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陽光財政,讓預算編制更專業(yè)、更可讀
28日,隨著財政部公開2023年中央預算、中央部門陸續(xù)公布部門預算,一年一度的中央預算公開拉開大幕。在中央預算方面,今年公開的內容涵蓋中央四本預算情況、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情況和有關說明;在中央部門預算方面,公開內容涵蓋部門總體收支預算情況、財政撥款收支預算情況以及重點事項說明等。
預算公開,是為了保障公民對財政預算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促進預算管理法制化、民主化、科學化,規(guī)范財政行為,打造陽光財政,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預算公開越透明,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就越高,財政行為也越規(guī)范。因此,社會各方面對預算公開的期望和要求也越來越高。

事實也是,預算公開初期,公開的項目主要包括財政收支總預算及變動情況、主要項目的安排等幾項重點內容,像“三公”經費這種社會特別關注、也特別敏感的項目,還混合在其他項目之中,沒有單獨公開。同時,科目的設置、項目名稱等也專業(yè)性過強,能夠看懂財政這本賬的人寥寥無幾。隨著公開的范圍越來越廣、內容越來越多、項目越來越細,社會關注的點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專注、越來越具有針對性了。特別是“三公”經費、專項基金等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項目,成為了輿論和公眾關注的焦點。
而從近年來預算公開的情況來看,無論是中央、地方預算還是中央與地方部門預算,公開的力度都還是比較大的。特別是部門預算,在監(jiān)督的“倒逼”下,中央部門的一般公共預算一級項目、政府性基金預算項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項目績效目標表均是按照不低于項目數(shù)量60%的比例向社會公開。很多部門公開的項目還要高于60%,地方政府部門公開的項目則要多于中央部門。因此,社會監(jiān)督的效率不斷提升,作用不斷顯現(xiàn)。一些隱藏在部門預算中的問題,也在社會監(jiān)督中得到持續(xù)糾正與改善。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不斷增強預算公開透明度的同時,預算的可讀性、可看性也越來越強。為順應社會期盼,財政部門在編制預算和下達部門預算編制目標時,除繼續(xù)對專業(yè)性提出要求之外,對預算的可讀性、可看性也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預算編制越來越細,預算科目也越來越易懂。過去那種只有專業(yè)人士才能看得懂,但也未必能弄清的專業(yè)術語,逐步退出預算編制,取而代之的是通俗易懂的概念和術語。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概念替代的名詞,則添加了情況說明。
為了方便輿論和公眾更加清晰地地實施監(jiān)督,無論是中央、地方預算還是中央和地方部門預算,都在預算收支變動和資金安排情況中,能用表格的用表格,不能用表格的細分項目。如在中央預算中,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情況及說明,就可以清晰地看到46項轉移支付項目分地區(qū)情況及其說明;今年中央各部門公開的預算中,均公開了部門收支總表、財政撥款收支總表等9張報表,從而能夠更加全面、真實反映部門收支總體情況和財政撥款收支情況。

對社會關注度更高的資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問題,財政部門更是不敢有絲毫大意,每年都在探索如何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方法與手段,研究財政資金績效考核辦法。特別是對那些事關企業(yè)和居民切身利益的項目資金安排,財政部門通過向社會公開的方式,接受社會評判和評價,以此來倒逼部門加強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其中,疫情三年中安排的專項資金,大多以直達方式將資金安排到基層和企業(yè),避免出現(xiàn)層層克扣、層層刮皮、層層截留挪用現(xiàn)象。這樣的探索,也為今后財政資金安排積累了良好的經驗,提供了有益探索。
預算公開取得效果最為明顯的,當屬“三公”經費的管理。以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安排為例,2011年94.28億元,到2018年下降到58.8億元,下降了37.6%。2018年機構改革后,由于將原由地方承擔的稅務等部門“三公”經費納入中央部門管理,基數(shù)相應調整,2019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上升到81.07億元,但是,到2022年,又下降到53億元,比2018年還少5.8億元。如果剔除稅務等部門因體制調整增加的部分,下降幅度應當在50%多了。可見,預算公開對“三公”經費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除中央本級之外,地方預算中的“三公”經費也都大幅下降,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監(jiān)督的作用和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