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9.42 測不準原理
【本文轉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僅供學習參考】
42、測不準原理
? 亦稱“測不準關系”。是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于1927年發(fā)現(xiàn)的一個物理規(guī)律。它說明一個微觀粒子的某些成對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shù)值。比如粒子的位置與動量,時間與能量等就是這樣的物理量,其中一個量測得愈準確,則另一個量的誤差就愈大。如果要測量一個特定電子在鉛直方向上的位置和它在該方向上的動量分量,當我們分別地來進行這兩種測量時,那是可以得到精確數(shù)值的。但是,要想把這種測量在一個實驗中同時來進行,則是不可能精確的。此外,實驗事實還表明,微觀粒子存在于某一能量狀態(tài)的時間愈短,則這一能量的確定程度愈差。至今,圍繞著“測不準原理”仍然存在著科學上的和哲學上的爭論。例如,它反映的是單個粒子的性質(zhì)還是多個粒子的統(tǒng)計性質(zhì);如何認識工具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微觀世界的可知與不可知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逐漸得到澄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