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但是詩人多薄命 就中淪落不過君
王勃-但是詩人多薄命 就中淪落不過君
說在前面的話:
《快速聯(lián)想記古詩》系列今天發(fā)了一篇快速聯(lián)想記憶圖迅速記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文章。然后想起王勃了很多故事,本來想放一起的,后來發(fā)現(xiàn)《快速聯(lián)想記古詩》側重在快速記古詩,放這么多故事,雖然多了趣味,但卻失了側重。
后來想,不如每次有有意思的古詩或者有意思的典故,就單獨列出來,順便扯扯。
于是有了這第一篇。
先說下王勃祖父。
《三字經(jīng)》里“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文中子就是王勃祖父王通。這是真正的儒學大家。人家這才真正是家學淵源。
在這種家學背景熏陶下,王勃也顯示了其真正的神童的一面。
6歲,我們現(xiàn)在6歲有些小朋友自己名字還寫不全呢,人家6歲就寫詩了。
9歲,寫了一部十卷的《指瑕》,以指出顏師古版《漢書注》中的錯誤。10歲,通讀六經(jīng),現(xiàn)在人別說通讀了,書名都說不上來。
12歲,學《周易》。
13歲,學《黃帝內經(jīng)》。
14歲,學《難經(jīng)》。
15歲,向唐高宗獻賦求官,不成。
16歲,自己考,中舉,授朝散郎,乃當時最年輕的命官……
如果按這樣的脈絡走向,妥妥的,不用幾年,就升職加薪,當上大宰相,繼而封個侯,走向人生巔峰,迎娶皇帝他女兒的節(jié)奏。
可是人生啊,往往全力配合命運之神開玩笑。
走向仕途的王勃,進了沛王府任修撰、侍讀、博士,跟隨沛王李賢,很快成了心腹。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嘴上沒毛辦事不牢”,這句話雖然有些絕對,但絕對不無道理。人的心性,不經(jīng)過歲月的磨礪,往往難以沉穩(wěn)。未及弱冠,放到現(xiàn)在,那是還在上高中呢。
恃才傲物,容易放浪不羈。
沛王李賢愛斗雞,作為朝散郎,沛王侍讀的王勃,非但沒有規(guī)勸,反而跟他玩在一起,還寫了一篇檄文來討伐英王李顯(這可是后來的唐中宗啊)的斗雞。這相當于倆高中生不好好學習天天打魔獸,你作為輔導員不加規(guī)勸,還貼了一個大字報在學校櫥窗里支持自己班校長兒子,批駁校長另一個兒子。你想想,校長能愿意嗎?唐高宗很生氣。后果就是王勃被罷免了。
說來好笑。
王勃登仕時,才思泉涌寫《乾元殿頌》,唐高宗說,這真是個奇才啊,我大唐之幸!王勃因此文名大振。
等到王勃筆端生花,寫《斗雞檄》時,唐高宗說,這是個歪才,立刻逐出長安!王勃因此仕途盡毀。
你看,皆在一念之間。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因為他學過《黃帝內經(jīng)》等醫(yī)學知識,知醫(yī)識藥,幾年后在朋友凌季友幫助下在虢州謀得了一個參軍之職。這次吸取教訓,應該靠譜了吧。然而并沒有。
在虢州,有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犯了罪,請求王勃幫他藏起來。還說自己是曹元(王勃的老師)的遠方親戚。王勃一時心軟就答應了,后來又怕走漏風聲,整天提心吊膽。因為私藏官奴那可是重罪。后來不知怎的竟失手把曹達給殺了。這下完蛋,判死刑,待斬。(也有說是被陷害的。)
無巧不成書,武則天建議高宗改元,大赦天下。王勃死里逃生,只做了一年牢。不過他父親因此事被貶交趾縣令。交趾就是現(xiàn)在越南河內那塊,在當時,那是南荒,妥妥的蠻荒之地。王勃很愧疚。出獄后,在家待了一年,連朝廷給他恢復官職都不愿接受了,一心要去看望自己受牽連的父親王福畤。
在去看望父親的路上,走到南昌,寫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
當時為慶祝滕王閣新修成,都督閻伯嶼想借機夸耀自家女婿孟學士的才學。于是讓女婿先準備好一篇絢麗多彩的錦繡文章,當做即興所作。
于是到了宴會當天,閻伯嶼都督讓人拿出紙筆來為此次盛會作序,大家都是人精,統(tǒng)統(tǒng)推辭不寫。只有王勃徑直上前,取過紙筆,蘸墨揮毫。閻公于是“更衣”離席,憤憤不滿,回到后賬,教人去看這個不懂事的小子寫了啥。仆人回來說“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都督說,老生常談。仆人接著說“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都督不知道說啥了。直到仆人說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都督大驚,這是天才啊!——“此真天才,當垂不朽”。于是,夸耀女婿才學的事情也給忘了,急沖沖跑到王勃身邊,請其上座,歡宴一時。
有人說“一顆閃亮的流星在天空不會停留太久”。
一如王勃。
王勃一路輾轉走了半年多,終于在交趾這蠻荒之地見到了自己困窘的父親,內心滿是愧疚。父親好言撫慰王勃,父子之情熙熙融融。
王勃逗留數(shù)日,不久辭別父親返程。返程時在南海遇到了風浪,不幸溺水,雖然救上來了,卻還是驚悸而死,年僅二十六歲。
英年早逝。
白居易寫過一首《李白墓》是說李白的,我覺著借來形容駱賓王更恰如其分。
“但是詩人多薄命 就中淪落不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