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和《知否》中的“配享太廟”,究竟有什么不同?
《如懿傳》和《知否》中的“配享太廟”,究竟有什么不同?
劇中渣龍為兒子永琪謀婚事時,也考慮到配享太廟的榮譽方面。
而知否王大娘子,更是三句不離配享太廟的老爹。那這到底有沒有區(qū)別呢?肯定是有滴。

古代皇室的宗廟,從秦朝時期開始稱做“太廟”。最早僅用于供奉皇帝先祖,
后來經(jīng)皇帝批準后,宗室或有功之臣的牌位,也能放在太廟供奉。
清朝的隆恩殿,還分為東西兩處。一處供奉皇室宗親,一處供奉有功大臣,這是分開的。
像劇中渣龍?zhí)岬降亩鯛柼?,他的牌位原本就被供奉在西殿?/p>

結(jié)果侄子犯了事兒,這才被請了出去。歷史上也是如此,僅配享太廟十一年,
就被鄂昌連累,撤出了賢良祠。再比如劇中的張廷玉,他也享有進太廟供奉的殊榮。
在當時對朝廷有巨大貢獻的大臣,去世后皇帝會給予厚葬,然后把他們的牌位,
接進宗廟供奉。所以配享太廟,是皇帝賜給大臣最好的獎勵,可以受后代皇室子弟的祭拜。

但這可不是永久款,必須得保證沒有不肖子孫才行。不然隨時會被皇帝清出去,
因此在清朝配享太廟,只是一種死后的掛銜兒殊榮,并沒有太大的作用。
只能給家族增添一點好名聲罷了。而唐宋時期的配享太廟,可是福澤三代的榮寵。
劇中的王若弗經(jīng)??窟@一點凸顯身份,甚至因為這一點,還肖想過讓如蘭嫁入齊國公府。

沒錯,配享太廟在宋朝的分量的確很大。王若弗能有一個這樣的老父親,實屬萬般幸運。
整個王家在朝野上下的影響力,也非同小可。但這樣的殊榮,最后全都敗在了王老太身上。
宋朝的配享太廟和清朝一樣,都不是永久的。

康姨媽死后,王老太太直接上朝面見官家,狀告顧廷燁。是非黑白一概不顧,誣陷重臣。
為了扳倒顧廷燁,聯(lián)合小秦氏等人,站在了太后的陣營里。

明著和官家唱反調(diào),最終王老太太被褫chǐ奪誥命,王舅舅也被抄家流放。
王家敗落了,自然會牽連到王老太師的榮譽,也就不能供奉在太廟了。
好在王若弗的兒子爭氣,長柏去世后,不僅配享太廟,還由皇子扶棺,真是莫大的榮寵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