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清華”典讀中國┃王曉毅教授帶你探尋識人用人的大智慧


古人的智慧有多超前?一千七百多年前,三國時期的劉邵就寫了一本系統(tǒng)的人才學著作,不僅主張要開發(fā)人才潛能,還開發(fā)出了一套全面的人物鑒別方法,堪稱古代版MBTI性格測試。
“人文清華”典讀中國精讀活動已全面開啟,7月25日至7月31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王曉毅將帶領大家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唯一流傳至今的人才學著作《人物志》,探尋國學中識人用人的大智慧。

課程簡介
《人物志》論述了各類人才在生理素質、氣質性格和才能方面的差異,以及適宜從事的職業(yè)和所能擔當?shù)穆殑眨辉敿毥榻B了如何從形貌神態(tài)、言談舉止、為人處事等方面鑒別人才,并對鑒別中容易出現(xiàn)的失誤及其原因進行了深入探索。其學術主題是討論“主德”與偏才的關系,即主要領導(主德)如何將不同性格能力的人(各種偏才)組織起來,建立一個高效的團隊。這些智慧對當代中國人認識自我,了解他人,選擇成功之路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上課時間
7月25日 《人物志》導讀精剪版及精讀第一講
7月27日 《人物志》精讀第二講

7月29日 《人物志》精讀第三講

觀看渠道
在新華網(wǎng)、央視頻、抖音、今日頭條、b站、百度視頻、騰訊視頻、愛奇藝搜索“典讀中國”或者“人文清華”,即可觀看。
《人物志》:唯一流傳至今的古代人才學著作
江山如畫豪杰輩出,有慧眼識得人物風流處?!度宋镏尽窞槿龂鴷r期魏國劉邵所著,是中國古代唯一流傳至今的人才學理論著作。
在《人物志》自序中,劉邵寫道:“夫圣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yè)興矣?!敝朔侥芘d業(yè),面對當時存在的才華不得盡用等吏制問題,《人物志》依據(jù)人的品行提出一整套人才鑒別的標準與方法,使人物品鑒在理論取得突破,為當時的官吏選拔提供了人才學理論參考。
劉邵將人的筋、骨、氣、血、肌與金、木、火、水、土五行相對應,將這樣的對應歸納為不同的品德與才能;將人物分為十二種性格與能力,提出了甄別人才的種種標準。這一著作融匯諸子百家學說,將先秦兩漢時期的各種人才思想整合進“全才與偏才”的理論體系中,是中國古代人才學的集大成之作。
時至今日,該書對人才的選拔與培養(yǎng)仍有借鑒價值,讀《人物志》,可以學習從體貌、言談與行為方面鑒別人才,可以通過了解“主德”與“偏才”的學說更好地領導團隊建設,既能探索古代人才觀背后的價值體系,也能吸取精華進行自我打磨,領悟如何認識自我、了解他人。
嘉賓簡介

王曉毅,1954年生,1988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1年9月調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思想文化研究所,現(xiàn)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對魏晉玄學用力較多,形成了思想史與社會政治史結合的學術特色。出版著作多部,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兩次獲省部級優(yōu)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三次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項等級均為優(yōu)秀,其中“《周易》與魏晉玄學”,入選2019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國務院 “政府特殊津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