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獸和天使之間:旺代二三事(XIV.v-vi)

XIV-v.“sine qua non”(必不可少)【*坎老師特刊*】
“旺代錘煉了法國軍隊”是個離奇的說法:從1793年的美因茨軍到1796年的比利牛斯軍團,旺代的共和軍總指揮總要依靠外地調(diào)來的“專業(yè)軍團”增援。甚至不能說旺代“錘煉”出了一批軍官,因為1793年到1794年間服役的共和軍軍官中,只有個別人在第一帝國的軍隊中展露了頭角。更不用說所有在旺代戰(zhàn)績可觀的主要軍官中除了奧什,其余人全部是“前朝舊將”。
如果非要說西部的戰(zhàn)事對法國軍事產(chǎn)生過任何重大影響,只能說這里以最粗劣的方式,用事實向后來者展示了什么樣的人絕對不應(yīng)該成為軍官,甚至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軍隊中;順便通過在基伯龍灣大舉槍決流亡者俘虜,徹底摧毀了法國海軍。
翻看1793年到1794年間曾在西部作戰(zhàn)過的主要將領(lǐng)的經(jīng)歷,更不免讓人覺得似乎存在一個“旺代詛咒”:暫且不提一大批被國家剃刀清洗掉的軍官和派往軍中的國民代表們,1796年,馬索(Marceau)和波普(Beauperau)先后在北方前線陣亡;1797年,奧什(Hoche)死于突發(fā)的結(jié)核??;同年,Dubayet出使君士坦丁堡時感染熱病,很快在當?shù)厮廊ィ?800年,克萊貝爾在埃及被刺殺;1802年,熱月政變以來一直被關(guān)在牢里的羅西諾(Rossignol),出獄兩年后也感染流行病,死在海島上。
到1815年第二次復(fù)辟,1793年的西部戰(zhàn)爭總指揮中碩果僅存的只剩下杜羅(Turreau)和坎科洛(Canclaux)。有趣的是,兩人是革命時期“旺代政策”變化的活見證:“毀滅旺代”和“不計代價的求和”。

坎科洛可以算是旺代的戰(zhàn)爭中另一個離奇的現(xiàn)象。他的存在猶如空氣:隱于無形不為人知,然而缺他不可。首先他的地位過于關(guān)鍵:從1793年扭轉(zhuǎn)戰(zhàn)局的“索米爾計劃”到1795年的La Januaya和約,全部由他一手策劃開啟并投入實施;其次,如果沒有他在戰(zhàn)爭期間保存下來的“檔案箱”,今天對于旺代戰(zhàn)爭的研究即使不會難以為繼,也將困難重重。但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一個如此重要的角色,很多講述旺代戰(zhàn)爭始末的書文可以做到通篇不提他的名字。
這無疑與坎科洛本人的低調(diào)有關(guān),此外還因為他的生平經(jīng)歷難免讓“藍營”人士感到“尷尬”。
與很多同時代的人物相比,坎科洛的一生確實不算十分傳奇。坎科洛的本家在早已“廢國”的亞拉貢(Aragón)重鎮(zhèn)佩皮尼昂,他的祖父搬到巴黎為王室服務(wù),是近兩代才因為公職領(lǐng)受“封爵”的“新貴族”??部坡逵幸粋€哥哥和一個姐姐。他的姐姐是個修女,哥哥是個龍騎兵軍官??部坡宓母绺绾茉缇瓦^世,他繼承了“騎士”爵位,十六歲時進入騎兵學(xué)校,畢業(yè)后剛好趕上七年戰(zhàn)爭的最后幾場戰(zhàn)事。

坎科洛長孫拿破侖 柯爾貝爾的回憶錄中,提到祖父曾對他講起當年往事:坎科洛頭一次上戰(zhàn)場時十七歲。當天早上長官給了他一把草莓,這是他一整天的“干糧”。當日戰(zhàn)況非常激烈,他所在部隊的上校陣亡。當時所有騎兵都要穿胸甲,出戰(zhàn)前他的長官看到他沒有護甲,就從剛戰(zhàn)死的上校身上剝下胸甲,讓他穿上。這件甲胄穿在一個少年身上,無論份量和尺寸都完全不合適。坎科洛套著笨重的胸甲從早到晚整日轉(zhuǎn)戰(zhàn)。雖然多處負傷,但能活著回營已經(jīng)是奇跡。尤其幸運的是他沒有摔下馬,否則必定會被沉重的甲胄拖倒在地。
至于他向后人講述的另一件往事,則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他自己的性格作風:1743年的德延根戰(zhàn)役中,格拉蒙公爵違抗命令,命令皇家騎兵過早向聯(lián)軍發(fā)起沖鋒,導(dǎo)致?lián)p失慘重??部坡宓囊粋€布列克龍涅(de Bragelongne)叔父也參加了這場戰(zhàn)役。他是一名騎兵軍官,當時還非常年輕。他試圖阻攔格拉蒙公爵不要沖動行事,公爵對他的勸說無動于衷。
“戰(zhàn)爭之中,‘必不可少’(sine qua non)?!备窭晒糁噶酥杆男模淠恼f道。
“‘必不可少’,公爵先生?!蹦贻p人指了指自己的腦袋,同樣冷漠的回復(fù)。說完掉轉(zhuǎn)馬頭,遵從命令率部發(fā)起沖鋒。戰(zhàn)斗結(jié)果眾所周知。這個年輕軍官在戰(zhàn)斗中陣亡。

坎科洛的母親是一個布列克龍涅,她的兄弟布列克龍涅侯爵沒有后人,離世時慷慨的把這個頭銜連同房產(chǎn)索塞堡都送給了侄子,坎科洛得以迎娶青梅竹馬的表妹。此后坎科洛以“布列克龍涅”姓氏的繼承者自居,他的家徽是坎科洛和布列克龍涅的結(jié)合。

和平時代的坎科洛在軍校教授騎兵理論,翻譯普魯士的軍事書籍,還攥寫了一些騎兵相關(guān)的戰(zhàn)術(shù)手冊。甚至與他政見不合的杜羅,也不得不承認他是“國民公會在西部雇傭過的教育水平最高的軍官”。
除了姓氏,坎科洛還繼承了叔父“sine qua non”的作戰(zhàn)原則。他在西部的表現(xiàn)堪稱這句話的生動寫照:步步為營算無遺策,盡最大可能避免逆境作戰(zhàn);如果勝利意味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寧愿“不計代價”的談和。
然而他從來沒有遇到過“順境”:1793年的布萊斯特海角軍團里是一群“毫無常識”的軍官和散漫難治的士兵,還有一大堆特派代表。用皮賽的話來說,就是“被劊子手和間諜環(huán)繞”。而無論1793年還是1795年,坎科洛在西部從來沒有收到過足夠的兵力支持。盡管如此,坎科洛是唯一一個在西部沒有敗績的將軍:克萊貝爾在托爾福被他的老戰(zhàn)友德埃爾貝上了一課,坎科洛在旺代沒有輸過一場。【側(cè)批:服得克萊貝爾成天臉上貼著“請命令我”在他腳邊轉(zhuǎn)。連去城下轉(zhuǎn)一圈也要討命令】
1795年,處境微妙的坎科洛在西方軍團一直呆到被“勸退休養(yǎng)”,格魯希夫人說他的健康“徹底垮了”。離開西部后坎科洛立刻告病退役,此后再也沒有親臨前線。五十五歲對于一個將軍來說尚算壯年,尤其是坎科洛“痊愈”后還活躍了二十多年——或許他試圖通過中止自己的軍旅生涯逃脫“旺代的詛咒”,并且他成功了?!緜?cè)批:應(yīng)該是在旺代打出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后遺癥了。尤其1794和1795年,“敵營”滿滿是前上司前戰(zhàn)友前學(xué)生。精神傷害10000+ 】
坎科洛退役的時機簡直絕妙:1795年十月的葡月政變中,曾在西部作戰(zhàn)的共和軍將領(lǐng)達尼康(Danican)、Amédée Willot等人紛紛換旗,公然加入保王陣營。巴黎城里炮聲隆隆,再次血肉橫飛一片沸騰,坎科洛在離城四十里外的家宅足不出戶閉門養(yǎng)病。索塞堡四周樹木環(huán)繞猶如一座隱修院,宅邸外甚至有半面“護城河”。

坎科洛病了近一年,直到次年秋天才“痊愈”。督政府指派他出使拿波里,提名他的人還是卡諾(Carnot)。拿波里王后瑪利-卡羅琳娜是被斷頭的法國“前”王后瑪麗-安東尼特的姐姐,姐妹倆感情很好。妹妹被殺后女王對革命和共和國的仇恨與日俱增,急于尋求外援的督政府想找一個不會激怒女王的大使??ㄖZ說:“——我們這兒有個人選:讓坎科洛去。他是個‘殘渣余孽’(ci-devant),他能干的不錯”?!緜?cè)批:“還有氣?出來干活”??怖蠋熯@共濟會友用起同社兄弟來真不含糊。擰干榨光】
新任大使一家前往拿波里時途徑羅馬,順道拜訪了加斯帕 蒙日(Gaspard Monge,1746-1818)。蒙日是個真正熱忱的“革命者”,此時正在羅馬為波拿巴搜刮近期?;饏f(xié)議“授予”法國的文藝珍品。除了微分幾何,蒙日流傳后世的還有他定期寫給妻子的大量私信,他的一封家書中講述了一些奇妙的細節(jié):大使公民(坎科洛)一家在他府上停留了一天,蒙日招待他們共進晚餐。蒙日說大使本人“簡單坦率”。但是,與大使一家同行的還有“三四個年輕‘異男’”(*les incroyables:督政府時期的“非主流”。大多是革命期間被斷頭的貴族子女)。這伙人尤其對“愛國青年”們評價流亡者的言論反應(yīng)激烈;晚餐時的“娛樂項目”是演唱“愛國歌曲”。“坎科洛公民表現(xiàn)的很好”,他們唱完馬賽曲后站起來提議為共和國干杯?!翱部坡宸蛉俗髁怂仨氉龅摹?。但是同桌的幾個‘異男’“行為可恥”。他們拒絕起立祝酒。幸好他們只在這里一天,否則肯定要給他們“上一課”?!緜?cè)批:我也想知道,這幾個熊孩子是坎老師路上(又)撿到的還是別人(又)塞給他的】

同樣是1796年,出使拿波里之前,前妻死后“守寡”十年的坎科洛再婚了??部坡宓牡诙位橐鰶]有留下任何子嗣,似乎完全出于“實際需要”: 大使需要一個大使夫人;并且他赴任時帶去了十歲的女兒,需要有貼身的人照顧。
除了出生于法國北部的一個小鎮(zhèn),第二任坎科洛夫人的來歷完全不可考。最有可能像皮塞一樣,坎科洛也娶了自己的管家女傭。一些零星的記錄顯示,第二任坎科洛夫人的性格和出身似乎都很平庸:蒙日在信中說“坎科洛夫人”聰明并且很有眼色,“盡其所能的討好愛國派們”。但過于明顯的想要表現(xiàn)出“禮節(jié)得當”,讓她的態(tài)度顯得有些“荒唐”;在拿波里,法國大使夫人最有名的事跡是,出席王室舉辦的活動前她從當?shù)刂閷毜曩I了一副首飾,典禮結(jié)束后就退了回去。珠寶店老板格外憤怒,讓自己的情婦天天帶著那副首飾去法國大使館門前散步,好羞辱這個糟糕的客戶?!緜?cè)批:居然不公款報銷?坎老師這是有多實誠,奮力為國打白工】
拿波里的王室很喜歡坎科洛。女王說他會盡力爭取共和國的利益,但毫無在拿波里推廣革命的熱情 。并且他禮數(shù)周全,對王室成員格外尊重。但很多飽含革命激情的“愛國者”認為法國大使向歐洲王室“低三下四”,是丟了共和國的臉。拿破侖則認為他沒有活力:“我們在拿波里有一位很英勇的人。但是缺乏能量,缺乏技巧,缺乏外交常識”。
坎科洛在拿波里的一系列“缺乏常識”的行為中,尤其掀起軒然大波的是,他讓自己的女兒和拿波里公主Maria Amalia(后“路易菲利普一世”的王后)一同初領(lǐng)圣體——對很多“愛國者”來說,這無疑是個名副其實的“大丑聞”:法國大使不僅向“王權(quán)”低頭,居然還膽敢挑戰(zhàn)宗教法案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側(cè)批:指出坎科洛小姐初領(lǐng)圣體時11歲,18世紀14歲初領(lǐng)是常態(tài)……再次感嘆這是什么模范教友英雄父親!】
1798年回國后,坎科洛一直從事些文職工作。1799年的霧月政變發(fā)生時,坎科洛在督政府的戰(zhàn)爭部任職。盡管他的很多共和軍舊部都不支持波拿巴上位,坎科洛仍支持了后者。他的動機并不明確,根據(jù)之后的一些敘述,似乎并非出于私利,或有意促成一個以波拿巴為首腦的軍事獨裁政府?!緜?cè)批:…這種純猜測寫出來不妥當,不過想要指出:拿破侖剛開始搞事時很多保王派以為他也挺復(fù)辟,所以支持他】
拿破侖給坎科洛的報酬很豐厚,毫不吝嗇的大把灑下各種榮譽:榮譽軍團勛章,封爵信,等等。1804年末,坎科洛入選參議院任秘書長,同時兼任騎兵的監(jiān)察將軍,主要負責為騎兵提供馬匹等后勤工作。1805年,奧斯定. 柯爾貝爾和坎科洛獨女的長子領(lǐng)洗時,拿破侖和若瑟芬作了孩子的教父母?!盎实邸毕騺砗芟矚g順服的“舊貴族”(ci-devant):這些人可以用來裝點他的盛世,但要避免給他們實在的權(quán)位。
即使在法國國內(nèi),坎科洛仍不時做出一些“缺乏常識”的行為。1804年,卡杜達耳和皮舍格呂推翻拿破侖的秘謀策劃失敗,卡杜達耳等人被處決。聽說孔代親王之子昂基安公爵(duc d'Enghien, 1772-1804)也參與密謀,拿破侖命令一隊士兵越過萊茵河闖入年輕公爵的私宅,將他抓到巴黎后倉促審判便執(zhí)行槍決,“以儆效尤”。
同年,得知被督政府放逐到巴塞羅那的孔蒂“前”親王貧困潦倒,坎科洛親自去找拿破侖為孔蒂請求津貼。對方的第一反應(yīng)是憤怒拒絕,隨即轉(zhuǎn)身離開。坎科洛沒有退下,他平靜的對旁邊人說,他知道第一執(zhí)政不會眼看一個曾經(jīng)的親王和老年人死在法國的國門前。“如果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不會離開房間”。
此后孔蒂通過法國在巴塞羅那的銀行,得到一筆慷慨的津貼。似乎坎科洛不是第一次為孔蒂出頭:后者在國內(nèi)的財產(chǎn)全被沒收,津貼時有時無,生活一度難以為繼,全靠政府內(nèi)的一些“朋友”不斷為他發(fā)聲請愿。
而昂基安公爵事件中還有一個令人玩味小細節(jié):坎科洛的女婿柯爾貝爾是拿破侖的“大軍”中一顆過早隕落的騎兵將星,也是“國舅”繆拉一手提拔上來的心腹。對政治毫無熱情的年輕人極富有軍事野心,一門心思追求在軍隊中揚名。二十多歲的柯爾貝爾甚至曾在寫給拿破侖的信中說“我已經(jīng)老了”,懇求獲得擢升。除了戰(zhàn)績和能力確實可圈可點,柯爾貝爾還全力利用周圍人脈。甚至有說法聲稱,柯爾貝爾娶坎科洛的女兒很可能只因為看好岳父在軍隊中的人際關(guān)系【側(cè)批:坎老師再度撿回熊孩子】。然而,繆拉組建軍事法庭審判昂基安公爵時,原本安排了柯爾貝爾作記錄員,但因為“找不到”他。所以臨時換成了其它人。
柯爾貝爾的長子為父親寫的回憶錄中沒有提過這件事,因此很難說他的“失蹤”究竟是無心之舉,或者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體現(xiàn)?!緜?cè)批:莫非是學(xué)到了老丈人的隱形大法,光速閃回索塞堡隱修院?】
整個第一帝國時期,坎科洛從來沒有插手軍務(wù)。而新一輪“朝代”更替的混亂中,曾經(jīng)在布列塔尼向共和國交了“投名狀”的坎科洛,也在布列塔尼得以“脫身”。
1814年一月,坎科洛作為波拿巴的特派委員出使布列塔尼地區(qū),負責在當?shù)卣偌驹甘勘鲈狈角熬€抵御“盟軍”??部坡宓拈L孫拿破侖 柯爾貝爾在日后的回憶錄中只聲稱他的這次出使非常成功,很快征集起近萬的布列塔尼人“穿著他們的傳統(tǒng)服裝奔赴北方”。不過這些人手沒能延緩第一帝國的坍塌。坎科洛出使西部期間,昂古萊姆公爵三月十二日登錄波爾多,四月三日拿破侖退位,議院正式召波旁回國。
拿破侖 柯爾貝爾只在書中簡率的寫道,直到“巴黎塵埃落定”,坎科洛才在雷恩(Rennes)“豎起白旗”。除此之外并沒有講述過多細節(jié)??部坡宓目陲L向來異乎尋常的緊,關(guān)于很多個人經(jīng)歷,不會向任何人透露半個字。甚至是家人。或許他的長孫確實不知內(nèi)情,他祖父最后一次前往布列塔尼“公干”的經(jīng)歷堪稱驚心動魄險象環(huán)生。另外,確實“直到巴黎塵埃落定”雷恩才豎起白旗,但不是坎科洛豎的。
想要一窺這幕精彩戲劇的細節(jié),需要翻開1870年的《Revue de Bretagne et de Vendée 》的27集。當年另一方的當事人,日后雷恩皇家法院的律師Coudé記錄下了事件始末。
作為遠離國都的布列塔尼內(nèi)地重鎮(zhèn),雷恩城鎮(zhèn)內(nèi)部和周邊長期有聯(lián)邦派和保王派在積極活動。而1793年到1795年之間,這一帶曾是皮塞的勢力范圍。
四月三日,拿破侖退位的消息剛從巴黎傳出,雷恩當?shù)氐膸讉€保王派首領(lǐng)立刻聚眾圍住波拿巴的使者停留的公館。他們的主要目標是身為參議院議員的坎科洛伯爵(波拿巴的封爵),要求他正式公布波旁已復(fù)辟,命令軍隊改旗換幟。坎科洛一方尚未收到確實的消息,不愿貿(mào)然行事。第一輪的漫長交涉中,Coudé提到“坎科洛伯爵一向抵觸他所發(fā)的對拿破侖效忠的誓言”,承諾說只要他們遣散聚集的人群,就會在寫給波拿巴的報告中掩蓋事端,幾人“非但不會受到懲罰,反而會受到嘉獎”。Coudé指出“真正的保王派不會跟那個‘篡位者’有瓜葛,他們從很久之前就忠于路易十八世并盡己所能的為他服務(wù);如果他(坎科洛)堅持拒絕承認國王,他們不得不因為他個人的舉止,對他以及所有隨行人員按照內(nèi)戰(zhàn)的規(guī)則采取必要措施“,也就是處決。
最后議員一行同意讓所有駐軍都退回營房,由當?shù)鼐用褡孕袥Q定立場。于是雷恩市政廳換上了波旁白旗,附近鄉(xiāng)民看到城頭升起的旗號,紛紛聚集而來;上千人擠在城市廣場上,歡呼聲此起彼伏:“國王萬歲!波旁萬歲!”。
城中的慶典徹夜達旦。而被“困”在城里的議員一面派使者火速前往巴黎查探情況,一面閉門不出拒絕作任何公開表態(tài)。
因為坎科洛遲遲不正式承認路易十八世,導(dǎo)致周邊情緒很不穩(wěn)定,又傳來有軍隊向雷恩進發(fā)的消息,Coudé等人屢次前去公館和他交涉,對方所有人都否認軍隊有任何動作,而坎科洛的態(tài)度仍然模糊不清。八天后,Coudé等人決定最后一次前往公館向議員一行施壓。
四月十一日,面對圍到公館大門前的人群,坎科洛宣布他已經(jīng)確定了來自首都的消息。“為了避免更大的不幸”,他正式公布:“參議院已經(jīng)宣布皇帝退位,并且波旁家族被召回王座”。
這似乎又是命運的安排:在雷恩“圍困”公館,逼坎科洛表態(tài)的保王派主要首領(lǐng)除了Coudé,還有一個Marigny。正是當年皮塞辭去布列塔尼天主教保王軍總指揮職位后,阿圖瓦伯爵指定的接任者——于是二十年之后,坎科洛終究還是“栽”在皮塞的地盤上,并“被迫”回復(fù)了對方當年寫給他的“策反信”。
或許也正因為坎科洛去的是布列塔尼,才得以避免布魯內(nèi)(Brune)在南法死于情緒激昂的暴動群眾之手的命運——革命以來的二十多年間,試圖維護地區(qū)自治的西部三省打著“聯(lián)邦”或“保王”的旗號,長期和當權(quán)政府進行各種各樣的明爭暗斗,對待“敵人”有足夠的“耐心”和“禮節(jié)”。
【側(cè)批:雷恩這件事只能查到Coudé的一面之詞??部坡宓拈L孫拿破侖 柯爾貝爾是波拿巴派,他的回憶錄里沒提此事。看樣子坎科洛回去后又是一句沒說,不然柯爾貝爾不會誤以為是他主動在城頭換白旗的。目前尚未查到Coudé的具體信息。有沒有可能是“l(fā)a Gazette de Bretagne”報社的經(jīng)理Charles-Anne-Louis-Ferdinand Coudé?
另外,Coudé自稱他們“不記得多久之前就忠于路易十八世”。這個坎老師肯定記得門清:1795年6月路易十八世“登基”時他在旺代公干,西方軍團總指揮…】
XIV-vi.“Un serment trop longtemps étouffe dans nos ames”(一個在我們靈魂中壓抑許久的誓言)
四月底,坎科洛有驚無險的返回巴黎。首都早已“白旗換新天”,歸來的路易十八世帶來了“1814年特許憲章”。
毫不意外的,坎科洛熱烈擁護“特許憲章”,他無疑在其中看到自己所有政治訴求的完美實現(xiàn):“特許憲章”正是1789年最初一批投身“革命”,呼吁改革的自由派貴族所呼求的。時至今日,這批“革命”的始發(fā)者中一部分倒在國家剃刀下;一部分成了不死不休的保王派“叛黨”;一部分“隨遇而安”低調(diào)度日;還有一小部分說服了自己“擁抱”共和國。
坎科洛在貴族院檔案中可查的發(fā)言只有一篇:1814年十二月十三日,坎科洛伯爵發(fā)言支持對國王的效忠誓言。
他稱這個誓言:"在所有好法國人的心中":對國王的個人尊敬和愛慕是“情感”,“對國王的忠誠、遵從憲章和法律、維護國家穩(wěn)定”屬于“原則”,忠于作為個人和代表國家首腦的“國王”則使得“情感”與“原則”終于能夠結(jié)合。這樣的結(jié)合在之前的政府中不存在:“情感一無所用;原則總被破壞”;“盡管到處都能聽到宣誓,沒人相信他們具有任何約束力。無論是政府首腦還是其官吏”;現(xiàn)在“忘卻那些不幸的歲月”【旺代是什么?夏雷特是誰?】;有了這個“前無古人的特許憲章”,“我們必須決定一個正式的誓言,表達對特許憲章的依附,表達對國王的忠誠和對法律的服從”。因此,“我們說出了在靈魂中壓抑許久的誓言”;他倡議立即要求公共和市政機構(gòu)以及軍隊宣誓,將?“我們的靈魂和心靈與國王的利好相束縛,并通過他與公共福祉相束縛”。

事實上,這篇發(fā)言今天仍能作為君主制的辯護詞。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和“原則”全部是皮塞(de Puisaye)回憶錄中的詞匯,坎科洛幾乎是在陳述皮塞的政治觀點。皮塞在回憶錄中的言論也因此得到證實:坎科洛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的政治立場。他們之間的唯一分歧僅僅在于“采取武力手段顛覆一個不理想/不合法的政體是否合法”——坎科洛認為共和國只是“不理想”,皮塞則認為是“不正當”。
新登基的路易十八世對“前朝舊臣”采取“原諒和遺忘”態(tài)度,沒有人追究坎科洛的“前科”:確實,作為路易十六世的準將的坎科洛曾經(jīng)“變節(jié)”,是在西部“鎮(zhèn)壓保王黨”的主要指揮官;但他的舉動“無獨有偶”。旺代人對他在戰(zhàn)爭期間的舉動幾乎沒有惡評;更重要的是,眾所周知,他是孔蒂親王的“長期好友”。
第一次復(fù)辟后,海外的波旁們紛紛返回國內(nèi),孔蒂沒有回來。1814年三月十日,孔蒂在巴塞羅那過世。
孔蒂的堂親是積極革命的“平等公民”老奧爾良公爵,他與同樣熱心“民主”的孔代王妃也來往頗密。1792年,孔蒂短暫流亡后又回到國內(nèi),扎著三色結(jié)前往覲見國王和王后。國王被處決,孔蒂和個別“支持革命”的波旁仍留在國內(nèi)。沒過多久,“平等公民”老奧爾良公爵也被處決,孔蒂和孔代王妃等人長期處于監(jiān)視之下。1797年,孔蒂和其余留在國內(nèi)的波旁被流放出國?;蛟S對波旁歸來已經(jīng)不抱希望。流亡期間的孔蒂沒有參與海外保王黨的任何謀劃,閉門謝客安靜隱居。
為“維護”家族“名譽”,復(fù)辟后回到國內(nèi)的奧爾良公爵燒了姑姑孔代王妃的回憶錄。同理而論,孔蒂親王離世的消息或許甚至會讓波旁們松一口氣:如果孔蒂愿意回國,“家人重逢”的場面難免尷尬。
對于孔蒂的故去,坎科洛是國內(nèi)少數(shù)真心為他哀悼的人:他再也沒能在法國的土地上見到“他的親王”,一個他忠誠服務(wù)了四十余年的波旁。前二十年作為臣屬,后二十年作為“朋友”。【側(cè)批:吊著一口氣終于給孔蒂送了終的坎老師】
1814年十月,坎科洛的女兒再嫁,男方是拿破侖曾經(jīng)的內(nèi)廷管家(Chamberlain),“前”侯爵Pierre Arnauld de Labriffe(1772-1839)。de Labriffe是另一個曾經(jīng)輝煌的姓氏,革命前曾是騎兵少校的de Labriffe為逃避迫害,隱名埋姓從事印刷過活。熱月政變后危險過去,de Labriffe恢復(fù)本名回到家鄉(xiāng)。眾所周知,拿破侖喜歡用“舊貴族”(ci-devant)裝點他的后宮,于是de Labriffe“非自愿”的接受了內(nèi)廷管家一職。之后前往拿波里通知繆拉羅馬王出生的消息,又“非自愿”的接受了兩西西里勛章(Ordre royal des Deux-Siciles)。
百日戰(zhàn)爭期間,回到巴黎的拿破侖召坎科洛回貴族院復(fù)職。拿破侖認為坎科洛會繼續(xù)支持他,這似乎理所當然:遠的不說,去年難道不是坎科洛,在雷恩被保王派們圍到公館中時,硬是頂了一個多星期,直到參議院宣布“皇帝”退位后的第八天才表態(tài)?
至于坎科洛1809年在西班牙陣亡的女婿科爾貝爾,則是繆拉的“心腹”和內(nèi)伊的愛將;科爾貝爾家兄弟三人都是忠誠的“?;逝伞?,聽聞“皇帝”歸來紛紛進宮投誠。不用說拿破侖是坎科洛長孫的教父——革命以來科洛已經(jīng)換了四次旗,現(xiàn)在不過是再換一次旗。況且他曾在西部的“累累戰(zhàn)功”人盡皆知,死心投效波旁對他來說有什么好處?
皮塞早就指出過,重要的從來不是坎科洛會怎么做,而是孔蒂會怎么做。試問如果孔蒂在世,1814年的復(fù)辟后他會在百日戰(zhàn)爭中再換旗嗎?【側(cè)批:孔蒂都死了還有啥能要挾坎老師,肯定一白到底】
答案顯而易見??部坡迳踔敛徽J同采取武力手段達成復(fù)辟,自然也不會認同拿破侖的歸來。他再次退隱回索塞堡,正式致函拒絕接受拿破侖授予的貴族院席位。
此間,坎科洛的新女婿de Labriffe回到領(lǐng)地,試圖發(fā)動當?shù)啬贻p保王派們組成軍隊抵擋拿破侖的進軍。因為后者已經(jīng)進入巴黎,這才放棄計劃。
1815年六月后,路易十八世回到巴黎。國王繼續(xù)“原諒和遺忘”政策,只要沒在百日戰(zhàn)爭期間支持拿破侖,一切既往不咎。拿破侖指任的貴族院士都被剔除。起初名單中包括坎科洛,因為拿破侖曾提名過他。
坎科洛致信當時仍任警察部長的福歇,指出他雖然被提名,但公開拒絕了席位。信中坎科洛抱怨將他從貴族院除名是“冒犯性的的侮辱”,是質(zhì)疑“他對國王陛下和可敬的波旁家族的赤誠”——如果不熟悉坎科洛的性格作風,他的這個行為難免被看作“阿諛邀賞”:但是要知道1793年和1796年時,面對漫天雪花片般針對他的虛虛實實的舉報信,坎科洛從來沒有作過一句辯白。


近距離圍觀信上火漆印:坎老師本人的波旁家貴族院大章子。蓋得多么清晰
隨后貴族院對內(nèi)伊元帥的審判中,所有投票贊成死刑的人里,坎科洛是唯一一個真正配得上的:就憑他在1795年沒有遞過一封辭呈?!緜?cè)批:面對狂蜂濫蝶的賣力勾引,直接“自廢武功”折劍歸隱。就問服不服】
1817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坎科洛在巴黎過世,終年七十四歲。他的離世很突然,似乎由于突發(fā)的疾?。撼?795年到1796年,坎科洛的健康狀況一直很好。就在過世的三年前,他甚至還出使了雷恩?!緜?cè)批:吊著一口氣終于死成波旁臣。救民十數(shù)萬果然有福報】
按照慣例,官方報紙《Le Moniteur》上刊登訃告致哀。訃告內(nèi)容連堅持認為坎科洛“曾經(jīng)”是個“愛國者”的共和派歷史作者Charles-Louis Chassin都覺得“令人好奇”。全文如下:
“坎科洛伯爵先生,法蘭西貴族院士,于這個月的27日在他的巴黎公館過世,享年77歲。1789年,他在路易十六世在位時期晉升準將;他的職業(yè)生涯在其正統(tǒng)(légitime)繼任者路易十八世在位時期結(jié)束,位至中將。
這兩個時期中間,坎科洛伯爵在極其艱難的狀況下,秉持并展現(xiàn)了節(jié)制的特征,善好的本性和慷慨的精神。作為將軍、大使、國家要員,無論身為公眾人物或在私下,每個遇見他的人都愛戴他。所有人都能證實這一點。
被感人至深的哀悼之情環(huán)繞,他在最后的時刻為美德的力量和他終生信奉并以此為榮【qu'il fit gloire de prodesser dans tout le cours de sa vie】的宗教慰藉支持。他的堂區(qū)(Saint-Paul)居民不會忘記他所給予的榜樣,他是那里的主要堂區(qū)管事。他總不吝于接濟窮困,窮人們聚在他的房子外哀悼,他會久久留在他們的記憶中。”

【筆者標引用習慣太差不要學(xué)】官報訃告
這個訃告與和他有相同經(jīng)歷的將領(lǐng)沒有任何共通之處(1),反而和他的本堂神父幾乎一樣。尤其有趣的是,文章提及的他曾擔任的具體職務(wù)只有一個:“圣保祿堂的主要管事之一”。而從“路易十六世在位”開始,到“其正統(tǒng)繼任者路易十八世”,中間的漫長時期只是“極其艱難的狀況”和一大片空白。

并且毫無疑問“所有人都能證實”,“每個遇見他的人都愛戴他”。因為這句話幾乎是從皮塞的回憶錄里逐字抄錄的——這幾乎是一個奇景:從1793年到1814年,坎科洛的所有“敵人”都不忘為他說一句好話。
貴族院中宣讀的完整版訃告則揭示了更多。文稿中聲稱坎科洛為孔蒂的活路和生計向歷屆政府請愿,“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當他被派往西部時,極富有技巧的處理了“極其敏感的事件;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秉持并展現(xiàn)了節(jié)制的特征,善好的本性和慷慨的精神”;平時他“最為珍重的是他的宗教義務(wù)”,用以緩解?“生命中難以避免的傷痛”,“與無數(shù)朋友和家人的分離”【側(cè)批:放眼望去,“老朋友”好多在“反軍”】。身為一個“好伴侶,好父親和忠誠的朋友”,“他的第一個女婿在西班牙榮獲英勇者之死,第二個女婿時刻準備著為正統(tǒng)(légitime)王座獻身犧牲”。
1797年,Beauvais在回憶錄中嚴詞指責坎科洛讓軍隊執(zhí)行國民公會的“毀滅旺代”命令“人心盡喪”。最后一頁更說他革命后“改拜了自由女神”,不但叛君而且叛教。終此一生,坎科洛對所有指控保持沉默,只在離世前特意澄清了一條:他從來沒有叛過教。
此時在貴族院里聽到這封訃告的坎科洛的旺代“舊識”中,有道提尚波(d'Autichamp)、de Rivière公爵、塔爾蒙的哥哥、亨利的三弟奧斯定、斯托弗萊的副官莫夫里耶-柯爾貝爾伯爵……想象他們的心理活動會很有趣……
或許他們的想法只是:終于結(jié)束了。
最后一個經(jīng)歷過1793年旺代戰(zhàn)爭的共和軍總指揮就此與世長辭,作為一個“赤誠”的天主教徒和保王派——所以,既不是驍勇的美因茲軍也不是兇殘的“地獄縱隊”,旺代的“天主教保王軍”在1795年接過了一個天主教保王派遞出的橄欖枝,向他卷旗歸順。這讓整個旺代的戰(zhàn)爭的“真相”顯得更加魔幻:事實上交戰(zhàn)雙方都是保王黨,分歧只在于應(yīng)當通過武力還是政治手段達成復(fù)辟 。
至今很多人都認為坎科洛是一個和杜羅一樣的投機分子。然而從1775年到1817年,坎科洛從來沒有改變過:信仰上始終是個天主教徒;政治立場上始終是個保王派;身份認同上始終是“坎科洛”和“最后一個布列克龍涅”。
而即使在兩人分處“敵營”的時期,皮塞仍近乎盲目的相信坎科洛從未改變。作為十多年的老朋友,皮塞比他的家人更懂得他。最詳細的講述了坎科洛革命前后經(jīng)歷的,是皮塞1806年出版的回憶錄。書中皮塞用“離奇”形容他的經(jīng)歷,認為他之所以會“為雅各賓派服務(wù)”完全因為“造化弄人”。同時皮塞還不時有意無意的為他開脫:他呼喚人們的同理心,說很多人能從坎科洛的經(jīng)歷中“感同身受”;并提出坎科洛會支持革命完全是受孔蒂的影響——以此不著痕跡的提醒波旁,當年率先“變節(jié)”的是一個他們自家的“血緣親王”,而坎科洛的所有行為只是以孔蒂為準——另外,即使他在西部指揮作戰(zhàn)時有不當行為,也是因為“被劊子手和間諜環(huán)繞”身不由己,他只是執(zhí)行國民公會意旨的一個工具——這套說辭和杜羅給自己開脫的辯護詞如出一轍,然而為坎科洛“辯護”的卻是他的“敵人”?!緜?cè)批:所以坎老師的這個學(xué)生真讓人罵不動,雖然沒有(軍事)天分但是有良心。和坎老師后面撿的那伙熊孩子們迥然不同】
坎科洛的葬禮彌撒照例在他的本堂圣保祿堂舉行。隨后按照死者的遺愿,他的棺材被運回索塞堡,安葬在當?shù)毓怪械募易屐`堂內(nèi)——索塞堡凝聚了他一生中所有稱得上是美好的時光:他的家人,他的前妻,他的親王……或者還有皮塞?
坎科洛最后的軍銜是路易十八世的準將,獲圣路易騎士團指揮官的紅綬帶。和夏雷特的一模一樣。而隨著坎科洛的離世,布列克龍涅侯爵(de Bragelongne)的封號就此斷絕。
坎科洛家的后人仍然只與“殘渣余孽”(ci-devant)結(jié)親。他的長孫拿破侖 科爾貝爾的一個孫女嫁進了波旁的分支Bourbon-busset家族。這位Bourbon-busset先生的父親是教宗國祖阿夫志愿軍的中尉,也就是與夏雷特同名的侄孫亞大那削 夏雷特(Athanase de Charette, 1832-1911)的部下——祖阿夫志愿軍中“濃縮”了當時全法國的青年“狂熱分子”和正統(tǒng)派保王黨——更妙的是,Bourbon-busset先生的一位姑母正是亞大那削 夏雷特的一個兄弟的妻子。

坎科洛在南法的本家陸續(xù)有人遷到巴黎??部坡寮易宓囊鲇H名單是字面意義上的法國保王黨“集郵冊”,家族成員中匯集了波拿巴派,奧爾良派和正統(tǒng)派?!緜?cè)批:這家族聚會打起來咋辦?】

因為早早過世的的大女婿柯爾貝爾是入贅,名下沒有房產(chǎn),坎科洛分遺產(chǎn)時把索塞堡莊園給了柯爾貝爾的兒子。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柯爾貝爾家后人把這片莊園賣給了姻親Bourbon-Busset家。于是百年之后,坎科洛連“封地”也交還給“波旁”。


今天,坎科洛家的古雅靈堂靜靜佇立在埃松鎮(zhèn)公墓中,前面正對著Bourbon-busset家的墓碑。1795年坎科洛和夏雷特并馬走進南特時,城里回蕩的歡呼“Vive l'union”儼然成為現(xiàn)實。二十一年后,坎科洛也終于向夏雷特證明,他說過的任何話都不是出于“惡信”(mauvaise foi)。

1793年旺代戲劇的最后一個主要角色就此謝幕。同樣配得上“Utrique fidelis”:不負天主不負君。

TBC

(1)坎老師的訃告問題,可以對比下最有可比性的杜羅的《Le Moniteur》官訃:“杜羅男爵先生,國王軍隊的中將,圣路易騎士團騎士,皇家榮譽軍團大長官【這些榮銜坎科洛全有,然沒寫】,前法蘭西駐美國大使,等等。這個月十五日在他的諾曼底領(lǐng)地Conches過世,享年六十歲。1793年,他指揮東庇利牛斯軍團;不久后任西方軍團總指揮;他在瑞士和意大利1800年的戰(zhàn)事中展露了才能【???杜羅的軍事才能???】………(職業(yè)生涯報菜名不計)………他的“旺代戰(zhàn)爭回憶錄”翻譯成多國語言【被多國語言粗口?】;晚年又寫了“美利堅合眾國的政治情況分析”。杜羅將軍的名字在法蘭西軍隊史上占有榮耀的地位【真的是,法一共軍史的光榮之冠:三光作戰(zhàn)創(chuàng)始人,燼滅本國實戰(zhàn)家】?!?/p>
早他幾個月死的馬賽納,《Le Moniteur》上的官訃也是職業(yè)生涯報菜名。只有坎老師的官訃畫風無比清奇,二十年大空白,唯一提名的具體職務(wù)是堂區(qū)臨時管事。不明真相的八成當他1792年到1815年也出國流亡去了。
筆者無意中在"L'Ami de la religion"里查到坎老師當時的本堂abbé?Leriche的簡傳。從文風用詞來看,嚴重懷疑跟寫他訃告的是同一個人。
【"suum tuum praesidium":您的蔭護下】

家宅里藏著被舉報保王的修女親姐。十年單親爹養(yǎng)大自己女兒不提,還給造反跑路的學(xué)生養(yǎng)女兒。還給早死的大女婿養(yǎng)兒子。還經(jīng)常撿/被強塞熊孩子。還給老上司送了終。還給堂區(qū)管賬目和放賑。
給坎老師發(fā)圣路易大十字不貼切,應(yīng)該給他發(fā)個還愿牌(Ex voto):中間刻字“模范教友”,下裱箴言“advocata nostra”(意譯:大家的親媽)。
(如果坎老師的哥沒死那么早,估計八成去修道了。神學(xué)院就該拿他作入門標準)

對了,坎老師和d'Autichamp在貴族院里遇見時怎么打招呼?“先生,感謝您在1793,1795和1799年的照顧”?幸好死得及時,過兩年又在貴族院里碰見薩皮諾和夏雷特的二侄子,“二十年后再相會”,場面該多么感人。
【大仲馬】
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里主角團之一是個“de Bragelonne”,還專門寫了續(xù)集《Le Vicomte de Bragelonne》。
用這個姓氏時不知道他曉得不,他爹曾和“最后一個布列克龍涅”是同事:1795年老仲馬辭西方軍團總指揮,撂挑子跑路逃離西部。卡諾召坎科洛出山去旺代補鍋。倆人一起上巴黎開會時見過。
?而且不管從哪方面看,這個真實de Bragelonne的真實經(jīng)歷都比小說要刺激精彩得多(雖然,女主角下場過早是硬傷。無欲無求系男主賣不動)。
【最后掛一個好玩的細節(jié)】
?坎老師的第二個女婿de Labriffe家徽:

夏雷特的家徽:

二女婿家多出的那三只鴨子是從坎老師家徽上摘下來的?
話說,當年夏雷特在La?Januaya死皮賴臉當眾向坎老師索吻,莫非開了天眼神視到未來,發(fā)現(xiàn)倆人不僅孫輩連了親,再過兩代連家宅都送親家了。這么親切的親家,親幾口都親不夠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