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李寧籃球鞋的B+C大底
現在提起李寧的B+C很多人大概都知道是李寧的一個老牌科技,是由前掌Bounse反彈EVA+后跟Cushion減震EVA組成的雙密度減震大底,是如今韋德之道正代中前五代都有搭載的配置。說起B(yǎng)+C大底的籃球鞋的話,可能近5年開始關注李寧的小伙伴都說不上幾款 ;因為確實近五年來用得都不多,除韋德之道正代以外用到B+C的籃球鞋掰手指頭都能數的過來。所以不禁有人會好奇了,一個經歷了十幾年的科技,如今怎么就不怎么用了呢?
這個得先從B+C大底的制作工藝來講起:模塊注膠首先要在EVA或Phylon大底的前后掌設有模塊鏤空或凹槽,再將科技緩震膠分別注入;既然是前后雙密度緩震膠,這種模塊注膠要兩次( 也有把模塊定型的Cushion膠粘嵌入后跟凹槽的 ),工序顯然不如一體成型的大底來得方便。完成注膠后,再在前掌壓出彎折槽;但與一片式的中底不同的就是后跟不需要打緩沖孔,畢竟后跟已經有真對緩震的注膠了,但這也是造成了腳感不佳的一大原因。之所以選擇模塊注膠的很大原因在于這兩款科技緩震膠的穩(wěn)定性都比較差,所以需要EVA或Phylon作為基礎中底材料,科技緩震膠只能內置其中。

B+C模塊注膠示意圖
首款搭載B+C的李寧籃球鞋是2004年的Free Jump,是國產品牌中首款應用前后掌模塊雙密度注膠的籃球鞋,打開了李寧專業(yè)籃球鞋的大門。


Free Jump籃球鞋在當時還有個電視廣告,主打廣告語就是“習慣跳得高”,代言人是當時CBA的扣籃悍將——胡光。 Free Jump的外形設計在當時看來還是比較保守平庸的,所以之后推出了TOP GUN系列。TOP GUN系列的誕生讓很多人開始真正知道B+C科技,因為這一系列用得是同一款大底,所以后來就普遍管這款大底叫做“TOP GUN大底”,也是李寧重復使用次數最多的一款大底。TOP GUN大底是當時比較典型的后衛(wèi)大底設計,整體比較薄,但卻是當時B+C實戰(zhàn)體驗最好的一款大底。加上搭載 TOP GUN大底的籃球鞋的幫面設計都比較前衛(wèi)出彩,其中“飛翼”、“鷹爪”、“虎鯊”都是這一系列的代表作,也是很多人心中絕對的經典。其中那個青蛙廣告也是拍出了很多人的校園青春回憶,廣告詞:球場上,看誰才是焦點!


但是除TOP GUN大底以外,更多搭載B+C的籃球鞋的大底腳感都比較差,普遍問題在于后跟Cushion太硬。雖然同年代的很多緩震膠大底的籃球鞋第一腳感都很硬,但畢竟李寧的品牌影響力不夠,很多消費者就會失去包容和耐心而選擇消費進口品牌。很多老檸檬都知道,當時的李寧籃球鞋第一腳感都比較差,是要穿一段時間才能磨合變軟一點點的。但是即便穿一段時間,后跟的Cushion還是一樣偏硬;不過前掌的Bounse的反彈效果還是不錯的,可以說前掌有沒有Bounse實戰(zhàn)腳感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區(qū)別,就是壽命較短,穿時間長了Bounse也就踩癟了。
李寧在2010年下半年轉型后,B+C的籃球鞋開始慢慢減少,取而代之的是IP射出中底;在當時很多高端主打籃球鞋也都是IP射出中底,沒有任何科技注膠。這種現象持續(xù)了近一年后,李寧于2011年將籃球產品分為兩大主打產品系列——“逸派”和“狂派”;其中的代表作“英豪”和“梟雄”也是現在很多人認可的轉型后的李寧設計最好看的兩款籃球鞋,同時也是B+C科技大底的回歸。


這次的B+C不僅是回歸這么簡單,而是真的變軟了很多,為了提升腳感還在當時的很多鞋款上都用了后跟內嵌3mm厚度的Cushion的硅膠鞋墊。雖然后跟內嵌Cushion的鞋墊早在馭帥-4,BD Doom等轉型前的鞋款上就有用過,但是當時的鞋墊材料比較硬,Cushion及時外露出現也依然很硬。這次全新的鞋墊不僅鞋墊Q、彈、軟,后跟的Cushion也是能明顯感覺到非常軟,所以第一腳感大幅度提升。

這次腳感的提升不僅是兩個科技緩震膠調軟了很多,基礎中底材料也改為較軟的Phylon材料,所以整體的舒適度就有了飛躍式的提升。不過這也帶來了些許問題:中底整體變軟了后,加上當時李寧愛用區(qū)域分離式的外底設計,大底的穩(wěn)定性也大幅下降;由于前掌Bounse也變軟了很多,啟動的時候遠不如以前的反饋好,甚至有點拖沓感。
現在我們在韋德之道正代上看到的B+C既不是轉型前的,也不完全是轉型后回歸的,而是在軟硬上又有了一次調整。目前韋德之道前5代中,只有第4代的腳感是接近剛回歸的B+C的,但是前掌回饋明顯更佳;前三代則更像是李寧轉型前的B+C腳感,可是前掌Bounse卻回饋較差,甚至就是單純的硬。雖然說韋德之道的腳感硬是韋德的個人喜好,但說實話真的不是廣大消費者所愛,所以還是建議正代大貨的腳感能有所改善。


如果從2012年往后開始作為B+C科技大底的又一個起點的話,那至今近5年里除韋德之道正代以外搭載次科技的鞋款就少之又少了,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應該只有2015年發(fā)售的韋德808和韋德隊尚-3代兩款。而兩款鞋都有的通病就是后跟Cushion依舊偏硬,前掌Bounse反饋差還偏硬,也就是B+C在這11年來都沒有將基礎中底材料、Bounse、Cushion這三者各自的軟硬度調整合適。作為Bounse的衍生科技Bounse+卻從一誕生實戰(zhàn)性能就十分驚艷,這是在原Bounse的基礎上保留了出色的受力反饋的同時,增加了材料的整體穩(wěn)定性和耐久度,能一片式作為整個中底的升級版Bounse——Bounse+,代表作也是數不勝數,例如:海盜、音速2~4代、Turning Point 004、空襲-2代、閃擊-3代等都是實戰(zhàn)極品。可是Cushion則在近兩年除了在韋德之道正代上用過以外,就沒有再在其它主打鞋款上應用過。

B+C雙密度減震科技大底作為李寧以前高端主打籃球鞋的標配,如今已經極少應用,畢竟一款大底三種密度的EVA及其衍生物之間很難找到一個平衡,而且一個大底開三個模具也是成本在燃燒。B+C的整體腳感不及取決于Bounse和Cushion的硬度和厚度,基礎中底材料的軟硬也影響很大,加上模塊注膠的大底又不會再打緩沖孔,一旦偏硬穿在腳上就是真的硬了。在Bounse經過升級后“單飛”,Cushion就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定位了,加上新科技云的逐漸成熟,一片式后跟打緩沖孔、前掌做彎折槽的中底廣泛應用,Cushion的用武之地就越來越少。材料減震的更新換代比較慢,但是一旦新材料成熟后,舊材料的配方如果沒有升級的空間就會被無情淘汰,哪怕它再經典也沒用,而且據悉在籃球鞋領域Bounse+和Cushion都將面臨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