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萌芽的三代三皇、兩代五帝
三皇五帝,這個詞有原始意義以及流傳最廣的通義兩種。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和人皇氏,后來將后來的伏羲氏等人并列作了“另一種”三皇;原始意義上的五帝是指遠古東、南、西、北、中這五方上帝,后來將后來的黃帝等人列為“另一種”五帝,也有將后五帝之流追封、列為五方上帝的說法。


包括后來版的三皇,即伏羲等人,在一些傳說當中也對應天、地、人三皇,但是實際上,各類三皇五帝都有各自獨立的故事體系的,我個人認為這種一般概念還是要區(qū)分開是為不同說法的。
天、地、人三皇氏還不是最早的三皇,屬于“中三皇”時代,真正意義上的“前三皇”則太過古老,無從言說,“事有不可盡究,物有不可臆言”。前、中三皇時代看上去更像是連接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世神話時代與補天造人的人類神話時代的復原產(chǎn)物,是對于不可能傳承下來的那些歷史的補充,在之后的后世的加工中又逐步添加了人類文明的萌芽,諸如數(shù)字、時間(紀年)什么的,遂有了今日的傳說。

中三皇的記載或者傳說比較完善,也相較更為可信,還有內(nèi)容可以講一下。
天皇氏,據(jù)說是古越族,姓望,名獲,字文生。別號天靈、防五、天霧、天尊、元始天王、中天皇君。當然各自各樣的稱號都是后世一步步添加的,包括那個時代由于還沒有倉頡造字,姓氏也都是后人還原或追封的。天皇氏在神話中對應的是盤古開天辟地之后的第一代君主,并且是兄弟十二/十三人分治各國(部落),其中最厲害的那一個作為最高首領(lǐng)的是作為天皇氏的“本人”,(天皇氏統(tǒng)治集團)治世三十六萬年/一萬八千年/二萬八千年(或因歷法不同應換算為十分之一)之后,誕生了地皇氏兄弟十一人,于是知道該移交權(quán)力由地皇治世而隱退了。

地皇氏姓岳,名鑒(一說名鏗),字子元,號文悅,統(tǒng)治方式完全繼承天皇氏。甚至也有說法說天、地、人三皇分別是父子關(guān)系,即爺孫三代——實際上此說法理應理解為三皇為同一家族代代相傳,有血緣或什么其他原因某一代有較大傳承差距,則改換稱地、人。地皇治世一萬八千年(一千八百年)后就到了人皇氏。人皇氏,姓愷,名胡洮,字文生;別號居方氏。兄弟九人。

前、中三皇全部都是神祇,應當是作為盤古的直系后裔(或者造物、化身什么的)傳承的,也就是屬于原初母神所繁衍、創(chuàng)造的基礎(chǔ)神靈(這個“母神”當然不必要真的是雌性),而非半神血脈或者死后成神什么的。五帝也是如此,但只分為前、后兩代,前五帝,即五方天帝,是分管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神,身份同樣是基礎(chǔ)神靈。
后三皇,也就是我們最常說的三皇,眾說紛紜,候選人(神)有燧人、伏羲、女媧、神農(nóng)、祝融、黃帝、有巢、知生等等……
五帝同樣有不少說法,候選人(神)包括但不限于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