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料記錄:魏書2
第八處記載是說,曹操看出董卓的統(tǒng)治并不長久,就拒絕了董卓的征召,回到家鄉(xiāng)。路上暫住在故人呂伯奢家里,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和賓客想要搶奪曹操的物品,被曹操殺害。
周壽昌認為,這是《魏書》美化曹操的筆法,要是呂伯奢家人真想搶奪,曹操哪里能打得過他們呢?一切都是因為曹操的多疑,
《魏書》: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xiāng)里。從數(shù)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shù)人。
周壽昌:呂氏子弟賓客果有劫操之心,則殺人已有備,操一人何能敵之?惟伯奢五子皆以父友待操,并無機心,操自疑,故乘其不備而殺之耳。負人負我,滅絕天良,正是天良不能昧處。此事自以郭、孫兩說為確,《魏書》全為操文飾,隱其惡以誣呂氏,不足信也。
第九處是說曹操的士兵嘩變,燒了曹操的營帳,曹操殺了幾十個叛變的士兵,得以逃出生天,身邊還有五百多的士兵忠誠。
《魏書》: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shù)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營;其不叛者五百馀人。
第十處是曹操反對袁紹立劉虞為皇帝的話,說:“我們換了皇帝,天下還能安定嗎?你們就向劉虞稱臣吧!我只忠于西邊的皇帝?!碑敃r劉虞在幽州,漢獻帝在長安,所以曹操才那么說。
《魏書》:太祖答紹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眾、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胡三?。?strong>幽州在北,長安在西,故操云然。
第十一處記載是說,曹操表示不會聽你袁紹的,袁紹派人告訴曹操:“我兵強馬壯,兒子年長,還有誰能比得過我?”曹操心里不爽,開始圖謀滅掉袁紹。
何焯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當時袁紹并不強盛,他怎么可能會說這樣的大話呢?
《魏書》:太祖大笑曰:"吾不聽汝也。"紹復使人說太祖曰:"今袁公勢盛兵強,二子已長,天下群英,孰逾於此?"太祖不應。由是益不直紹,圖誅滅之。
何焯:紹此時僅為一郡守,并未得韓馥讓州,未應意盛若此。
第十二處記載內(nèi)容如下。曹操眾將都認為應該要回師援助,曹操說,“不管我回不回去,武陽肯定沒事?!本腿ピ潢柺剀?。
《魏書》:諸將皆以為當還自救。太祖曰:"孫臏救趙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臨菑。使賊聞我西而還,武陽自解也;不還,我能敗其本屯,虜不能拔武陽必矣。"遂乃行。
第十三處,于夫羅,南單于的兒子。中平年間,于夫羅幫助漢朝抵御匈奴,正好本國叛亂,于夫羅父親被殺,于夫羅帶著部下留在中原,成為禍患。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前趙開國皇帝劉淵(字元海)的祖先。
《魏書》:於夫羅者,南單于子也。中平中,發(fā)匈奴兵,於夫羅率以助漢。會本國反,殺南單于,於夫羅遂將其眾留中國。因天下?lián)蟻y,與西河白波賊合,破太原、河內(nèi),抄略諸郡為寇。
《晉書·劉元海傳》:中平中,單于羌渠使子於扶羅將兵助漢,討平黃巾。會羌渠為國人所殺,於扶羅以其眾留漢,自立為單于。
章懷:於夫羅,前趙劉元海之祖。元海為亂晉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