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牛中的這種物質(zhì)延壽23%,改善多重衰老指標,多吃雞腿扇貝可補
日前,一篇由9個國家34個頂尖研究團隊耗時11年傾力完成的重磅研究發(fā)表于頂刊Science上:?;撬峄蛟S能成為一種在我們體內(nèi)自主合成的“長生不老藥”,幫助我們活得更久、更健康。
“補充?;撬釋⑿∈笾形粔勖娱L了10-12%,線蟲壽命延長了10-23%?!?/strong>該研究通訊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助理教授Vijay K. Yadav表示,“此外,?;撬嵊泻芏鄡?yōu)勢:它可以在體內(nèi)自主產(chǎn)生,從飲食中自然獲得,沒有已知的毒性,并且可以通過運動來增強?!?/p>
這顆抗衰研究領(lǐng)域一夜爆火的耀眼新星,其實在日常飲食中隨處可見。
牛磺酸是一種氨基酸,常見于肉、魚和蛋中,因1820年代首次從牛的膽汁中分離出來而得名。
牛磺酸主要存在于動物肌肉、心臟、腦和眼睛等組織中,約占總體重的0.1%[1]。
此前研究發(fā)現(xiàn),牛磺酸具備多種功效,包括抗炎抗氧化[2]、改善認知功能、促進視網(wǎng)膜發(fā)育、調(diào)節(jié)內(nèi)分泌[3]、改善血腦管功能[4]等等,是個均衡發(fā)展的抗衰“尖子選手”。
在Vijay K. Yadav領(lǐng)銜的這項研究中,牛磺酸的表現(xiàn)更為亮眼:
牛磺酸隨年齡增長而下降,補充可延長小鼠壽命
?;撬嵩趧游矬w內(nèi)的含量隨著年齡增長而大幅下降。在人類中,60歲人群的?;撬崴絻H為5歲人群的三分之一左右。
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撬崾?8個月(相當于人類75歲)的小鼠預(yù)期壽命增加了約18%至25%。
此外,雌性小鼠平均壽命延長12%,雄性小鼠平均壽命延長了10%——對于小鼠來說,這意味著多活了三到四個月,相當于人類多活了七八年。
中年時期補充?;撬?,可改善老年動物健康水平
在細胞水平上,牛磺酸改善了許多通常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的功能:增加常駐干細胞數(shù)量、減少衰老細胞數(shù)量、改善線粒體功能、減少DNA損傷,提高細胞營養(yǎng)感知能力、逆轉(zhuǎn)肌肉和大腦皮層甲基化水平、提升了動物缺乏端粒酶后的存活率等等。
細心的讀者應(yīng)該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上述幾乎每一個改善的指標,都對應(yīng)著一種衰老標識。
(參閱:)
?;撬岣纳迫祟惗囗椊】抵笜耍欠裱娱L壽命仍需進一步臨床驗證
Yadav團隊對11966名60歲及以上歐洲成年人身體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牛磺酸水平較高的人整體更健康、2型糖尿病病例較少,肥胖水平較低,高血壓和炎癥水平較低。
Yadav稱,盡管并不能證明?;撬崛狈褪侨祟愃ダ系脑蛑唬辽龠@層因果關(guān)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這項重磅頂刊研究證明,?;撬岬目顾ヒ嫣幙芍^全面開花,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這種物質(zhì)能受多種功能飲料甚至奶粉青睞了。
此時的你可能會好奇,服用這些產(chǎn)品是否有助于我們健康長壽呢?
世界上第一款能量飲料是1949年美國推出的“Dr Enuf”,但也只是在普通軟飲中添加了B族維生素和咖啡因,并沒有牛磺酸。
牛磺酸首次進入大眾視野是在35年后,一位奧地利銷售主管Dietrich Mateschitz在泰國出差期間偶然買到一款名為Krating Daeng的解酒藥,喝了之后發(fā)現(xiàn)神清氣爽,能量倍增。
他注意到,這款非碳酸飲料里添加了?;撬岷图〈迹ㄒ环N與營養(yǎng)神經(jīng)相關(guān)的糖類物質(zhì)),他猜想,這兩種物質(zhì)或許就是他讓他精神百倍的關(guān)鍵。
經(jīng)過系列調(diào)研,他借鑒了這一配方,并添加了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質(zhì),創(chuàng)造了能量氣泡飲料的王牌——紅牛。
圖注:奧地利紅牛創(chuàng)始人Dietrich Mateschitz
起初,解酒藥里添加?;撬岬倪壿嫴⒉磺宄?,許多功能飲料公司也只是粗略指出牛磺酸對心臟、大腦和肌肉功能具有一定影響。
如今,越來越多研究發(fā)現(xiàn),紅牛中的這種成分組合可以改善人們的有氧運動能力、精神表現(xiàn)等一系列指標;幾天前,我們還迎來了“?;撬嵫訅邸边@一重磅發(fā)現(xiàn)。
那么,我們能通過喝能量飲料來延壽嗎?
答案是肯定不能。
首先,缺乏長期、大規(guī)模的人體臨床證明?;撬崮軐θ祟惍a(chǎn)生同樣的長壽益處。
其次,就算?;撬峥梢匝訅?,能量飲料中的牛磺酸含量也遠遠不夠。
據(jù)BBC報道,在Yadav的研究中,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1000毫克?;撬岬男∈螅诮】岛烷L壽方面獲益最大。對于普通成年人,這一等效劑量相當于每天6克左右[5]。
拿國內(nèi)市場上最常見的250毫升裝紅牛來說,每罐含?;撬?37.5毫克。也就是說,假設(shè)?;撬釋τ谛∈蠛腿说难訅坌Ч韧胍_成試驗中小鼠的延壽成就,我們每天至少要喝43罐紅牛。
且不說43罐紅牛已遠遠超出每日正常飲水量,此類能量飲料所含的鈉、肌醇、碳水化合物等其他物質(zhì)一旦攝入超標,會造成更嚴重的健康危害,延壽不成反受罪。
此外,牛磺酸本身攝入過量也可能引起不良反應(yīng)。
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生理學(xué)教授Joseph Baur在評論文章中也指出,?;撬崾悄c道微生物的能量來源,攝入過量可能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組成。此外,一味增加飲食中的?;撬幔瑫?dǎo)致營養(yǎng)選擇失當,反而不利于健康和長壽[1]。
功能飲料這條路走不通,那日常生活中,補充牛磺酸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么?
鍛煉
Yadav的研究指出,單次運動,不管是有氧運動還是抗阻訓(xùn)練,都會增加血液中?;撬岽x物的濃度。
圖注:運動增加?;撬岷?/p>
飲食攝入
?;撬岷孔罡叩氖澄锸秦愵?,尤其是扇貝、貽貝和蛤蜊;其他海鮮類食物(如蝦、蟹和魚)和紅肉(牛肉、羊肉和豬肉)中的?;撬岷恳草^高。
?;撬嵫a劑
也可以通過補劑來攝入牛磺酸,尤其是素食主義者。市面上的?;撬嵫a劑有幾十上百種,粉末、片劑、膠囊多種形式,單日推薦攝入量也在500mg至2000mg不等。
注重營養(yǎng)均衡
除了?;撬岜舅嵬?,維生素B6[6]和維生素B12[7]等營養(yǎng)物質(zhì),都有助于提高?;撬岬暮铣珊痛x。
—— TIMEPIE ——
參考文獻
[1] McGaunn, J., & Baur, J. A. (2023). Taurine linked with healthy aging. Science, 380(6649), 1010–101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i3025
[2] Sharma, S. (n.d.). Bi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Taurine in Various Therapeutics. http://www.eurekaselect.com. https://www.eurekaselect.com/article/132051
[3] Louren?o, R., & Camilo, M. E. (2002). Taurine: a conditionally essential amino acid in humans? An overview in health and disease. Nutricion hospitalaria, 17(6), 262–270.
[4] Xu, Y. J., Arneja, A. S., Tappia, P. S., & Dhalla, N. S. (2008). The potential health benefits of taurin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rdiology, 13(2), 57–65.
[5] Gorvett, Z. (2023, June 12). Why is there taurine in energy drinks? BBC Future.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30609-why-is-there-taurine-in-energy-drinks
[6] Lombardini J. B. (1986). Taurine levels in blood and urine of vitamin B6-deficient and estrogen-treated rats. Biochemical medicine and metabolic biology, 35(2), 125–131. https://doi.org/10.1016/0885-4505(86)90067-8
[7] Roman-Garcia, P., Quiros-Gonzalez, I., Mottram, L., Lieben, L., Sharan, K., Wangwiwatsin, A., Tubio, J., Lewis, K., Wilkinson, D., Santhanam, B., Sarper, N., Clare, S., Vassiliou, G. S., Velagapudi, V. R., Dougan, G., & Yadav, V. K. (2014). Vitamin B??-dependent taurine synthesis regulates growth and bone mas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24(7), 2988–3002. https://doi.org/10.1172/JCI7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