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商(二)
十一、????????? 殷都王室的人祭
1.??????? 盤庚遷殷
商王朝前后存續(xù)五六百年,晚商大約占了后一半,約兩個半世紀,也稱之為殷商。
在國族一體的上古時代,國都是統(tǒng)治者族群最集中的地方,遷都涉及整個統(tǒng)治族群或者說國家和王朝,不僅是王宮,還有所有的商族部落和家支,以及他們的牲畜、家奴,所以遷都動議充滿爭論,多數(shù)商人并不愿搬遷。
在商人的觀念里,喜怒無常的諸神主宰著人世間,所以為了推動遷都,盤庚的講話所表達的神權理念非常直白,充滿著恐嚇和威脅。按照商人的宗教觀念,歷代商王死后會升到天上陪伴上帝,一直監(jiān)護和保佑著自己的子孫,也就是后代商王,并隨時對人間降下福佑或者災禍。貴族死后也會進入天界,自然也要保佑自己的后代。盤庚強調(diào)神界的規(guī)則,天界的貴族們必須服從諸位先王,不能偏袒自己的子孫,倘若現(xiàn)世的貴族違逆商王,你們的先祖自會大義滅親。但在先王降罰之前,盤庚還要動用現(xiàn)世的刑罰殺戮,來警告那些不安心搬遷的人。
從《盤庚》講話來看,商王的權威來自天界的上帝,但商王并不和上帝直接溝通,而是由列祖列宗代表上帝干預人間。盤庚對貴族并沒有太尊重的稱呼,王和這些高級“民”的關系,則是畜牧的畜,動輒以殺戮和神靈的懲罰相威脅,少有溫情,刻薄寡恩。
《史記·殷本紀》說盤庚是從黃河北遷到了河南,“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處?!睂崉t是從鄭州小雙橋遷到安陽殷墟(殷都)。
這個時期,商人掌握了馬拉戰(zhàn)車的技術,而這種技術可能是從北方傳來的,因此盤庚向北遷都也許是為了更接近馬的產(chǎn)地。但對于商人來說,“理性”只是影響決策的一部分原因,還有相當部分是由鬼神和占卜決定的。
2.??????? 洹河商城
洹北商城王宮區(qū)的一號宮殿基址很大,總面積近1.6萬平方米(東西長約173米,南北寬約90米),猶如一座標準操場,這座宮殿的規(guī)模打破了以往的紀錄,之后幾百年內(nèi)也無法被超越。新都和宮廷的建設成本會落到所有商人身上,也因此商人貴族乃至民眾對遷都的抵觸情緒??赡茕”睂m殿曾發(fā)生火災,損失慘重,武丁王認為這座遲遲未能完工的大城不吉利,便廢棄了它,在洹河南岸建造了新的宮殿區(qū)。
武丁拋棄了之前的“城池”都城模式,他可能不相信商朝都城會受到外來威脅,認為與其耗費龐大的人力夯筑城墻,不如主動對外擴張。武丁規(guī)劃的宮殿也不再是封閉的大院落,而是若干座彼此獨立的大型建筑,皆有厚達1米的夯土地基、木柱框架結(jié)構(gòu)和厚重的夯土墻,足以抵抗地震,且分散的單體結(jié)構(gòu)也更利于防火。王宮建筑大多面對著洹河和太陽升起的東方,南北狹長。
商王的主要生活區(qū),有五六座主體殿堂,還有飼養(yǎng)禽鳥的苑囿,這也說明了商人的鳥崇拜信仰。宗廟區(qū)供奉自商族始祖契以來的歷代先王和先妣,有一座卜甲儲藏室,其中有祭祀?yún)^(qū),這里密集排列著100多座祭祀坑。宗廟區(qū)也是商王議事辦公的主要場所,因為重大決策需要用甲骨占卜請示歷代先王,所以宗廟也是議政堂。由于王宮區(qū)面積有限,武丁在洹河北岸規(guī)劃新的王陵區(qū)和祭祀?yún)^(qū),宗廟區(qū)殿堂的宗教職能減少,功能上逐漸向商王生活區(qū)靠攏。還有一處祭祀?yún)^(qū),有祭祀坑和獻祭的祭臺,用來屠殺、分割人和牲畜,擺放祭品。有商朝王室的“大學”區(qū)。
商王的祭祀有很多種,直接埋入地下的只是一部分,也常祭祀自然神,有四方風、鳥、河、岳等,對這些神,經(jīng)常使用燎祭。
商人各族邑聚落星羅棋布在王宮外圍,形成直徑達五六公里、廣闊而松散的“殷墟遺址群”,地跨洹河南北,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每座族邑聚落都是一個基本獨立的經(jīng)濟單位,周邊是自己的農(nóng)田和牧場,也大都有自己擅長的手工業(yè)作坊,如鑄銅、制骨、制陶、紡織、印染、木器(造車)、皮革和食品加工等。
3.??????? 王陵與殉葬
宮殿區(qū)向西北方5公里外,是殷都王陵區(qū)。商人高級墓葬的建設程序:先挖掘墓穴和墓道;然后在墓穴底部挖出方形的墓室,里面用木料搭建槨室,猶如一座木房子,槨木往往雕花,刷紅漆,造型美觀,槨室內(nèi)則放置棺木和最珍貴的隨葬品以及墓主最貼身的殉人;墓主入葬后,槨室頂部會蓋上木料,接著在墓穴二層臺繼續(xù)放置隨葬品和殉人;然后填土,逐層夯筑,直至大墓完成。
王陵殉人的程序:先在槨室底部挖若干坑,分別埋入一人或一狗,人多持青銅和玉石兵器,身份是墓穴守衛(wèi)者,這是商人“腰坑殉狗”葬俗的豪華版本;安置完這些殉人和殉狗后,再搭建槨室;在墓中各處擺放殉葬人,甚至對墓穴填土夯筑時,也會繼續(xù)埋入完整或被肢解的殉人。每座王陵的殉葬者至少有數(shù)百人,還有犬、馬、猴、鹿、鯨魚頭骨等殉葬。
商王每年都要祭祀歷代先祖,而這需要大量人牲。王陵祭祀坑分兩種:一種南北朝向,是武丁王時期的,占大多數(shù),埋的是斬首的青年男性;另一種東西朝向,是祖庚和祖甲甚至康辛時期的,埋的主要是全尸的青年女子和幼兒。
殷商的王陵祭祀對男性人牲和殉人多用斬首,甚至肢解,而女性則多能保存全尸,這可能是:男性俘虜和奴隸具有反抗能力,砍頭可以使其靈魂徹底馴服;相對而言,女性奴隸和戰(zhàn)俘則缺少攻擊性,甚至也有給男性先王和諸神充當性奴之用,自然需要保存全尸。
王陵區(qū)祭祀坑內(nèi)埋的并不都是人牲,還有少數(shù)“牲祭坑”,如馬、豬、狗、牛、羊、亞洲象、狐貍、琳猴和河貍。牲祭坑排列嚴整,各種動物的擺放也非常整齊規(guī)范,甚至有種美感。早商和中商宮殿區(qū)的獻祭人牲,頭骨經(jīng)常被銳器戳出孔洞,但到殷商時期,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很少見,這反映祭祀方式的重要轉(zhuǎn)變。
王陵大約二十年左右增加一座,祭祀坑則每年都會增加。王陵墓道中擺放著比較完整的人頭,以示對剛?cè)ナ赖南韧醯淖鹬?。至于每年向歷代先祖的獻祭,就沒有這么講究和投入了,這也說明每年例行的祭祀的隨意性更大。
砍頭獻祭多稱為“伐二”,這是商王獻祭時使用最多的方式,南北向祭祀坑中,多數(shù)砍頭顯得頗為草率。戰(zhàn)祭是一種剖腹取腸、剁開肢體的祭祀。“歲”(晟)祭也是一種肢解獻祭。皴表示砍頭時有人用手拽著受刑人的頭發(fā),把頭發(fā)編成束狀是為了防止人牲縮脖子,伐是用普通的戈砍頭,皴則是用尊貴的鉞,所以砍頭的過程也更認真,有可能是由王或王后等領袖人物親自執(zhí)行?!俺痢奔?,是指把祭品投入河中,祈求河神的庇護,還有用血或內(nèi)臟的獻祭,但幾乎沒有用馬獻祭的記錄,而祭祀場中卻有數(shù)以百計的馬牲。
十二、????????? 商人的思維與國家
1.??????? 冷酷暴力的世界觀
商人的“德”是給臣民好處,它的反義詞是懲戒,是“罪”和“罰”,“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敝钡街芄谖髦艹跗诎l(fā)展出“敬德”的理念,“德”才逐漸被當作一種通行的價值觀。在商人的眼里,世界是冷酷的,充滿暴力、殺戮、掠奪和不安全,他們不認為鬼神有明確的善惡觀念,或者說,商人本沒有明確的善惡觀念,自然也不會想象鬼神能有。
商人認為鬼神會隨時、隨意給任何人降下災難,大到災荒和戰(zhàn)亂,小到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都有鬼神在背后操縱,即便是商王也難免。為獲得鬼神的恩寵,或者不降禍,商王一直在向鬼神奉獻大量祭品。但凡商王有任何不適,包括牙痛、耳鳴或者噩夢,都要先預判是哪位先王或先妣在作祟,然后用占卜確認,并決定舉行哪種祭祀,以消弭祖先祖神的憤怒。
戍,甲骨文像一個人扛著戈,代表出征和戍衛(wèi);戎,甲骨文是“戈”和“盾”兩個字的組合,意為戰(zhàn)爭,西部周族語言中的“戎”字有野蠻人之意,如“戎狄”;翦,甲骨文像一撮羽毛裝飾刃部的戈,意為攻占和普遍性的殺戮,但在甲骨卜辭里,不僅有商人“翦”別族,蠻族也可以“翦”商的城邑,后來的周人史詩把他們的滅商事業(yè)稱為“翦商”。
武丁在位時期,忽然出現(xiàn)了成 熟的雙馬拖曳雙輪戰(zhàn)車,這很可能是外來輸入。殷商階段,馬車還不太多,還不足以改變陸地戰(zhàn)爭形態(tài),但它能作為通信的手段和王朝上層人物的交通工具。
2.??????? 社會基本單位“族”
商人的族,可以理解成宗族、部族或氏族,每個商人宗族都有自己的領地,統(tǒng)治著耕作的土著農(nóng)民,每個族有自己的“邑”,即農(nóng)業(yè)居民點。在殷都范圍內(nèi),因為人多地少,族邑很密集。
都城之外的部族可能占地數(shù)十里,算得上一個小邦國,它們的主人(族長)可能有“侯”的爵位,統(tǒng)治區(qū)就是侯國?!昂睢保坠俏氖峭麡窍旅娴囊恢Ъ?,意為擔任警戒任務的哨所,所以分封在邊地、保衛(wèi)商朝的部族首領就是侯。侯只能是商族人,投靠商朝的異族方國首領不可能被稱為侯。商人的族不僅是血緣家族,也是政治和經(jīng)濟單位,有自己的家族武裝力量,還可以有畜牧業(yè)、漁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有些族的某種產(chǎn)業(yè)較為發(fā)達。
從神權法理上說,商王可以剝奪任何一個族長的土地和屬民,但在現(xiàn)實中,這種情況極少,除非該族長有明顯的罪錯,傳統(tǒng)習慣法很重要,王不能隨意介入各部族的事務。
有些族是歷代商王的王子們繁衍出來的,由此獲得一塊封地和上面的農(nóng)夫,或者是從王室直轄區(qū)分割出來的,或者是新征服的,從而建立自己的族邑。還有些族更古老,在商朝開國之前或者在滅夏的過程中,和商湯王建立了同盟或依附關系,從而在商朝建立后,被吸納、同化到廣義的商族之中。商王會祭祀一些來自商王家族之外的“大臣”,如伊尹、巫咸、黃尹,這些人應當是早期加盟商族的各部落酋長。
卜辭里常出現(xiàn)“多子族”出征的記載,“子”特指商王家族的子弟,“多”是眾多之意。王族子弟是和商王親緣最近的,所以他們的家族武裝也比較好。不過,一位王子繁衍幾代之后,會形成一支獨立的族。商代貴族重視青銅器,有些禮器和兵器上會鑄造主人的名字或宗族圖騰(族徽)。一旦家族繁衍擴大,往往會分成幾個不同的家支,從而族徽也會產(chǎn)生相應的變化,比如,加上一些小符號以區(qū)別。
所謂“聚族而居,聚族而葬”,族墓地一般排列有序,族長與同族成員葬在一起,位于靠前或居中較尊貴的位置,男性族人往往有兵器隨葬。
3.??????? 王權與分封
在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上,商人的“族”有很大的獨立性和世襲性。有些外地的族也是侯國,這屬于“分封制”或“封建制”。因社會發(fā)展程度低,交通和通信手段落后,很難采用官僚制的直接管理方式,故而王權只能承認各商人部族或家族世襲的權力結(jié)構(gòu),遵循傳統(tǒng)習慣法中的權利和義務原則。
由于社會以族為基本單位,沒有完備的政府體系,也就沒有賦稅和兵役制度。殷商王室和朝廷的開支是由王室自己的產(chǎn)業(yè)承擔,貴族們會向商王進獻各種物品和人員,如牛、羊、犬、戰(zhàn)俘、奴隸、玉石、甲骨、貝和鹽(鹵)等,但從沒有額定的進獻指標。
商王需要直接管理的王朝事務比較少,其最重要的事務是組織祭祀和戰(zhàn)爭,而商人各宗族則承擔提供祭祀貢品和戰(zhàn)爭兵員(自帶裝備)的任務,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边@正是家族分封制而非官僚帝制時代的規(guī)則。
祭祀先王時,這位先王后人形成的各宗族應該都要派代表并攜帶祭品參加,越是祭祀古老的先王,參與者就越多。祭祀商王家族之外的先代人物,或者河、岳等自然神,相關部族應該也會派員參加。
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商王會直接命令某個或某幾個宗族參戰(zhàn),有時則會集結(jié)編組?!暗锹萌f”,意思是召集一萬人的軍隊,這應當是先確定需要的兵力總數(shù),然后向各宗族分攤兵員。有時還要編組成三個支隊,所謂“王做三師,左中右”,各家貴族的武裝不會被打散,只是被編組到更大的作戰(zhàn)單位中。各宗族參戰(zhàn),既是對王的義務,也是搶掠戰(zhàn)利品和人口的機會。
在商朝勢力的外圍,土著人群的首領和部落組織往往要接受鄰近的商人侯國的統(tǒng)治,為侯國繳納貢賦和服勞役。這些異族首領,被稱為“伯”,有可能是商人習慣認為異族頭領都是百人規(guī)模的領導,但實際上都堪稱“方國之君”,周文王曾被商紂王任命為“西伯”。異族方伯不一定臣服于商朝,有些還自恃險遠,長期和商朝敵對,商朝亦經(jīng)常征伐這種異族方國,并用捉獲的方伯首領獻祭,商王認為人牲的地位越高作為祭品的價值就越高。
商王有一種軍事征伐的儀式,名“步”,字面意思是步行,可能是指商王全副武裝帶領部隊行軍,雖然商王行獵或出征一般會乘坐馬車,但“步”這種古老而威嚴的儀式一直存在。
4.??????? 異族同化風險
遠方的殖民城邦雖然可能足以自保,但身處異族土著的包圍之中,商人征服者難免和當?shù)厝嘶ハ嗲秩尽⑼?,從而丟掉商人的精神內(nèi)核——勇武和人祭宗教,甚至接受詭異的異族宗教,嚴重則引發(fā)了王朝內(nèi)戰(zhàn),這是盤龍城發(fā)生過的教訓。
商族傳統(tǒng)精神離不開那些分散而自治的商人族邑,就像美國的白人精神離不開南方種植園的“紅脖子”一樣。武丁放棄龐大洹北商城的營建,讓各商人族邑自行其是,自由發(fā)展,以維持商族舊有的小共同體社會結(jié)構(gòu)和傳統(tǒng)部族生活方式,由此,商人的宗教文化才能得到維護和傳承。過大的疆域會包含太多各色異族,而這會稀釋商族人口,從而帶來諸多風險。武丁的擴張戰(zhàn)爭總是伴隨著大規(guī)模的人祭典禮。
十三、????????? 婦好
早商和中商時代,銅器表面的紋飾很少,但到婦好時代,青銅器表面開始鑄滿紋飾,顯示了殷商時代的藝術和技術的提升。
婦好參與王朝禮儀活動時,曾接見過“右老”,“右老”是指貴族長老代表,還在“徉”這個地方接見過“多婦”,“多婦”可能是指各貴族家族的主婦們。在外地時,婦好還會搜羅各種禮物送給武丁王。婦好也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還曾主持“伐”祭。武丁時期擴張戰(zhàn)事頻繁,婦好也經(jīng)常帶兵出征。
武丁還有一位夫人,名叫婦娣,年齡應當比婦好小。婦娣也經(jīng)常主持祭祀,也曾帶兵出征,還管理商王的農(nóng)莊。“婦某”的稱呼專用于商族血統(tǒng)的后妃,倘若是異族女子,哪怕成為商王寵妃,也不會享有這種稱呼,比如妲己。
武丁奠定了殷都的格局以及商朝后期的疆域,遂被后世稱為“高宗”。從盤庚到紂王,中間一共有十二位商王,歷經(jīng)二百多年,武丁王在位時間幾乎占了四分之一。
“子”自少年時代“入學”,在王室大學里學習各種貴族技能,比如“舞戊”和射箭,“舞”是團體實兵演練,甚至有傷亡的可能。“學商”和“學羌”,這可能是模擬商人和羌人之間的戰(zhàn)斗。人牲是學生們練習射箭的靶子和練習搏殺的陪練。
十四、????????? 西土拉鋸戰(zhàn):老牛坡
1.??????? 西進運動
商朝的城邑或侯國很重視商文化的獨特性,與土著人群涇渭分明,很難出現(xiàn)文化和民族融合現(xiàn)象。
老牛坡商代地層分為四期。一期還是本地土著的生活世界,二期開始出現(xiàn)冶鑄青銅的遺跡,并伴隨著大量早商式(二里岡文化)陶器碎片,湖北的盤龍城也在這一時期形成。
第二輪“西進運動”是武丁開啟的,重點指向晉南和關中盆地,商人入侵者持續(xù)向關中西部推進,這是上一輪自發(fā)擴張潮從未能抵達的地區(qū),武丁這里討伐的羌人周族(姜姓周族)。武丁王冊封“周侯”統(tǒng)治周原,這是商人建立的周原侯國。
2.??????? 老牛坡
武丁死后,他的兒子祖庚和祖甲相繼為王,《史記·殷本紀》記載,祖甲“淫亂,殷復衰”,周侯之國遂被廢棄。西羌土人侵入,商人勢力撤出關中西部,但商人還是固守住了關中東部的老牛坡。武丁王曾冊封崇侯虎統(tǒng)治老牛坡,這是崇國。
《詩經(jīng)·大雅·皇矣》對崇國的滅亡有生動描寫,“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兄弟;以爾鉤援,與爾臨沖,以伐崇墉!”,上帝命令文王:“召集你的同盟,集合你的族人,帶上你攻城的鉤梯和沖車,去攻打崇國的城墻!”
《詩經(jīng)》和《史記》記載,攻滅崇國之后,文王立刻把駐地從周原遷到了豐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背鐕赡茉谪S鎬之間,老牛坡可能就是崇國都城,豐、鎬地帶則屬崇國勢力范圍或政治轄區(qū)。在老牛坡三期(相當于殷墟前半期,武丁王的西部擴張開啟之時),一批身份更高的商人來到這里定居,興建起高等級建筑,老牛坡因此從普通據(jù)點擴大為城邑和侯國,這可能是崇侯虎建國的開端。
3.??????? 崇國青銅產(chǎn)業(yè)
商人的周國滅亡后,老牛坡對于商朝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功能布局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殷墟前期的大型夯土建筑被廢棄,改建為冶煉鑄造區(qū)。到老牛坡四期(殷墟末期),崇國更加繁榮,青銅產(chǎn)業(yè)的規(guī)模也更大了
從老牛坡二期的冶鑄設施分離、規(guī)模很小,到四期的冶鑄一體、規(guī)模增大,意味著權力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發(fā)生重組。原來分散且互不統(tǒng)屬的商人據(jù)點,以及基于自然資源和商業(yè)交換的產(chǎn)業(yè)布局,被整合到更大的政權體系中,形成了方國政治體,其后的周文王也被稱為“周方伯”。
把銅的冶鑄設施集中到老牛坡,更便于軍事防御,雖然銅礦石的運輸里程要多20公里,但冶銅和鑄銅兩道工序卻可以無縫銜接,免去了再次熔化銅錠的成本。
十五、????????? 周族的起源史詩與考古
1.??????? 周族起源史詩
周族本來沒有文字,只有口頭的傳說,是滅商之后才開始用商人發(fā)明的文字記錄自己的歷史,難免會滲入一些商文化元素。而且,西周之后,人們還創(chuàng)造了那些更古老的半神帝王的“創(chuàng)世記”,比如黃帝和炎帝,嫁接和混淆了很多周族早期傳說。
《詩經(jīng)·大雅·生民》,記載了周族的創(chuàng)始傳說?!柏食跎?,時維姜嫄……載生載育,時維后稷……即有邰家室……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
“后稷”,字面的意思是“谷物首領”,在上古,“后”的意思是首領,“稷”是谷物。他較早的本名是“棄”,壯年事業(yè)有成后,才有可能被尊稱為“后稷”。
后稷宰殺公羊和烹煮飯食來祭祀,后稷靠祭祀得到上帝的保佑,一直沒發(fā)生災禍,周人的祭祀從此一直持續(xù)下來。
簡狄繁衍出商族,姜嫄繁衍出周族,這是人類早期母系家族的表現(xiàn):女子不出嫁,男子到外部落約會臨時性伴侶,所謂生子“知其母,不知其父”。在《生民》里,姜嫄發(fā)現(xiàn)自己未婚先孕后,會感到恐懼,這是父系家族時代的觀念。所以,《生民》反映的應該是母系家族和父系家族正交替的時代,在當時兩種家族觀念還雜糅并存,這也正是男性始祖領袖產(chǎn)生的背景——從母系家族誕生,然后建立起自己的父系家族與國族。
“帝” 或“上帝”本來是商人的說法和宗教概念,這是后來的周 人從商人那里學來的,并非周人自有,在《生民》的最初版本里這位周族之神應當有另外的名分。
棄-后稷在母親的有邰氏部族建立了家庭,邰在陜西的武功縣,屬于關中盆地內(nèi)的平坦地區(qū),武功縣距離周原地區(qū)很近,也可以說是廣義周原的一部分,所以后稷的后人有了“周”族之名。姜嫄的姓是“姜”,其本意是女性的羌人,周族是從羌人繁衍出來的,關中地區(qū)的居民主要是羌人。
2.??????? 姬族三遷
《史記》說,后稷曾經(jīng)在堯帝的朝廷擔任“農(nóng)師”,負責農(nóng)業(yè)指導工作,一直供職到夏朝。后稷的兒子叫不窋,帶著一批族人離開周原以及關中盆地,遷徙到戎狄野蠻人中謀生。周人在陜北山地生活了十一代,直到文王的祖父亶父一代才遷回周原。
周人說的戎,是地域和文化與周族比較接近,但略微“野蠻落后”一點的族群,戎人也有族姓,比如姬姓和姜姓,他們和周人有淵源,而狄則是個更野蠻的族群。在商人看來,周與戎區(qū)別不大,都屬于廣義的羌人。
西部族群有“同姓不婚”禁忌,商族人很可能沒有。脫離姜姓有邰氏部族的生活圈后,后稷的后人 為自己選擇了一個新的族姓——姬,以表示他們和姜姓群體的血緣關 系已經(jīng)足夠遙遠。
《詩經(jīng)·公劉》記載鞠的兒子公劉帶領族人再次遷徙的史詩。這次遷徙的目的地是豳地,過程隆重而歡快。豳地今位于今陜西咸陽城西148公里處的長武縣碾子坡村,公劉時期還還屬于“竄于戎狄”的歲月,處于半農(nóng)半牧的經(jīng)濟形態(tài)。
3.??????? 豳地生活
從距今四千年開始,全新世大暖期逐漸結(jié)束,中國西北部海拔較高的地區(qū)首先受到影響,氣候呈現(xiàn)從暖濕轉(zhuǎn)向干涼的趨勢。這種變化更適合畜牧,所以高地居民的糧食種植逐漸減少,牛羊畜牧業(yè)比重則緩慢上升。到商代,山西和陜西的很多土著被商人稱為“羌”,羌的甲骨文寫作羊頭人身,也說明畜牧業(yè)在其生活里占重要地位。
周人之所以強調(diào)后稷精于農(nóng)業(yè)的形象,應該是為了強調(diào)自己和羌人舊鄰的區(qū)別,讓自己顯得更為“進步”和“開化”。動植物存在自然繁殖周期,相比畜牧業(yè),農(nóng)業(yè)的收獲周期短,投入產(chǎn)出比高,“周轉(zhuǎn)”增殖更快。
碾子坡遺址就位于向陽的山坡上,而且有多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地層。先周碾子坡人有好幾種房屋,最常見的是黃土坡上的“窯洞建筑”,《詩經(jīng)·綿》回顧了這段住窯洞的生活,窯洞這是新石器晚期黃土地帶的常見民居,山西陶寺古國的普通居民也是住這種窯洞。比窯洞數(shù)量少一些的是半地穴式房屋,碾子坡還有一座夯土版筑的地面房屋,可能是敬神的祠廟。
碾子坡人飼養(yǎng)的馬、牛、羊很多,這些牲畜需要較大的草場,他們需要在一二十公里的半徑范圍內(nèi)移動放牧,而牛羊容易走失,還要防范野獸和異族人的襲擊,所以最合適騎馬放牧,碾子坡人很可能已經(jīng)學會了騎馬。
在先周碾子坡,沒有發(fā)現(xiàn)煉銅和鑄銅的遺跡,但有少量銅器,這顯示了碾子坡和外界的聯(lián)系。出現(xiàn)了典型的商人“腰坑殉狗”葬俗,可能有少量失敗的“革新派”商人逃亡到了遙遠的碾子坡,并把鄭州商城新生的埋祭宗教理念帶到了這里。外來者帶來了青銅鑄造技術,但未能使陜北土著成功生產(chǎn)高質(zhì)量的青銅制品。
碾子坡-周族幾乎沒有產(chǎn)生貧富分化,肉食攝入量遠超任何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農(nóng)業(yè)聚落,他們甚至都無須射獵和捕魚。先周墓葬還有兩個特點:一是男人和女人下葬的姿勢不同,男人俯身直肢,女人仰身直肢;二是有很多“斬肢葬”,死者的部分手或腳被砍掉,有些砍下的肢體放在了墓穴里,斬肢葬在仰韶半坡文化中曾頗為流行,但原因不明。碾子坡遺址的非正常死亡和被隨意或惡意拋擲的尸骨極少,占比非常低,甚至遠低于仰韶半坡文化時期的典型遺址,可以說,這里的生活非常和平。
商人在渭河南岸的城邑生產(chǎn)的銅器,如老牛坡,對遠在山地的姬周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姬周最適合用來貿(mào)易的商品是牲畜,尤其是馬和牛,史詩里之所以沒有提及這些,有可能是因為在他們看來,牲畜容易和受歧視的野蠻人身份聯(lián)系在一起。
姬族未參與西土族群抵制商朝的戰(zhàn)爭,而是躲進山地,遠離沖突。在陜北山地,周人寧靜地生活了三百多年,直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一代,周族才和強大的商王朝建立了聯(lián)系。
4.??????? 華夏起源故事來歷
春秋時期,后人創(chuàng)造出了更古老的、《詩經(jīng)》里沒有的堯和舜,后稷的經(jīng)歷再被翻新,增添了更顯赫的內(nèi)容:堯帝聞知棄的才能后,舉薦他擔任“農(nóng)師”,教導天下百姓農(nóng)業(yè),到了舜帝,則更受重用,還獲得“后稷”的稱號。商族的始祖契也成為了半神偉人,作為大禹治水的助手,這也是一種對失去王朝的商人的安撫。
春秋末年,孔子編輯《尚書》,他認為,那些最古老且可靠的半神帝王是堯、舜和禹,后稷和棄則是他們的部下,這構(gòu)成《尚書》敘事的起點。以現(xiàn)代學術標準看,《尚書》中那些最古老的篇章,如堯、舜、禹及夏朝,都是不可靠的。一種說法是:“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边@其實是把羌人和周人曾經(jīng)的共生關系推到了更古老的時代,炎帝成了羌人的始祖,黃帝則成了周人、商人以及其他各族群的始祖。
顧頡剛稱這種現(xiàn)象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意思是說,越晚產(chǎn)生的傳說,反倒在神譜里面越古老,就像人們堆柴堆,“后來者居上”。因為時代越晚,各族群的祖先傳說就越是逐漸匯總到一起,各自的先祖孰先孰后以及誰比誰厲害就成了問題。因此,為了制造更大范圍的身份認同,就只能創(chuàng)作更古老的先祖,給各族群增添一位共同的始祖。先祖諸神的關系和諧了,世間各族群的關系才能和諧。
“周”本來只是一個地名,生活在這里的族群曾經(jīng)發(fā)生過更迭變換,先后有三個人群生活在周原地區(qū),彼此區(qū)別很大。有邰氏部在周原形成了以“周”為名的部落,《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記載說,是后稷之弟臺璽的兒子叔均繼承了后稷的農(nóng)耕事業(yè),建立了一個“西周之國”,臺璽的臺就是邰,說明他屬于姜嫄的有邰氏部族。叔均這支周族未必是姬姓,很可能沿襲的是姜嫄舊有的姜姓,姜嫄部族這支在周原生息的“姜族女國”,曾和姬姓的周族長期保持通婚關系。
武丁時代的甲骨曾多次記載對“周”的討伐——寇周,結(jié)局是姜周被商人征服,大多數(shù)人可能被押送殷都成了武丁卜辭中的祭品,這一支姜姓周族就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武丁王把周地分封給了一位商人貴族,建立了一個商人的“周侯之國”。
“周”字的甲骨文,像耕作的農(nóng)田的形狀,因后稷以來的周人擅長耕作,所以可能用農(nóng)田的造型來表示周,也可能就是周圍、周邊之意,還可能只是個地名發(fā)音,沒有明確的含義。
周原這塊土地本是叔均的族人耕種的,于是叔均被抬升為“田祖”之神。春秋以后,因為人們要創(chuàng)造更古老的帝王傳說,叔均的地位又有了上升,成了神農(nóng),而在傳說里,神農(nóng)和炎帝經(jīng)常被糾結(jié)為一個人。后稷化身成了黃帝,叔均化身成了炎帝(神農(nóng))。
十六、????????? 成為商朝爪牙:去周原
1.??????? 亶父南遷
“益”是獲得利益,《易經(jīng)》益卦六四爻:“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薄爸行小笔切熊娮钪虚g的行列,可能代指戰(zhàn)車,因為戰(zhàn)車走在道路中間,步卒走在兩邊。這位乘馬拉戰(zhàn)車深入豳地、勸說姬周族首領搬遷的人,很可能是崇國的國君崇侯。
需卦上六爻:“人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庇涊d的是這幾位貿(mào)然來訪者。殷商時代的馬車只能承載三個人,需卦把這一條放在了最后,因為全卦主要是講周人為商朝捕俘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而這條則是追溯他們?yōu)樯坛盏钠鹨?,當初乘馬車而來并鉆進亶父窯洞的那三個陌生人。
升卦,內(nèi)容都是關于遇到機會而獲得升遷的,“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對于豳地-碾子坡來說,周原在南方,亶父去往那里就是南征,可能當時武乙王駐扎在周原,正在研究如何利用這塊荒廢的土地。
升卦的六四爻:“王用亨于歧山。吉,無咎?!眮嵏傅竭_岐山下的周原,拜見了武乙王,武乙舉行祭祀,同時招待了這位異族番邦的小頭領。《詩經(jīng)·綿》,記載的就是亶父帶領周族遷居到周原的大事件。
六二爻曰:“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闭f的是有人贈給亶父一只占卜用的龜甲,價值二十串海貝,用它占卜得到的結(jié)果會很吉利,不可違抗,武乙王還在這里祭祀了上帝,很吉利。羌、周等西部族群本來沒有用龜甲占卜的習慣,他們只會用牛馬的肩胛骨,龜甲占卜是商人帶來的習慣。六三爻:“中行告公用圭?!庇涊d的是亶父朝見武丁王的細節(jié),那位招募他來的“中行”教他如何用玉圭朝拜王。
《詩經(jīng)》還記載,周族初到周原時,這里的原野上長滿了樹林和灌木,并且有和周人敵對的土著部族“混夷”和“串夷”。周人在砍伐樹林上投入了很多勞作,他們挖掘土壤里的樹根,平整土地,開墾農(nóng)田,而當樹林消失,串夷部落就逃竄走了。
《詩經(jīng)·魯頌·宮》“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眮嵏副蛔馂椤按笸酢?,即太王——古老的王,他遷居岐山之陽的周原,也被描述成周人“翦商”事業(yè)的開端。但在亶父的時代,周族還完全沒有挑戰(zhàn)商朝的可能性,也不可能有稱王的非分之想,這應該都是周朝建立之后對歷史的改造。
2.??????? 季歷獻俘
《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眮嵏钢辽儆腥齻€兒子:泰伯、仲雍和季歷。亶父想把族長之位傳給幼子季歷,于是兩位長兄高風亮節(jié),離開周族去了南方蠻族之中生活,后來,他們的后裔建立了吳國。有些史家認為,泰伯和仲雍逃往的應該是山西南部的虞國,也有人說是關中西端的寶雞一帶。
武乙王恩準姬周族遷居到周原是有條件的,立足安居之后,周族人需要承擔相應的義務,這便是替商朝捕獵人牲,以供商王獻祭。甲骨文中用于獻祭的羌人,周人文獻里的姜姓戎人,是周人的同宗、近鄰和聯(lián)姻盟友,因此,為商朝捕獵羌人并不符合周人的傳統(tǒng)倫理。這可能是泰伯、仲雍與父親決裂的根源,而幼弟季歷則和父親站在一起,畢竟,只有依附強大的商朝,周族才有發(fā)展的機會。
為了持續(xù)獲得商朝支持,周族必須為商王征戰(zhàn),繳納“血稅”。季歷在主持周族的十幾年里,幾乎一直帶著部屬在外面征討,這也使周族變成了一個高度武裝化且熱衷于戰(zhàn)爭與劫掠的部族。武乙王三十五年,王再次親征關中,周族大力征討周邊部族,季歷率軍進攻“西落鬼戎”,可能是山西和陜西兩省之間的土著部落,戰(zhàn)果是俘獲了二十位“翟(狄)王”。
未濟卦九四爻:“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奔練v的征戰(zhàn)雖然艱難,但戰(zhàn)果頗豐,周族也因此更得到商王朝的賞識,似乎前途一片光明。但武乙王卻在此次巡視和親征中離奇地死亡,《史記?殷本紀》“武乙獵于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震死”,就是被雷電劈死。
文丁二年,季歷再次帶領族“伐燕京之戎”,結(jié)果遭遇慘敗,“燕京”為山西太原一帶。四年,周人又進攻“余無之戎”,獲勝,商朝授予季歷“牧師”頭銜。七年,伐“始呼之戎”,獲勝。十一年,伐“翳徒之戎”,俘獲三名酋長。
季歷從摯國迎娶了妻子,《詩經(jīng)·大雅·大明》“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日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周人向西土各部族宣稱,這位新夫人是從殷商王朝嫁過來的,暗示她是來自商王家族的公主,用商朝的旗號壯大自己的聲勢,以震懾周邊各族。但商王家族的族姓,是“子”,而摯國的族姓,卻是“任”,而且商王家族基本實行族內(nèi)婚,極少和蠻族藩屬通婚。
摯國接近中原文化圈,國君家族應當比較商化,可能會使用商人的文字和官方語音,新娘大任給季歷和周族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特別是她生了一個叫周昌的兒子。周昌成長的環(huán)境,肯定兼有商和周兩種文化氛圍,尤其是自幼就可以說商朝語言,書寫商人的文字,甚至晚年還沉迷于占卜和易卦占算。
3.??????? 周祭
文丁王駕崩前不久,季歷到殷都獻俘,卻詭異地被殺死,《竹書紀年》“文丁殺季歷。”事實上,文丁王和季歷可能都是死于商朝內(nèi)斗。帝乙一上臺就廢除了商朝傳統(tǒng)的祭祀方式,改用了一套被現(xiàn)代研究者稱為“周祭”的制度,不再祭祀上帝及山岳河川、龍、鳳、四方等自然神,只祭祀歷代先王,而且統(tǒng)一規(guī)定給各位先王獻祭的時間和方式,形成一張一年周期的巨大值日表,不必再臨時占卜決定,這限制了占卜師和祭司的權力。
“周祭”是商代祖甲最先發(fā)明的,被董作賓稱為商人的“新派”宗教,直到帝乙和帝辛(紂王)時期,新派的“周祭”才算正式確立下來,新派宗教甚至不僅稱先王為“帝”,也稱在世之王為帝,所以商朝末代兩王的稱號分別是帝乙和帝辛。按照商人的傳統(tǒng)宗教,這肯定觸犯了天界上帝的獨尊地位,幾乎是大逆不道的僭越。
老派宗教祭祀的各種自然神,可以包含一些非商族起源的神靈,這為商王拉攏異族提供了操作空間。新派卻是一個更加保守的王族小群體,排斥一切沒有商王族血統(tǒng)之人,因而季歷這種當紅的蠻族酋長自然下場堪憂。
《竹書紀年》記載,帝乙二年,“周人伐商”,也許是周人不得已介入了商朝內(nèi)戰(zhàn)。周族的直接領導是老牛坡的崇國,而武乙王也數(shù)次親征關中,應該和崇國關系非常密切,也許在文丁王死后,崇國曾糾集周之類的番邦介入朝廷內(nèi)戰(zhàn),但帝乙的地位已經(jīng)不可動搖,這次勤舊王之舉也就只能是半途而廢。
十七、????????? 周文王地窖里的秘密
1.??????? 帝乙歸妹
周昌新娘來自姒姓的莘國,《詩經(jīng)·大明》:“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大邦有子,何天之妹?!边@是上帝或上天親自撮合的婚事,而這位來自大國的女子簡直就像是天帝的妹妹?!兑捉?jīng)》有兩個卦的爻辭出現(xiàn)了“帝乙歸妹”,意思是時任商王帝乙下嫁了妹妹,不過姒姓并非商朝王族,不可能是商王帝乙的妹妹,莘國姒姓據(jù)說是夏王室后裔。
和文王母親的摯國相比,莘國的知名度更高一點,這也是周族勢力上升的體現(xiàn)。莘國嫁來的有姐妹兩個,“纘女維莘”“纘”是連續(xù)、不止一個之意,妹妹可能嫁給了周族另一個重要人物召公奭。召公家族雖也是姬姓,但和周昌家族似乎沒有太近的親緣。武乙卜辭經(jīng)常出現(xiàn)討伐“刀方”的記載,“刀”即是“召”,“刀方”可能是召公所屬的召部族,他們因遭受來自商人的沉重打擊,僥幸殘存的成員后來投靠了周族。歸妹卦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泵妹玫募迠y似乎更豐厚,也許是因為她在娘家更受寵愛,也許是因為召祖在周族“輔政”多年,女方家族更重視這位實權人物。
周昌年輕時經(jīng)常帶領族人遠征羌戎部落,積累了很多捕俘經(jīng)驗。不過隨著兒子們逐漸長大,周昌開始脫離征戰(zhàn)廝殺,由長子伯邑考和次子周發(fā)更多地承擔軍事工作。伯邑考原名應該叫邑,“伯”表示他是嫡長子“考”意為父親,但伯邑考沒有后嗣,實是后世周王室祭祀時對他的尊稱?!对娊?jīng)·大明》“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边@里,長子周邑的名字被隱去,且暗示死在了外地(維行),二弟周發(fā)這才成為周族繼承人。伯邑考之死是商周關系的重要轉(zhuǎn)折,讓文王的翦商決心從此不可動搖。
2.??????? 文王占卜研究
當兒子們能夠替自己分擔一些工作后,周昌便開始研究占卜、祭祀、通靈等巫術。甲骨占卜的表面原理是觀察骨頭或龜甲上燒燙出的裂紋(兆紋)解讀吉兇,但其深層原理卻是通靈,即向某些特定的神靈詢問神意。
比商王地位低的人,無權請教高級神靈,只能求助于低級的鬼神,比如自家先祖或本地土地神,乃至家里的灶神等小神,而且普通人不能把占卜內(nèi)容用文字刻寫在甲骨上。商人的宗教觀念認為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可以傳達給諸神,是人神溝通的唯一通道,所以嚴禁王之外的人采用。
周昌想盡辦法搜羅來自商朝境內(nèi)的人,以獲取和利用商朝上層的占卜通神技術?!妒酚洝ぶ鼙炯o》說,文王禮賢下士,為了接待外來的有才之人,經(jīng)常到中午還顧不上吃飯,所以從商朝投奔他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有太顛、閡天、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伯夷和叔齊兄弟等。
文王大宅的第一座地窖有1.7萬多片甲骨,絕大多數(shù)是散碎小塊的龜甲,這些殘碎龜甲中,刻字的只有282片。這座地窖不僅是甲骨儲藏室,也是秘密工作室,它的北邊土壁上鑿出了一個床頭柜大小的壁龕,距離地窖底面40厘米,構(gòu)成一個簡易工作臺,把油燈放在壁龕里,席地而坐,就可以趴在壁龕里占卜或鐫刻甲骨文字。第二座窖穴更為隱蔽,只是儲物而不能容人,里面保存的甲骨很少,有數(shù)片刻有卜辭。
刻字甲骨都是小碎塊,刻痕比蚊子腿還細,必須借助高倍放大鏡才能看清楚,多數(shù)文字只有1毫米見方,一片拇指蓋大小的甲骨就可以刻寫20多個字。周昌秘密學習商王的通神占卜之術,這在商朝過于僭越,而且后來周昌又萌生了翦商造反的念頭,一旦這個陰謀泄露,整個周族也會陪著他一起殉葬。所以,周昌必須保密,他把自己關在不起眼的西廂房,做各種占卜推演和刻字,而且故意把文字刻得很細微。
十八、????????? 《易經(jīng)》里的獵俘與獻俘
1.??????? 捕獵俘虜
周朝建立后,商朝的甲骨檔案庫被徹底毀滅,但沒人敢銷毀文王留下的《易經(jīng)》,只是,其所記錄的殘酷事實變成了庸常的內(nèi)容。
甲骨文的“孚”,字形是一只手抓住一個兒童,乃俘獲之意,且特指捉來獻祭的人牲。“罔”,字形為一人雙手舉網(wǎng),這說明商人捕俘用的網(wǎng)具?!稌x卦》初六:“罔孚,裕,無咎?!庇镁W(wǎng)捕獵俘虜,有大收獲,沒有災禍。“晉”,本意是進攻,字形是兩支箭射中同一個靶子。在《易經(jīng)》多個卦,如大壯、解、損、益、井、革、豐、未濟等的爻辭中,都有“有孚”,即占卜顯示會有所俘獲。
《需卦》,“需”通“須”,字意是等待,主要是有關設伏和誘敵的技巧的,應是自亶父以來周人積累的捕俘經(jīng)驗,下述這些戰(zhàn)術來自很多成功的戰(zhàn)例:
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無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大壯卦》,也是關于捕獵俘虜?shù)?,“壯”字,高亨解釋為“戕”也就是傷。爻辭中多次出現(xiàn)了公羊(羝)被捕獲和逃脫的場景,周人捕俘的對象是羌人,甲骨文“羌”的字形羊頭男人身,大壯卦里的公羊應是羌人的代稱:
大壯:利貞。
初九:壯于趾。征,兇。有孚。
九"一:貞吉。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就。
六五:喪羊于易。無悔。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人牲的地位越高越珍貴,最好保證其無傷損。有些還有利用價值的俘虜,可能會被周昌釋放,委以某些職務,《墨子·尚賢上》“文王舉閡天、泰顛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
周人和羌人有古老的同宗親緣,對周族來說,替商朝捕獵羌人在道義上是一種恥辱。所以,即便創(chuàng)作《易經(jīng)》時,周昌已經(jīng)比較商化,使用的也是商人的語言和思維,但他還是表達得非常隱晦。
2.??????? 敬獻祭俘
《睽卦》九四爻有“交孚”二字,甲骨文“交”,像人的雙腿呈交叉之形,“交孚”可能是指在押送途中宿營時,要把俘虜?shù)碾p腿捆綁起來以防止其逃走,綁起雙腿活埋的尸骨,可能也屬于“交”。
《小畜卦》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意思是,有俘虜,為他們止血,消除他們的恐懼,就不會有麻煩?!洞笥胸浴妨澹骸柏舒诮蝗纾?。吉?!薄都胰素浴飞暇牛骸坝墟谕?,終吉?!庇蟹敱唤壛似饋恚€是氣勢洶洶,這是吉利的。
《姤卦》初六爻有“孚跳躅”,說的是俘虜走路蹣跚瘸腿,可能是在被抓捕中受的傷,也可能是不聽命令被毆打所致?!秺ヘ浴肪湃碁椤巴螣o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意思是俘虜臀部被打得潰爛,致使走路困難,結(jié)果是有磨難,但沒有大的災害,《夬卦》九四爻也有“臀無膚,其行次且?!?/p>
《中孚卦》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薄盎颉北硎緝煞N選擇,或者擊鼓進軍,或者倉皇撤退,結(jié)果也有兩種,戰(zhàn)敗的幸存者哭泣,戰(zhàn)勝者高唱凱歌。
《中孚卦》九五:“有孚攣如。無咎?!薄皵伻纭笔欠斃Τ纱臉幼樱坠俏牡摹皵仭弊?,像一手提兩串或三串絲繩之形,可引申為牽著成串的俘虜?!缎⌒筘浴肪盼澹骸坝墟跀伻纾灰云溧??!笨赡苤覆东@了大量俘虜,自己和鄰居們都會富裕起來,周人是部落武裝出征,捕俘、進貢之后獲得的賞賜,全族人都能分享。
《比卦》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俘虜之后,把他們排隊綁起來就不會有麻煩?!坝墟?,盈缶。終來有它,吉”,要用陶盆盛滿飯給他們吃,即使發(fā)生什么變故,最終也會吉利。
《泰卦》九三爻:“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彼坪跏钦f過于吝惜食物,不肯給俘虜吃?!短┴浴妨呢常骸棒骠?,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倘若因沒有看管好俘虜致其伺機逃跑,那大家就都沒有了發(fā)財?shù)臋C會。
《隨卦》,主要是講追捕逃跑的俘虜:
隨:元亨,利貞,無咎。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九四: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五:孚于嘉,吉。
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甲骨文的“系”,像一個人被綁住脖子,或者雙手和脖子綁在一起。到商代晚期已很少見商王親自捕俘的卜辭了,因為此時捕俘的工作主要是由周人這種附庸部族來完成的,已不需要商朝親自動手。
頻頻外出捕獵俘虜,并不意味著周人已經(jīng)是西土最強大的部族,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結(jié)怨太多,周族人也會遭到其他部落的報復,導致他們時刻生活在驚懼的警戒之中。
《蒙卦》上九:“不利為寇,利御寇?!辈焕谌肭謩e人,但有利于防御別人的人侵?!抖ω浴肪哦骸拔页鹩屑?,不我能即,吉?!蔽业某鹑松×耍瑹o法來攻擊我,吉利。
此外,《易經(jīng)》中有三個卦都包含“匪寇,婚媾”,意為不是入侵者,而是來尋求締結(jié)婚姻的外族人。聚落外出現(xiàn)了陌生的人群,還有人趕著馬車,被懷疑是入侵者到來?!顿S卦》六四爻:“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薄额ヘ浴飞暇咆常骸跋葟堉?,后說之弧。匪寇,婚媾?!薄锻拓浴妨常骸巴腿?、退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p>
文王甲骨:“衣王田;至于帛;王獲田?”“衣”通“殷”,“田”是田獵、狩獵,卜辭解釋為:“殷(商)王來打獵了;到了帛地;王打獵會順利嗎?”紂王這次西巡可能是要祭祀武乙王。
文王甲骨:“唯衣雞子來降,其執(zhí)?暨厥史(事)?”“南宮邰其作?”“衣雞子”,也就是殷箕子,周昌占卜:“殷商的箕子要駕臨(周原),會被他逮捕嗎?還是可以侍奉他?”“讓南宮邰負責吧?”紂王派箕子再向西視察周族等關中番邦,“降”一般指神靈降福或親自降臨人間,箕子是商朝重臣,對周邦來說自然非常尊貴,所以“來降”并非來投降,而是駕臨之意?!妒酚洝ぶ鼙炯o》“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fā)巨橋之粟?!薄佰ⅰ焙汀袄ā币苍S是同一字的不同寫法,也許兩人是同一家族之人。
3.??????? 祭祀儀式
《夬卦》“揚于王庭,孚號有厲“揚”,是臣民頌揚王的偉大,“揚于王庭”是商周時臣下參見王的習語,“孚號有厲”意思是有俘虜大聲慘叫,說明可能同時有殺祭舉行?!抖Y記·郊特性》“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蕩其聲。樂三闋,然后出迎牲,聲音之號,所以詔告于天地之間也?!鄙倘思漓胱钪匾暵曇簦^“殷人尚聲”,獻祭的動物大聲地嚎叫,是在向天界神祇報告祭品強壯、合格。
《觀卦》“盥而不薦,有孚顓若?!薄邦隆保疽馐嵌Y儀性地倒水洗手,也指用酒灑地、告慰地神之禮,都是獻祭儀式開始階段的程序?!八]”是指殺人獻祭?!邦叀?,本意是頭大的樣子,這里是翹首觀望的樣子,儀式開始后,有些俘虜在緊張地顧盼。
《萃卦》是周昌到達殷都后的見聞,卦辭中有商王殺牛祭祀用大牲的內(nèi)容,“亨,利貞,用大牲吉?!背趿骸坝墟诓唤K,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庇行┓斁癖罎ⅲ噲D逃走,或者扎堆在一起,大聲嚎叫,還有人因精神失常而狂笑,但不用擔心,應當繼續(xù)進行下去?!遁拓浴妨骸版?,乃利用禴?!薄渡浴肪哦骸昂蹦死枚^,無咎”。俘虜正好用于禴祭,禴是商代在春天舉行的祭祀儀式。
《兌卦》九二:“孚兌,吉,悔亡?!薄皟丁?,即“悅”,開心,在殷都的日子里,有些俘虜似乎看到某些生機,變得樂觀了起來?!秲敦浴肪盼澹骸版谟趧?,有厲”被剝皮,慘叫?!犊藏浴罚骸坝墟?,維心,亨?!币馓统龇?shù)男呐K,燒熟后獻祭。古人認為心臟是人的心智和魂魄集中之地,最適合敬獻神靈,比如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的人祭儀式就最為重視剖心獻祭。
十九、????????? 羨里牢獄記憶
1.??????? 易卦籌算
除傳統(tǒng)的甲骨占卜,商人的另一種預測技術,是所謂的“易卦”的六十四卦占算。易卦占算只使用草棍進行數(shù)字推演,不需要龜甲或牛骨等耗材,一組六個數(shù)字是“易卦”的一個卦象,數(shù)字的奇偶代表陰陽。
六六七六六八,為豫卦
七六六六六七,為頤卦
七六八七六七,為賁卦
六六五七六八,為小過卦
八一一一六六,為咸卦
八一一一一六,為大過卦
“公”是周族人發(fā)明的詞,指族長或頭領,如公劉和古公亶父,用于非族長的,則有召公和畢公。
作為番邦酋長,周昌此次殷都之行自然會結(jié)識一些王朝上層人物,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難免被牽扯進派系斗爭。此外,從周原到殷都,本身就已經(jīng)超出崇侯虎的傳統(tǒng)管轄范圍,可能會引發(fā)他的不滿進而找機會向紂王進讒言。紂王應該是對周昌產(chǎn)生了懷疑,故而這個老酋長需要證明自己沒有二心。
2.??????? 獄中札記
《訟卦》可能是周昌對美里囚禁過程的回顧,“訟”即官司、獄訟之意?!对A卦》卦辭:“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庇兴@,因閉塞而產(chǎn)生恐懼,中間階段有些吉利,但最終的結(jié)果兇險,在關中參見箕子和紂王,而后悔來殷都。
《坎卦》是關于牢獄生活的,坎為“坎陷”,即挖掘的壕溝或地洞。六十四卦中的坎,是兩個八卦的坎卦相重疊,所以卦名叫“習坎”,習是兩重之意,解釋為“重險”,即兩重險阻,可能是指監(jiān)獄外還有兩道壕溝起隔離作用。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初六:習坎,入于坎客。兇。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于坎客,勿用。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無咎。
上六:系用徽纆,置于叢棘,三歲不得。兇。
雖然牢房和監(jiān)區(qū)防衛(wèi)森嚴,但周昌可能通過某種方式賄賂了看守,能滿足一些小需求。曾有人來探望周昌,還送來了一罐酒(樽酒)和兩陶盆食物(簋貳),這些酒食被裝在一個陶罐(缶)中,從窗戶放進地牢。
有俘虜被挖心獻祭,關押周昌的這座差里監(jiān)牢或許是囚禁備用人牲的場所,目睹這些慘劇時,周昌認為應當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免招來災難。
《噬嗑卦》是關于在獄中吃飯的,“噬嗑”意思是吃東西,但含在嘴里尚未下咽,或者難以下咽。
噬嗑:亨。利用獄。
初九:履校,滅趾,無咎。
六二:噬膚,滅鼻,無咎。
六三: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
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六五:噬干肉,得黃金。貞厲,無咎。
上九:何校,滅耳,兇。
有人腳上戴著刑具,然后被砍掉了腳,有人脖子上戴著刑具,然后被割掉了耳朵,有人被割掉了鼻子。
周昌在肉食中發(fā)現(xiàn)箭矢和銅飾,人牲的主要部位被烹飪獻祭,下腳料則被送到監(jiān)所充作犯人的食物,而且給犯人或人牲吃的都是人牲的干肉,沒有經(jīng)過烹飪。
《困卦》也是關于牢獄生活的。
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
九二:困于酒食,朱緩方來,利用享祀。征,兇。無咎。
六三:困于石,據(jù)于美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九五:制刖,困于赤線,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上六:困于葛嘉,于躺噓。日動悔,有悔。征吉。
周昌可能被關押了三年之久,《左傳》“紂囚文王七年。”,可能周昌總共在殷都待了七年,其中包括三年的牢獄時光。
《剝卦》,“剝”即剝皮,甲骨文字形是一只懸掛起來的獸,一把刀正在剝它的皮。
剝:不利有攸往。
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兇。
六二:剝床以辨,蔑,貞兇。
六三:剝之,無咎。
六四:剝床以膚,兇。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蔑”即削,甲骨文字形是用戈砍人的兩腳,被砍的人瞪大眼睛張望,這是一種先把腳砍下的殺人祭祀方式。
3.??????? 蘇妲己
周滅商之后,武王任命蘇忿生擔任周朝的司寇,主管王朝刑法,“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蘇忿生以溫為司寇?!薄妒酚洝酚涊d,紂王曾討伐蘇國,蘇國國君被迫將公主妲己進獻商紂,結(jié)果妲己成了紂王寵妃。伯邑考到達殷都后,先是和蘇忿生家族建立了聯(lián)系,并通過蘇妲己見到了紂王,最終使父親獲釋。《剝卦》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保瑢m內(nèi)宦官貫魚到牢獄探訪文王可能就是蘇妲己授意的,蘇妲己或許才是讓周昌獲釋出獄的關鍵因素。
《觀卦》記錄的是周昌諸子初到殷都時四處打探門路的情景,“觀”本身就是探查和審視之意。伯邑考受到了紂王青睞,在殷都宮廷里擔任質(zhì)子,并給紂王駕駛馬車,《太平御覽》“質(zhì)于殷,為紂御?!?/p>
被囚美里期間,周昌還從易卦占算體系中獲得了神啟,商朝的統(tǒng)治不會永遠延續(xù)下去,周族很有可能會取代它,這是《易經(jīng)》創(chuàng)作的起點,林林總總的細微事件背后,隱藏著周昌一心要尋找的翦商之道。
二十、????????? 翦商與《易經(jīng)》的世界觀
1.??????? 六十四卦演算
上古時代,人們曾發(fā)明一種用草或竹子的小棍來算數(shù)的方法,把它們在地上擺放成不同的形狀,用以代表不同的數(shù)字,然后進行計算,用來計數(shù)的竹棍叫“策”或“籌”。初步的算命理論就是將用草棍運算出的數(shù)字歸納成陰或者陽,以代表世間不同的事物,乃至命運的吉兇。用甲骨預測稱為“卜”,用草棍預測則稱為“筮”,“筮”,上面的“竹”字頭代表占算用的草(竹)棍,下面的“巫”字表示只有溝通鬼神的巫師才有占算能力。
《周易正義·說卦卷九》,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風,兌代表澤。六十四卦,卦象由兩個八卦上下重疊組成,一共有六十四種,都有六個爻。
殷都時期,有些占卜師已經(jīng)習慣了在甲骨上刻字,所以他們也會把用草棍占算出來的數(shù)字刻到甲骨上,而三個數(shù)字組成的刻辭在殷墟前期武丁王的時代就有了,到殷商中后期,出現(xiàn)了六個數(shù)字的甲骨刻辭。
《易傳·系辭》,將五十根草棍用兩只手拆分若干次,最后剩在手里的數(shù)量就是得到的數(shù)字,它的奇、偶就是陰、陽,這算第一個爻,如此反復演算六次,就得到六個爻,這種擺列陰陽爻的順序,必須從下往上,不能顛倒。六十四卦的每個卦都有一條簡短的解說詞,這被稱為“卦辭”,卦里的每個爻也都有一條“爻辭”。
每個爻辭前面有兩個字的序號,其中的“九”代表奇數(shù)、陽爻,“六”代表偶數(shù)、陰爻。按照從下往上的順序,最下面的第一個爻叫“初”按陰陽,為“初六”或“初九”,最后一個爻在最上面,叫“上”,為“上六”或“上九”。中間二、三、四、五爻的名稱,則是表示陰陽的六或九放在前面,序號放在后面。
《易經(jīng)》的卦爻辭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貞”字,商代甲骨卜辭里也頻繁地出現(xiàn)這個“貞”字,它就是占卜的“占”,故而甲骨占卜師也被稱為“貞人”。
《同人卦》,周文王晚年準備滅商的工作,要集結(jié)起各部族的盟軍,用祭祀取得諸神的支持,團結(jié)盟軍,順利渡過黃河。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六二:同人于宗,吝。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五:同人先號啖而后笑,大師克相遇。
上九:同人于郊,無悔。
2.??????? 《易經(jīng)》思想
商王進行甲骨占卜時,首先,會把需要預測的問題刻在甲骨上,這是“命辭”,然后,從甲骨裂紋走向判斷結(jié)果,這是“占辭”,最后,結(jié)果也可能會補刻到甲骨上,這是“驗辭”。,這是一種單一的因果敘事,諸神的決定是因,表現(xiàn)到人間就是果,甲骨占卜是讀取這種因果關系的工具,至于人類有時候占卜錯了,那也是誤讀了神的旨意,錯在人而不在神。
六十四卦是各種事物會發(fā)生互相影響并形成一種因果發(fā)展的鏈條,其對應的就是卦里六個爻的陰陽順序。對于每一個主題的卦,周文王都需要找出與之相關的六個事件或現(xiàn)象作為六條爻辭,從而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因果發(fā)展鏈。一切事物都是無常和可變的,六爻的不同組合對應著不同的卦象,哪怕只變換一個爻,也會變成另一種卦象,這就是“易”變易無常,六十四卦就是文王對可能性做出的六十四種探索和六十四個模型。
六十四卦里面,有二十八對都是“顛倒成對”原則,六個爻呈現(xiàn)“顛倒”關系,有四對按“相反成對”的原則,因卦上下對稱和無法顛倒。
當時的人還沒有走出神權時代,普遍認為世間一切都被天界的鬼神主宰,商王家族世代向上帝和諸神獻祭,從而得到天界的福佑,因此和商朝作對,就意味著違反鬼神世界的意志,不可能成功。
“易”的思維方式:世間的一切都不是永恒和持續(xù)不變的,它們都可以有另一種相反的存在形式,一切也都可以顛倒重來一遍。一切事件的發(fā)展過程,都可以“倒放”一遍,從終點回到起點。這意味著,一切皆有可能,“翦商”是有可能的。
《坤卦》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备吆嗾J為,“含”為“戡”之借字,“章”為“商”之借字,“含章”就是“戡商”,翦商之事是可以占算的,如果繼續(xù)忠于商王,不會有成果,會有終結(jié)。
《乾卦》
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坤卦》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六五:黃裳,元吉。
上六: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
用六:利永貞。
從夏朝-二里頭文化以來,龍都是王者的象征?!坝镁拧焙汀坝昧?,這可能是因為文王對這兩卦格外重視,所以各增加了一句總結(jié)。
從獵俘者變成俘,本身就是“易”。羨里的牢獄生活已經(jīng)讓文王深切地體會到當一名人牲的滋味,而在以往,當被要求帶領族人捕獵羌人繳納給崇侯時,他不太可能有如此深刻的切膚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