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常識每日積累: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1.月亮的別稱
在我們的古老文化中,月亮被賦予了許多不同的名字和神話。在古代詩詞中,月亮是一個常被提及的意象,它的別稱非常豐富。
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傳說中,嫦娥住在月中,稱月亮為嫦娥。
月亮中還居住著玉兔和蟾蜍,又稱月為銀兔、玉兔、金蟾、銀蟾和蟾宮。
此外,月亮里還有一棵神秘的桂樹,因此,人們也稱月亮為桂月、桂輪、桂宮和桂魄。
廣寒、清虛這兩座宮殿也是人們口中的常客,所以,月亮也被稱為廣寒、清虛。
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因此,“望舒”也象征著月亮。
生活中,人們常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所以,月亮也被稱為嬋娟。
這些別稱充分展示了月亮在中國文學中的獨特地位和豐富的象征意義。無論身處哪個時代,月亮都被視為神秘和美麗的象征。
2.社日
社日,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有一個節(jié)日被稱為“社日”。社日,又稱土地誕,是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分為春社和秋社。
古人認為土生萬物,所以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人們相信該神管理著五谷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中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jié),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社日的時間依據(jù)干支歷法來定,后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時間。春社按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約為新谷登場的農歷八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里提到“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意思是怎么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著社日,只把他當作一位神祇來供奉,詩歌里描述的就是社日節(jié)那天的情景。
這就是社日,一個古老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節(jié)日。
3.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稱。
天干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一種文字記序符號,循環(huán)使用,有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共十種。
地支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一種文字記序符號,循環(huán)使用,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種。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4.紀年法
古代的紀年方法多種多樣,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shù)來紀年,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里提到“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意思是趙惠王即位的第十六年,趙國將軍廉頗率領趙軍,這里就是以趙惠王在位年數(shù)來紀年。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大部分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
如《岳陽樓記》里提到“慶歷四年春”,這里就是以“慶歷”的年號來進行紀年。
(3)干支紀年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如《五人墓碑記》里提到“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意思是我還記得周公被捕,是在明熹宗天啟六年三月十五日,這里提到的“丙寅三月之望”就是采用“干支紀年法”來紀年。近代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等等。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記》里提到“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
5.五更
我國古代把夜里四十刻,分為四段,共五個節(jié)點,每個節(jié)點被稱為“更”,一夜即有“五更”,兩更之間的時間為現(xiàn)今的兩個小時。用鼓打更報時,所以也叫作“五鼓”或“五夜”。

一更在戌初一刻,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這個時候,人還在活動著。
二更在亥初三刻,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咣、咣——兩聲大鑼帶著兩聲梆子點兒,習俗上這就稱謂是“二更二點”,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經完全黑去,此時人們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在子時整,即子正,也就是現(xiàn)在的24點,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這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個時辰。
四更在丑正二刻,名雞鳴,又名荒雞。雖說,三更過后天就應該慢慢變亮,但四更仍然屬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時候,于是在這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里,就有賊人趁著這黑夜開始搗起了亂。所以四更也可稱為是“狗盜”之時。
五更在寅正四刻,稱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這個時候,雞仍在打鳴,而人們也逐漸從睡夢中清醒,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