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親人”要離開了,事先會有這些預(yù)兆出現(xiàn),暗示歸去
家中有“親人”要離開了,事先會有這些預(yù)兆出現(xiàn),暗示歸去
有詩云:“人間自有歸期日,何人能享千年福?”
在這人世間,無論人多有錢,本事有多大,才華有多橫溢,家業(yè)有多豐厚,其實每個人都有歸去的那一天。
就像樹上的葉子,春天的時候特別嫩綠,夏天的時候顯示著勃勃生機,等到了秋天就凋零了,到了冬天就化為塵土了。
人生,滿打滿算也就是一百年的時間。這一百年,說到底就是一次“春夏秋冬”的歷程。
25歲之前,我們的人生滿是春天;25歲到50歲,我們的人生就像夏天一般熱烈;50歲到75歲這段時間,人生就逐漸蕭瑟凋零了;75歲之后,人生的冬天就到了,那我們多活一天,也算是多賺一天了。
只能說,誰也無法改變這“四季”一般的人生經(jīng)歷。上車了,就得一直行駛下去。到站了,就需要離開。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曲終人散皆是夢,繁華落盡一場空。人到了最后,終究是“一場空”罷了。
家中有親人要離開了,事先會有這些預(yù)兆出現(xiàn),我們要做好心理準(zhǔn)備了。
一、他們想回老家終老了。
有很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在大城市生活了很多年,最后還是想回到老家生活。
雖然老家醫(yī)療條件一般,也并不發(fā)達,但老家的一草一木,都讓他們感覺到特別親切。人,對于老家的思念,那是一輩子都無法改變的。
有心理研究者提出了一個觀點,人們對于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會隨著年紀(jì)的增長,而愈發(fā)變得濃烈起來。
20歲那年,我們希望逃離家鄉(xiāng);30歲的時候,我們依舊覺得大城市比較好;40歲那年,我們突然回憶起了往日的故鄉(xiāng)。
這種“回憶”的頻次,會越來越高。等到了花甲之年,我們就不希望待在外地了。落葉歸根,才是一個人最后的選擇。
如果身邊的親人,上了年紀(jì)了,想回到老家終了余生,就滿足他們的心愿吧。這,也許是他們最后的心愿了。
二、他們會經(jīng)常念叨前人的事兒。
人越老,就越會出現(xiàn)這么一種矛盾的情況--對當(dāng)下的事兒記不清楚,而對幾十年前的事兒,印象深刻。
為什么這種矛盾的情況,會出現(xiàn)呢?因為人類是特別“念舊”的生物。這種念舊的感情,也會隨著人之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濃烈起來。
就跟上文談到的“思鄉(xiāng)之情”是一樣的。人,如果不念舊,如果沒有保留最為純粹的感情,那他們又怎么可能回憶起以往的人與事兒呢?
人之惡,那是后天造成的。而人之純粹,那還是深藏在心中的。到了年老之時,人也洗盡鉛華了,對于已經(jīng)離開的人,自然就比較懷念了。
有太多的老人,都會在歸去之前,念叨以往的人與事兒,這代表了塵封的記憶大門被打開了,人之生命,也該差不多走到盡頭了。
前人往事,今人今事,未來人未來事兒,都是歷史畫卷中的一個縮影,終究有化為塵埃的那一天。
三、他們對你的態(tài)度突然就變了。
見到過這么一個案例。
陳阿叔跟三兒子的關(guān)系一直不太好,從三兒子在25歲那年遠離他的那一刻,他就對這個兒子沒啥好感,也當(dāng)沒養(yǎng)過這個兒子。
65歲之前,陳阿叔一直保持這個態(tài)度,把三兒子當(dāng)成外人,根本不把他當(dāng)成親人。
過了65歲,年已66歲的陳阿叔,突然就想起三兒子了,而且很想見他一面,就讓大兒子和二兒子去聯(lián)系他。
幸運的是,二兒子人到中年了,也知道親情的重要了,就見了父親一面,還跟父親說,以后他想留在父親身邊照顧他。
陳阿叔也特別高興。只不過,他見了三兒子的兩天后,就在睡夢中離開了,走得很安詳。
事后,家人才明白,原來是老人家覺得自己時日無多了,才想見一見自己的兒子。當(dāng)他心滿意足了,沒有牽掛了,也就走了。
四、經(jīng)常夢到已經(jīng)歸去的人。
照顧過老人的人都知道,老人家臨走的時候,會經(jīng)常做夢。而夢境的內(nèi)容,大多都跟已經(jīng)離開的人有關(guān)。
一談到這些“夢”,人們都比較恐懼,覺得不太吉利。其實,我們沒必要有這種想法。老人家夢到故去的親人,那是很正常的。
從夢境心理的角度來說,由于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紀(jì),快油盡燈枯了,所以他們的大腦就會提取出以往的記憶,讓他們得以在夢中回顧起以往的人與事兒。
很多即將歸去的老人,都會跟身邊人說,自己夢到以前的人來“接”他回家了。
這,聽起來讓人驚悚,實際上每個人都會做這樣的夢。人老了,自然是要回顧過往的。而回顧過往,就免不得回憶起那些故去的人。
所以說,身為后輩,好好珍惜眼前的親人吧,趁時光未老,年華仍在,及時孝順?biāo)麄儭H绱?,才不會有所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