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對熊孩子家長征收「吵鬧費」,真的有用嗎?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不知道大家在坐高鐵、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熊孩子呢?
我在電影院就遇到過熊孩子。
當時那部電影講了啥我已經(jīng)不記得了,但熊孩子全程凄厲的叫聲依然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如何在公眾場合應(yīng)對熊孩子的喊叫,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國際性的難題。
這不,最近新加坡的一家名叫Angie's Oyster Bar & Grill的餐廳,就出臺了一個聳人聽聞的規(guī)定:
他們將對帶有吵鬧孩子的顧客收取10新元(約合50元人民幣)的附加費。

除了要征收“孩子吵鬧費”,這個餐廳還告知顧客:
在餐廳用餐雖然可以提供嬰兒車的空間,但沒有兒童座椅。
可能是覺得自己太兇了,餐廳也不忘表示,這里仍然歡迎兒童用餐。

這個規(guī)定一出臺,立刻引發(fā)了不少爭議。
8月底,有網(wǎng)友給這家餐館打了一星評價。
網(wǎng)友抱怨這家餐廳對兒童不友好,直言以后再也不會去消費了。
“雖然我知道孩子尖叫吵鬧會打擾其他客人,但我認為Angie's可以采取更禮貌的方式。”

當然了,也有不少當?shù)厥晨驮诼犝f餐廳的這一舉措后,用實際行動表達了支持。
餐廳最新的6條評論中大多是食客對于安靜環(huán)境的贊許,只有1條是對于這個罰款的批評。

眼看事情越鬧越大,餐廳開始向媒體解釋他們這樣做的初衷:

餐廳os:

我個人感覺餐廳的這番解釋還是很得體的,翻譯概括一下就是:
站在顧客的角度,孩子吵鬧會影響其用餐體驗;
站在孩子的角度,亂跑亂撞容易碰到熱湯和刀叉,從而導(dǎo)致受傷;
站在餐廳的角度,跟家長反饋了又沒作用,家長壓根就不管他們家孩子。
這幾個原因列舉出來,我覺得餐廳收罰款還是比較合情合理的。

這個新聞傳到國內(nèi)后,也引起了不少網(wǎng)友的討論。
有小伙伴表示希望國內(nèi)也能借鑒下,高鐵也這么搞(到底有多少人在高鐵被熊孩子折磨過?。?/p>

不過也有小伙伴認為,吵鬧是孩子的天性,應(yīng)該要接受這種天性:

有的網(wǎng)友會想得更深入一些。
比如交了錢是不是就可以吵鬧呢?或者同樣吵鬧的大人要不要受罰呢?

而在關(guān)于此事的投票中,大部分網(wǎng)友都贊成餐廳的做法:

實際上,新加坡這家餐廳并不是第一家針對熊孩子及家長出手的餐廳。
2019年愛爾蘭的白麋咖啡館(The White Moose Café),就曾在其臉書官方主頁上發(fā)文。

白麋咖啡館
「為了維護員工和其他客戶的權(quán)益,我們決定將對吵鬧的小孩收取15%的費用」。
且每增加一名吵鬧的小孩,還會再多收10%尖叫費,若超過4個小孩在咖啡廳吵鬧,整家人將被要求離開咖啡館。
這個規(guī)定在當時也是引起了不少網(wǎng)友的熱議。

說回新加坡餐廳這件事上,“對吵鬧兒童征收費用”聽上去似乎很離譜,但發(fā)生在新加坡又比較合情合理。
新加坡法律比較嚴格,《環(huán)境保護與管理法案》規(guī)定了不同場所的噪聲標準。
比如醫(yī)院、學校等地,最大噪聲須控制在50—60分貝之間,住宅區(qū)須控制在55—75分貝之間。

如果多次違反,是真的有可能被驅(qū)逐的(當然并不絕對)。
因此在相關(guān)法律明確的情況下,部分新加坡人對噪音的容忍度是比較低的,更何況是公共場合影響到別人的噪音了。

對于曾經(jīng)被熊孩子折磨過的我來說,熊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的問題,我覺得確實應(yīng)該好好管管了。
對幾歲大的孩子來說,他們還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這一點不能太苛求。
但那一小撮熊孩子的家長,不僅對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的孩子不加管教,甚至還反過來懟好心提醒的路人。

有的時候不聽勸告也就算了,還反過來傷害好言相勸的人。
提個醒反而還被踢傷,還有道理可講嗎?

說白了,明明是自己的孩子先做錯了事。
家長卻一口一句“Ta只是個孩子啊”、“你跟孩子計較什么?”把路人和網(wǎng)友氣得血壓飆升。
這一小撮熊家長,無疑也加深了許多網(wǎng)友的成見。
當然了,除了不講道理的熊家長,靠譜的家長也有不少。
比如黑龍江的宮女士在自己的寶寶即將大鬧高鐵時,就給了他一包濕巾。
寶寶從開車至到站一直擦車廂玩,全程安靜還幫忙做了清潔。

廣州一位熊孩子把水果攤老板的香蕉割壞后,孩子媽媽立馬責令小孩給老板道歉,并買下割壞的香蕉。

可以看出,家長們面對熊孩子的不同處理方式,才是網(wǎng)友們憤怒或者點贊的原因。
實在管不住孩子,你哪怕做個樣子給旁邊的路人看也好,起碼你盡力了,我看著都沒那么難受。
放任自家孩子搞破壞還百般維護,等有一天所有餐廳都對家長征收“吵鬧費”,那未免就有點太悲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