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蔥日食記——艾窩窩:尋找地道北京味!

艾窩窩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北京風(fēng)味小吃,頗受大眾喜愛,質(zhì)地粘軟,口味香甜,色澤雪白,常以紅色山楂糕點綴,美觀、喜慶,因其皮外糝薄粉,上作一凹,故名艾窩窩,今兒,我們就來聊一聊這艾窩窩!

艾窩窩的歷史由來:
一種說法是明代已有了艾窩窩,那么艾窩窩這種普普通通小吃,如何成為名震京城的清真風(fēng)味小吃呢?

原來,艾窩窩與今天的故宮(即“紫禁城”,俗稱“皇宮”)內(nèi)的“儲秀宮”還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據(jù)老北京人傳說,有一位在“皇宮”紫禁城里當(dāng)過太監(jiān)的人說,明時皇宮里的 “儲秀宮”居住著的皇后和妃子,她們天天吃山珍海味,感到有些膩了。

有一天,在“儲秀宮”做飯的一個回族廚師,從家里帶了些經(jīng)常食用的清真食品“艾窩窩”,正在廚房里吃的時候,被一位宮女看見了。她一嘗很好吃,就給皇后帶了點,皇后一嘗,亦感到非常好吃,就當(dāng)即讓這位回族廚師為居住在“儲秀宮”的皇后和妃子們做“艾窩窩”吃。特別是皇后很喜歡吃艾窩窩,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食用,而且還格外大加贊賞,說廚師做的“艾窩窩”不僅“色雪白”好看,而且吃起來,其“味香甜”。

此后艾窩窩就由“皇宮”紫禁城傳了出來,一下子變得身價百倍,名震京城,成為京城有名的一款清真風(fēng)味小吃,并被美譽為“御艾窩窩”。對此,《北京傳統(tǒng)文化便覽》記載:艾窩窩為“北京一種清真風(fēng)味小吃。色雪白,球狀,質(zhì)粘軟,味甜香,因明代為帝后所喜食,故名‘御艾窩窩’,后傳入民間,脫衍為‘艾窩窩’了?!?/p>
第二種說法是艾窩窩源于維吾爾族,其中還有一段艾窩窩與香妃的傳說。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政府在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時,伊帕爾漢家族配合平叛有功,于二十五年隨全家奉召進京。伊帕爾漢被召入宮,時年26歲。初封為貴人,后冊封為容妃。她不僅長得漂亮,而且渾身自然散發(fā)出一股清馨的香氣,備受乾隆寵愛,所以叫香妃。香妃是維吾爾族穆斯林,為了使香妃開心,乾隆十分尊重香妃的生活習(xí)慣,專門在宮中配備了一名叫努伊瑪特的維吾爾族廚師為香妃做清真飯菜。

相傳香妃入宮前已為人婦,入宮后,香妃非常思念她的丈夫,日夜茶飯不進,這可急壞了乾隆皇帝。他急忙下旨給御膳房:有誰能做出使香妃愛吃的食物,賞銀萬兩。御廚們都想得到重賞,想盡名膳美食,各獻絕技。于是,山珍海味、風(fēng)味名食,做了數(shù)千樣,可是端進宮內(nèi),香妃連看都不看。無奈之下,乾隆只得讓維吾爾族人給香妃做家鄉(xiāng)的飲食送進宮中。

艾窩窩的家常做法:
原料:
江米飯、面粉、白糖、芝麻、核桃仁、山楂糕。
具體步驟:
1、蒸面:把面粉放入蒸籠里開鍋后蒸15分鐘足矣。
2、搟面:蒸過的面粉會發(fā)干發(fā)硬,因此等面晾涼后,要用搟面杖把面搟碎,搟細(xì)。
3、拌糖餡:您只要把蒸過的面粉,白糖,芝麻,還有碾碎的核桃仁攪拌在一起就可以了。另外還要把山楂糕切成小塊狀。
4、包餡:取一勺江米飯,將它放在面粉上來回搓揉,使江米飯完全沾滿面粉, 然后將它按扁,薄厚由自己喜好而定。再包上剛剛拌好的糖餡,然后將周邊捏合到一起,再在上面點綴一小塊切好的山楂糕,好了,艾窩窩就做好了。
艾窩窩,一道地道的傳媒北京小吃,現(xiàn)在更是被世界所了解,中華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小小的艾窩窩只是飲食文化的一個縮影,跟著小蔥,學(xué)*****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