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狂人,奈何生存——唯心與唯物的矛盾統(tǒng)一
我本狂人,奈何生存——唯心與唯物的矛盾統(tǒng)一
這世間狂人多如牛毛,狂在內(nèi)心卻難瘋外行,此世間之象也
為什么人們總是狂在內(nèi)心,卻總是慫在外身呢?那么先將身心的屬性分開來分析就很有必要:
首先我將心定義為人的本性,內(nèi)向、外向、開朗、活潑、冷靜、癲狂之類的都是最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的內(nèi)在本質(zhì),即使被壓抑也很難做到真正上的改變,正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便是說的這樣一種情況,總有種深藏的從娘胎里帶出來的基本趨向是鐫刻在基因序列里面而難以更改動搖的,這只是個比方,事實上沖主觀唯心的角度去理解,本性中的狂傲是自我精神的具體展現(xiàn),是不依憑與任何客觀物質(zhì)存在的東西,也就是唯我論點,所以所謂的狂人通常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用皮牌的貶義詞形容便是自私自利的代表,對自我的無限欣賞、肯定甚至盲目的陶醉都是狂人誕生最好的溫床,所謂瘋狂就是內(nèi)心不變且不能言于他人的情感
說道情感便是喜怒哀樂的變換,這不是本性而是外露的中轉(zhuǎn)緩沖,也是客觀的身體接受了外物刺激之后用來傳達給不變的本性以變化的信號的轉(zhuǎn)換裝置,最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的當然不是情緒,而是本就是和外界大量交互的客觀物質(zhì),也就是身體,受到撞擊肌肉會起反應,受到光照眼睛會起反應,問到香味鼻子會起反應,聽到聲音耳朵會起反應,吃到東西舌頭會起反應,呼吸肺部擴張、吃飯則腸道蠕動,這就是客觀外界刺激對身體產(chǎn)生的直接影響,但是這些都很難直接影響本性,然而情緒則會有所反應,吃飽和挨餓時的喜怒哀樂的反應是完全不同的,挨打和愛撫也是一樣,哪怕本身并無直接針對情緒的,也會造成影響,而情緒作為一個轉(zhuǎn)換器可以進入溝通本性的環(huán)節(jié)了
這就是唯心與唯物的矛盾統(tǒng)一的魅力之處,不變的本性和不斷變化的表身之間處于完全對立的兩種概念之中,但是卻以情緒的形式統(tǒng)一在人類這樣一個復雜的東西之上,所以我們總能感覺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熊熊燃燒的烈火,狂傲的叫囂著要打破一切束縛走自己的路;卻又在實際表現(xiàn)的時候變得唯唯諾諾,根本不敢反抗強權(quán)的力量,(一下數(shù)據(jù)沒有考證,只是意向表達)所以80%的人選擇了身心分離,內(nèi)在的狂和外在的慫同時存在,這就是常態(tài),而另外的20%分為2部分,一部分心靈可悲,一部分身體可悲
心靈可悲的人將心靈通話成了身體一般,完全失去了本性,變成了行尸走肉,甚至已經(jīng)開始認同身體慫的行為,變成了本性中的理念;而身體可悲的人遵循了自己狂的本性,最后身體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挫骨揚灰、尸骨無存
有人說好死不如賴活著,有人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我看了就是身心的選擇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