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影清漪001】流浪的心與意義
“意義”的來源與流浪者個人的生命軌跡之重疊


一.純白人偶 覺醒
他最初是作為‘心’的容器而誕生,卻在睡夢中淌下淚珠?!?/p>
這可以成為一切一切的起因。這種意義是被所謂的“母親”所賦予,母親亦可以看作是某種“統(tǒng)治者”或“上位者”。盡管甚至人偶本身尚不理解這種“意義”,但由于兩者之間力量強弱的對比,這種意義也成了可以被上位者任意剝奪的存在。甚至連一個名字,人偶都沒有從“母親”那里獲得。是啊,他本就生于一種功利性極強的目的,又如何“苛求”他能擁有一個人類的名字呢?
創(chuàng)造者無可奈何地察覺到:無論是作為器物還是人類,都過于脆弱了?!?/p>
他被安置在借景之館內(nèi),成日對著空洞的美景發(fā)呆。這是人偶第一次“意義的喪失”。即被母親所拋棄。

二.傾奇者 追尋
因為未可知的錯誤,從休眠中自行蘇醒,開始行走在天地與凡人之間?!?/p>
人偶被母親創(chuàng)造后,文本中從未出現(xiàn)關(guān)于“自我意識”的描述,他就如同嬰兒一般懵懂無知,甚至連一絲被拋棄的恨意都沒有。被桂木無意間發(fā)現(xiàn)的人偶就這樣被帶到了踏鞴砂。像是一滴雨,一顆隨風(fēng)飄動的種子,沒有任何人征求過,也不需要征求他的意見,就這樣落到了踏鞴砂的土地上,在人群之間,并再次嘗試發(fā)芽生根。幸運的是,這次好像觸到了世界的邊界:
傾奇者,多指衣著鮮麗,行為特別的人。”
再怎么與眾不同,它也象征著他是人,是踏鞴砂的一份子。”
這是傾奇者的開始,是認同感的開始,也是自我意識的開始覺醒。
用一個理論——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來解讀: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是金字塔的底層,即非常基礎(chǔ)也十分關(guān)鍵的部分。而在踏鞴砂的生活給予了傾奇者這種需求的獲取來源:
繁忙的、喧鬧的踏鞴砂,承載著他一生最幸福的回憶。在那里,他短暫的成為人類、成為普通人?!?/p>
桂木、御輿長正、丹羽、宮崎...還有許多早已忘卻的踏鞴砂居民都會教他讀書寫字,教他生火做飯,傳授他鍛造技巧,接納他為朋友?!?/p>
許久之前,他經(jīng)常像這樣耐心的學(xué)習(xí)各種事,比如拿餐具、穿衣服、梳理頭發(fā)...從小細節(jié)開始,一點一點成為‘人’。”
他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新的意義:“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他或許是第一次意識到,除了那種被外在強力賦予的,所謂的上位意義,似乎平凡中的意義才是更為彌足珍貴的存在,這是他第二次意義的獲得,是他自己的努力與許許多多善良的朋友共同促成的,或許某種程度上,他作為心的容器而生的空洞也在被慢慢補完。他走在自我尋找的道路上,他在努力融入人類生活,或許有時會有些許笨拙,可是在我看來,這種感覺是多么的真誠可愛!傾奇者伴月光隨歌起舞的輕盈美麗如同幻境,這個純潔的少年,他那時應(yīng)當(dāng)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到快樂吧。
夢里所見是月色下隨歌起舞的幻影,仿佛是遙遠往昔如白紙一般的少年,又仿佛是怨憎與苦難悉數(shù)消散之后,才最終顯露出的易碎而單純的自我?!薄獦s花之期

三.散兵 歪曲
再美好的童話也會有反派的存在,況且傾奇者的世界并不是童話。小狐貍們和小貓的美好生活卻招來怪獸的嫉妒與破壞,不懷好意的愚人眾——博士化名埃舍爾潛入踏鞴砂,他以欺騙之名帶來的所謂新技術(shù)最終招致災(zāi)禍,冶煉晶化骨髓的大爐失控甚至無法停止運轉(zhuǎn):
怪異的黑煙,積壓的問題......有人因為爐心內(nèi)的怪異污穢死去了?!?/p>
面對這詭異的現(xiàn)狀,面對傾奇者這被打破的寧靜美好的生活,必須有人做點什么,但外出求援的人竟然都一去不復(fù)返......這是,傾奇者身上的將軍大人的信物——那枚金羽仿佛溺水之人的救命稻草一般被緊緊抓住,傾奇者前往鳴神島:
這是我們最后的希望?!?/p>
這金飾是將軍大人所賜身份之物,定能救眾人于水火吧。”
可是縱然神子代將軍答應(yīng)傾奇者即刻派人相救,卻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了,踏鞴砂的情況在持續(xù)惡化。丹羽亦因中了博士的圈套而殞命,最終是回到踏鞴砂的傾奇者代替丹羽進入核心區(qū)關(guān)閉了大爐,甚至為此燒毀了十指。從始至終作惡的都只有博士,? ?可不知情的傾奇者卻被博士的言語所迷惑,認為是丹羽沒有負起應(yīng)有的責(zé)任,背叛了自己,背叛了全部人。甚至,連自己的渴求之物也是背叛自己的丹羽以如此污穢的方式取得......我很難想象傾奇者知道這“所謂的真相”時的心情:亦師亦友的、記憶中模糊的丹羽,那個可以說給予他第二次生命的丹羽,那個有一縷火紅的頭發(fā)、仿佛一直在溫柔的對自己笑的丹羽......那一刻,一定有一座大廈在他心中轟然倒塌,那顆被所有人用溫柔,微笑,友情拼湊成的透明的脆弱心臟那么直接地被擊碎,美麗的碎片一片一片被黑暗淹沒,最終墮入深淵:當(dāng)自己最信任的人也不能信任時,孑然一身的傾奇者又能相信誰呢?
你曾獲得過夢寐以求之‘心’,可那不過是謊言與欺瞞的道具?!?/p>
傾奇者好不容易構(gòu)建起的認知大廈一朝之間倒塌,曾經(jīng)的美好化為了虛無泡影,像是好不容易破土的小草卻被無情地連根拔起,他的“意義”再一次丟失了。
由初生人偶的懵懂無知,經(jīng)歷了到成為具備一定情感與認知的傾奇者,他對美好的感知能力慢慢在上升,可相對的,他對惡的感知能力也同樣上升了,此時在他心中,曾經(jīng)的好友成了純粹的欺騙之惡。這次事件給他帶來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一夜之間孩童的逝去更是火上澆油,人偶破碎的心,如何能接受接連兩次所謂的“背叛”!這個尖銳的詞來自他的無助所衍生出的強烈的憤怒,這也是他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一個重要證據(jù)。
他燒毀了他們曾一同居住的小木屋和那個小玩偶,戴上舊草帽,離開稻妻,開始四處流浪?!?/p>
他四處游蕩,不知該哪里去。沿途他遇見更多人,卻不再將他們之中任何一個視作同伴?!?/p>
傾奇者選擇舍去這個承載了無數(shù)不愿回想的事的名字,回到了無名無姓的狀態(tài),這是他自我意識覺醒之后,此刻,意識自我保護機制的作用,也是對個人命運第一次的的自主決定。
當(dāng)他不想再成為人類時,它就失去了意義?!?/p>
他的心之門在慢慢關(guān)閉,在內(nèi)心脆弱的一面受到傷害后,人們往往會通過逃避、自我暗示或膨脹另一面來獲取一些心理的安慰,而在內(nèi)心的價值觀尚未成熟的時候,且失去了向善的一面的引導(dǎo)時,他似乎是無可避免的開始走上一條偏執(zhí)的道路。在遇到愚人眾丑角后,像是一雙從黑暗中伸出的手拉住了他。在愚人眾的經(jīng)歷塑造了他,終于,他徹底帶上了名為“散兵”的面具。而且在愚人眾內(nèi),他也獲得了類似“性格不好”“脾氣很差”“迷茫的人偶”之類的評價,像是一個小孩子,雖然表現(xiàn)得很惡劣,可這也恰恰說明他不太會偽裝自己的情緒,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仍然很幼稚。他的“價值”一直都是在被別人所賦予,他或許還不明白何謂“真正的成長”。
可是,縱使他經(jīng)歷了那么多,徹底封閉了自己的內(nèi)心,有些東西,他真的放下了嗎?不,有些東西不會消失,而是繼續(xù)在心里蔓延滋長,從之后散兵回到稻妻的舉動便可以窺見一隅。
在楓原義慶的手書中曾這樣描述:
傾奇者再有一擊便可取吾性命,但見吾長相,卻不再攻擊,而是厲聲逼問吾與丹羽有何瓜葛。吾只得作答此為家父舊姓,家父失蹤后,吾便被楓原主家收養(yǎng)。
傾奇者聽后不再言語。沉默許久,忽道:‘告知她,吾名國崩。’隨即轉(zhuǎn)身離去...”
散兵還是放不下自己的過去,盡管丹羽在此時的他眼中仍是那個“背叛者”,但那份傷痛的往事不可能在他腦中激不起一點波瀾。雖然他自己似乎意識到了,不,或許正是因為他意識到了,才更向偏執(zhí)的路上越走越遠。
因為他無法獲得自身的自愛與肯定,認為自己只有利用價值,而作為個體存在是毫無價值的,才使他身上有種很強的自毀傾向,所以他只能通過想要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價值這種方式才能使自身獲得滿足,但這種滿足是短暫的,甚至是虛假的。這種心理持續(xù)高漲,直到所謂的“造神計劃”最終將他自己熔毀。
偽神”
我的胸膛不會再被世俗染指,摒棄掉人類低劣的情感。我空洞的部分,將如誕生之刻的純白卷軸那般,以滿載神性的至高神明之心來填滿?!?/p>
散兵對那顆心的執(zhí)念不僅因為他誕生之初的理由便是神之心的容器,更或許是由于之前種種受到的所謂傷害也好,背叛也好在心底積壓的不滿與偏執(zhí)獲得了一個發(fā)泄的出口,他對那顆心的渴望成為了尚未成熟的他渴求被認同的內(nèi)在心理的外在展現(xiàn)。
這里“傀儡的懸絲”掉落物的描述很有意思:
為機心人偶提供能量,同時也如懸掛木偶的絲線一般控制束縛著人偶。失去導(dǎo)管支撐,人偶將羸弱得堪比新生幼兒,寸步難行?!?/p>
我最初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人偶”指散兵,“導(dǎo)管”或許可以類比母親的臍帶等(eva人瞬間活了)也指“母親”對人偶的控制,這種控制可能并不只是實際的控制,更多的是一種未給人偶建立起對自我的認知,沒有對自我的清晰認知就永遠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獨立,沒有自我的認知就很難全面認知他人與世界,進而很難做出相對自覺的舉動,也就永遠無法逃脫母親的控制。(這里的分析僅從客觀上造成的影響來看)但若再給這句話附加一些更深的意義,“導(dǎo)管”也可指自人偶出生開始外界不斷給他附加的“意義”,“新生幼兒”其實在說他從來沒有真正成熟過,或者說他其實不明白什么叫“為自己而活”。
過去的支離破碎塑造了他的矛盾:他對人懷有的善意才會在被傷害后產(chǎn)生憎恨與痛苦,他深處實際的自卑與迷茫才會讓他對外界自傲與瘋狂的一面無限膨脹,他內(nèi)心的缺憾才會讓他產(chǎn)生不顧一切的強烈的欲望來補全他自己,補全這個“虛有其表”的他,補全這個“華而不實”的他。
納西妲的描述非常貼切
當(dāng)他自認為追尋已久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他眼中所見的究竟是滿足,還是更大的空虛呢?正是因為我們不會飛,才會無比向往天空……讓他好好想想吧,在擁抱過空無一物的天空之后?!?/p>
(文案太會寫了嗚嗚嗚嗚嗚嗚)
在聽三千娑世御詠歌的時候的感受是那段男聲吟唱真的注入了靈魂,甚至可以說是這段吟唱徹底改變了我對散兵原有的偏見,因為我本身是一個共情能力很強的人,我從這段吟唱中聽見的不是他以往表現(xiàn)出來的自負狂妄令人生厭的形象,而是一個孤獨、執(zhí)著的小孩極度的渴求認同的樣子,好像就是在說:“來吧,看我??!”這種感覺。也是從周本音樂開始,我嘗試去了解他,從頭開始了解他?;蛟S可以說我過度解讀了,但這段吟唱在我看來包含了不止執(zhí)著,傲氣,痛苦與不甘,可能好的作品就是有一種引發(fā)聯(lián)想與喚起情感的神奇作用吧。
他被強烈的恐懼與絕望感所征服,他的心瘋狂地跳動著?!?/p>
(這句還是我在高考前幾天中午在宿舍看讀后續(xù)寫的時候mp3正好放到boss曲,然后我說怎么能這么配(/(ㄒoㄒ)/~~所以這是讀后續(xù)寫里的句子笑死
短暫的熱烈遮蔽了感覺,以至于內(nèi)心的掙扎聲也沒有被聽見,他也許從一開始就只是一個沒有長大過的小孩子。成神之時可以說是他最最狂妄的時候,從他的話中便可窺見一斑:
來吧…此刻,重現(xiàn)魔神戰(zhàn)爭的一角,來為我作為神明的誕生而‘正名’吧?!?/p>
可是,這種欲望的滿足實際上卻是虛假的,因為他個人身在局中的盲目性與行為自身的工具性,意味著他只是一個可以隨時被棄的棋子,此時他身為“神”的力量是他自大驕狂的源頭,即是他現(xiàn)在所謂的“價值來源”,可是這力量終究不屬于他,自然也可以被輕易剝奪個干凈。
在他又一次眼看著那顆“心”離自己而去:
不!等等!唯獨那個…唯獨神之心…!那是我的東西...你休想!我絕對...絕對不能再回去!”
這句話其實很有意思:“回去”究竟是回哪里呢?從語氣就能推出來,或許是他許多痛苦的源頭,懸絲扯斷,他又一次在絕望的火焰中燃燒殆盡。做一個黑屏,然后這句話慢慢浮起。
但,有沒有可能,心是從灰燼里誕生的呢?”
不存在的背叛,虛幻的惡,到頭來,他又得到了什么——空
他發(fā)起復(fù)仇有其根源,但這不意味著他做的就是正確的
自毀傾向——完成了自我消除
騙局鑄就了他的一切,最終,他為消除這不幸的悲劇采取了最瘋狂的舉動?!?/p>
這是他自己的贖罪,是他認為自己的降生之罪,無知之罪,盲目之罪,惡行之罪的最極端的承擔(dān)方式。

四.流浪者 剝離
散兵從世界樹中抹除自己看似是消除了自己身上的因果,可看過小圓的我們知道,因果這種東西無法被完全消除,執(zhí)念越深,因果作用越強,他只會不斷累加。散兵從這個世界上的消失沒有給原來的人們帶來一個好結(jié)局“因帶來果,罪累積成業(yè)。”今世的流浪者無法逃避過去的散兵,因為他們本是一體?!皼]有什么能驅(qū)動填滿我……除非是無法解脫的因果?!?/p>
業(yè)”的涵義十分深奧而廣泛,如果翻譯成現(xiàn)代語言,“業(yè)”相當(dāng)于“行為”,以及這些行為在當(dāng)時或過后產(chǎn)生的相應(yīng)的慣性力量和對這些行為產(chǎn)生的自動記憶。業(yè)力這種慣性力量就象是影子,如影隨形地跟隨著做此事的這個人。同時,業(yè)力不僅會如影隨形地跟隨著這個作者,而且時刻會對這個作者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作用力。如做的是好事,就會產(chǎn)生好的作用力,簡稱為“善報”。如做的是壞事,則會產(chǎn)生壞的作用力,簡稱為“惡報”。
沒有目的地的人,又何必在雨里趕路呢?既然不趕時間,又為什么冒雨走在野外?”
流浪者……聽起來就像一株無根的植物?!?/p>
純白人偶本善,因為他沒有威脅性,像是振翅掠過天空的飛鳥,匯入大海的一滴水珠,孑然一身,踽踽獨行與這塵世,留不下一絲痕跡。
……為什么他沒能幸福終老呢?”
流浪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疑問讓我們窺見了他內(nèi)心的善良。
在了解了前生那些可以被稱為“惡”的事之后,流浪者問出了一個問題
“神明,您認為我是惡嗎?”這既是他對納西妲的追問,更是對自己的追問:若是善,前生的他又如何會因虛假的欺騙犯下那么多惡行;若是惡,今世的他又怎會在神明面前小心翼翼地提出這種問題?或許事情發(fā)展到現(xiàn)在,他的身上早已經(jīng)被善惡所混沌地填滿。
“若你承認那些你是你自己的話,便是惡?!币恢钡竭@些業(yè)被清楚地認識到并有效地化解后,業(yè)力才會徹底消逝。
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取回那些本該由我背負的罪孽?!?/p>
這些業(yè)的力量非常持久,它們將會在以后時間里反過來作用到作業(yè)者自身。業(yè)力的大小和持續(xù)時間的長短,是和作業(yè)者在行為(作業(yè))時的用力大小是成正比的。依傳統(tǒng)的印度文化觀念,這些業(yè)不僅會在此生如影隨形地跟隨和作用于作業(yè)者,它們在沒有得到有效的化解前提下,還會一直跟隨到此作業(yè)者的下一生,以及很多生,一直到這些業(yè)被清楚地認識到并有效地化解后,業(yè)力才會徹底消逝。
此時動起來的正機之神是散兵心中成神的最后執(zhí)念,
“沒有價值的東西不會被保留?!边@種尚未成熟的價值觀是他一直以來的夢魘,不論做什么,他都是在追求著別人賦予他的價值,哪怕是現(xiàn)在,這種心態(tài)也成了他獲得神之眼的執(zhí)念來源。獲得記憶的流浪者在看到亮光后伸手抓住了散兵,下面是另一個散兵,我認為這段表現(xiàn)的目的是意味著這段回憶既是他所要背負的東西,又幫助他更好地成為了他自己。
背負裂痕生活下去是人的行為。你可以選擇是否成為人。”
個體與個體之間只存在借與還的關(guān)系。我們遲早會兩清。”
可還記得丹羽臨死前說的:“他不必做任何事來證明自己,人與人不會只有利用?!?/p>

五.傾落伽藍 重生
名字是人生的第一份饋贈,在劇情的結(jié)束部分,流浪者終于脫離無名無姓的狀態(tài),重新?lián)碛辛嗣?,這是他的重生。“此生路遙遠,欲行已忘言。”這句話放在最后真的讓我感受到了空虛,那種縱覽一段人生后難以言狀的心情,他在自我追問中完成了升華,像是在eva中獲得了補完后消除了心之壁的人類,在小圓中看似離去實則已經(jīng)融入世界法則中的小圓,在歷經(jīng)人生千帆后提筆從容寫下《浮生六記》的沈復(fù),轉(zhuǎn)換視角,順命運編織的蛛網(wǎng)而上,他從最初那滴眼淚開始,就已經(jīng)是個活生生的人。“承受人世冷暖品味喜怒哀樂者,即為人,為生老病死憎愛哭喊憤怒者,亦是人?!比舨话选靶摹蹦前悛M隘的理解成“心臟”,他早已真正超脫軀體,他早已真正成為了“人”。
我喜歡流浪者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實際上就很像在世界的混亂洪流沖擊下的每一個我。
而且不是每個我都能有他最后的勇氣的。
書于2023年6月


后記
視頻文案前前后后寫了五六天(我真的服了我怎么寫這么慢
視頻做起來倒還挺快的(嘿嘿嘿嘿嘿嘿嘿嘿
最近還在打工累鼠ヽ(*。>Д<)o゜
不過收獲了第一筆真正意義上自己掙的錢還是很爽的(?′?`?)
還想做一個薰嗣的視頻來著剛把素材找好
我其實還是挺滿意這次寫的稿子啦
但是可以有做的更好的地方,下次一定嘿嘿
我的專欄第一篇文章(迫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