向社會??!
在門診,我們聽到不少精神疾病患者家屬反饋:
(圖源網絡丨侵刪)
患者病情好轉回家后幾乎什么事也不做,只是待著好好地休養(yǎng),怕病情復發(fā);
也有不少家屬認為患者只需要好好休養(yǎng),不能做任何事,覺得他們做不好任何事……
其實,這是陷入了一個認識誤區(qū),不利于患者康復。
精神疾病表現為思維、情感、行為的異常,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甚至其親友的工作和生活,嚴重影響患者的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
精神疾病是一個致殘率很高的疾病群,我國目前已將精神殘疾和精神康復納入殘疾事業(yè)的管理范疇。
精神疾病患者是職業(yè)競爭中的弱勢群體,一個人一旦患上精神疾病,往往要承受被歧視的心理負擔,而且單位往往讓這樣的員工一“休”了事,甚至長“休”不止。
這樣會讓患者陷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
患有精神疾病→住院→病休→生活工作能力減退、社交能力受損→脫離社會→環(huán)境適應障礙→社會支持不良→遭遇負性生活事件→精神病反復發(fā)作。
這會導致患者反復發(fā)病,反復住院,無法回歸正常生活。
?
對于軀體疾病來說,適當地休息、補充營養(yǎng)、恢復精力及體力是完全必要的,但精神疾病大多沒有軀體器質性損害,主要是精神活動異常和社會功能受損,尤其是慢性患者、恢復后期的患者多表現為社會功能的退化。
長期住院和在家長期休養(yǎng)對患者來說有害無益,主要有以下影響:
(圖源網絡丨侵刪)
◆喪失與社會環(huán)境接觸的機會,使患者的勞動技能和工作能力逐漸喪失;
◆無法從社會環(huán)境中接收新的信息,脫離社會;
◆無所事事,患者感到生活沒有寄托和希望,沉湎于病態(tài)的體驗中;
◆患者及家庭經濟收入減少,日趨貧困;
◆社會及家庭支持作用減弱,失去與朋友、同事、親友的情感聯系,增加孤獨感;
◆加重患者的精神負擔,使他們覺得自己是社會和家庭的包袱,感到自卑、自責,不少患者因此自暴自棄,甚至自殺;?
◆失去家庭和社會最起碼的尊重,影響婚姻和家庭職能;
◆不利于患者精神和社會功能康復;
◆導致更高的疾病復發(fā)率;◆增加患者應激性生活事件的發(fā)生率。
當然,精神疾病患者在發(fā)病期不宜堅持上班,也不可能正常上班,癥狀控制后短期休養(yǎng)是必要的,但長期休養(yǎng)不可取。
那如何判斷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參加工作了呢?
首先,精神病患者病情是否穩(wěn)定,必須由專業(yè)精神科醫(yī)生來判斷。
在咨詢醫(yī)生后,如果醫(yī)生認為其目前病情穩(wěn)定,處于維持期,在聽取醫(yī)生意見后再考慮是否參加工作及工作類別。
其次,患者工作期間必須有監(jiān)護人員督促其服用藥物。因為精神病患者需長期服藥,部分患者在服用藥物后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導致患者對藥物產生厭惡、抗拒心理,從而容易導致自行停藥。
部分患者在長期服藥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惰性,導致偶爾有一次兩次未服藥,從而因服藥不規(guī)律而病情復發(fā)。所以督促服藥有很大的必要性。
再次,工作期間需告誡其嚴禁飲酒、飲茶及其它醫(yī)囑禁忌的東西。
最后,在選擇工作時,必須考慮患者體能,盡量選擇工作時間規(guī)律的工作,避免熬夜。
現在的社會競爭壓力很大,節(jié)奏也很快,如果患者想重返社會,一定要把身體調整到一個很好的精神狀態(tài),否則在日益強大的社會壓力下,你會感到更加力不從心,甚至會加重病情。
建議患者在日常工作的時候最好是做一些令自己愉快的感興趣的事情,這樣對恢復才會更好。
?
建議患者從事一個簡單的競爭不很激烈的職業(yè)角色,能與人簡單的溝通。比如傳達一些基本信息,基本設置。逐漸地,從機械地回答問題慢慢轉換成能帶個人情感的與人交流。比如不是很繁忙的售貨員,倉庫管理者,圖書管理員等等。
?
工作要注意勞逸結合,盡量不要夜班,注意休息,千萬千萬要遵醫(yī)囑服藥。
?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定期復診。
?
定期復診的目的是對病人病情有個相對具體詳細的把握,從而根據病情進展適時調整方案。定期復診,也可以預防病情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