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年的同姓諸侯王在劉邦呂后時期為什么都比較老實?
西漢建立之后,漢高祖劉邦迫于歷史的慣性不得不實行“郡縣分封并行”的制度。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劉邦成功地將異姓諸侯王改造為同姓諸侯王,暫時壓制住了隱患。但同姓諸侯王依然是威脅統(tǒng)一的大問題。

到了漢文帝時期,同姓諸侯王與漢朝中央的關(guān)系開始激化,最終在漢景帝時期引發(fā)了著名的“七國之亂”。直到漢武帝實行以“推恩令”為中心的一系列政策,持續(xù)了幾十年的同姓諸侯王問題才算徹底解決。

不過有意思的是,同姓諸侯王在漢高祖劉邦和高后呂雉時期都比較老實,直到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才逐漸成為西漢最棘手的政治問題之一。那么西漢初年的同姓諸侯王在劉邦呂后時期為什么都比較老實呢?

首先,西漢初年分封的同姓諸侯王基本上都是劉邦的子侄,因此劉邦和呂后在宗法上擁有巨大優(yōu)勢。比如同姓諸侯王中的“刺頭”吳王劉濞在劉邦呂后時期是皇帝的侄子,到了漢景帝時期就成了皇帝的伯父。

其次,戰(zhàn)國與秦末的戰(zhàn)亂導(dǎo)致天下貧苦,西漢中央的日子當(dāng)然過得捉襟見肘,而同姓諸侯王也好不到哪去。因此同姓諸侯王在劉邦呂后時期也沒有足夠?qū)嵙ν{西漢中央,只能老實地在封地上休養(yǎng)生息了。

最后,因為西漢初年分封的同姓諸侯王基本都是劉邦的子侄,所以這些同姓諸侯王之國時候的年齡都很小,大部分諸侯國政由國相代理。而諸侯國相都是西漢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員,基本都效忠于西漢中央。

正因如此,劉邦呂后時期的同姓諸侯王的國政是由中央官員控制的,自然表現(xiàn)得比較老實。到了文景時期,長大的同姓諸侯王親政,中央任命的國相逐漸被架空,同姓諸侯王與中央的矛盾也隨之激化。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