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金石教育分享|剪輯與導演風格的關系
我國著名的剪輯師,被譽為是“姜文的御用剪輯師”的張一凡,曾經(jīng)闡述過作為剪輯師要具備的幾個要求,其中的一條要求就是“應變能力”;
即:每一位導演都是不一樣,科班出身的導演自然是對整體的拍攝節(jié)奏以及影片的風格主題有一定的自信和控制能力,面對這樣的導演,剪輯師要拿出自身所有的技藝,把導演所提到的要求和成品風格、主題凸顯出來;而對于非科班出身或者對剪輯不甚了解的導演,那術業(yè)有專攻,剪輯師要做到的就是發(fā)揮才華和創(chuàng)造力去剪輯。
剪輯師的工作生涯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導演、編劇、制片人,每個人對電影的要求也是不盡相同的,這也就意味著剪輯師不可能用所謂的“一招鮮”就“吃遍天”;

就如同寧浩影片中所使用的碎片化、晃動性鏡頭具有十足的后現(xiàn)代主義風格,具有強烈的游戲性與去中心性式的剪輯風格,我們是不可能應用到張藝謀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類重視顏色、構圖、道具的大寫意電影風格當中。
所以剪輯與導演風格的第一個關系就是適應,剪輯師要適應每個導演不同的電影表現(xiàn)風格,把導演藏在鏡頭、臺詞、構圖中的情緒與主題表達到淋漓盡致,充分體現(xiàn)其合適的視聽風格。
張一凡除了應變能力外,也說過作為剪輯師要“高情商”,這里我們看他的原話:
“因為導演是脆弱的,他在前期創(chuàng)作的時候,他很多不確定,他拍出來的素材他不知道拍得好不好,他也不知道拍得夠不夠,他也不知道未來能不能剪出來......
剪輯嚴格意義上來講,算是電影作品的第三創(chuàng)作者,與電影創(chuàng)作流程上與導演的第二創(chuàng)作者的地位相同。不過具體到現(xiàn)實的劇組之中,導演自然是統(tǒng)轄著剪輯師,剪輯師要順應、服從導演的安排去進行工作;但是總有特殊的情況,如導演不懂得剪輯、導演放權、導演想要改變自己的風格。
那么此時剪輯與導演風格的關系自然也會發(fā)生改變,那就是融合創(chuàng)新;
是以剪輯師的意志為主體,導演的創(chuàng)作思想為輔助,共同進行電影的第三次的“開始”和“創(chuàng)造”,把根據(jù)分鏡頭劇本所拍攝的原始素材畫面和收錄的原始素材聲音,按照運動規(guī)律的合理性,組接成可放映的完整的銀幕映象。
例如張一凡、肖洋兩人剪輯的處女作品分別是姜文的《鬼子來了》和馮小剛的《非誠入擾》,兩位現(xiàn)在赫赫有名的大導演正是為了尋求一點改變,尋求張一凡口中“那讓導演感覺特別不一樣的、特別讓他驚喜的東西”。
所以剪輯與導演風格是怎樣,最終還是決定于相處模式,但是為了制作精彩的、接近完美的電影作品的那份心思是相同的。
這里是磨金石教育,希望我的分享能夠給你帶來足夠的幫助,喜歡剪輯、影視的小伙伴們可以關注我,每天都會更新相關的干貨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