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片時代的絕響:世間再無《葫蘆兄弟》

ACGN洞察
訪問三文娛網(wǎng)站3wyu.com查看產(chǎn)業(yè)必讀文章
老一輩動畫大師的相繼離去,傳統(tǒng)動畫技藝無人傳承,讓那些曾經(jīng)震驚世界的中國“美術片”成為“絕響”。
作者:小楉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Mtime時光網(wǎng),三文娛獲得授權轉載
5月13日,“葫蘆娃之父”胡進慶先生在上海辭世,享年83歲。而就在八個月前,中國剪紙動畫領域的另一位大師王柏榮也剛剛離世,享年76歲。
老一輩動畫大師的相繼離去,傳統(tǒng)動畫技藝無人傳承,讓那些曾經(jīng)震驚世界的中國“美術片”成為“絕響”。

八零后、九零后印象最深的,不只有葫蘆娃、蝎子精、蛇精這些經(jīng)典的動畫形象。
還有洗腦神曲“葫蘆娃 葫蘆娃 一根藤上七朵花 風吹雨打 都不怕 啦啦啦啦 叮當當咚咚當當 葫蘆娃 叮當當咚咚當當 本領大……”
2009年的一次烏龍事件,可以說明葫蘆娃的人氣。當時有傳言胡老患上了抑郁癥,有位八零后網(wǎng)友發(fā)起了給胡老寄明信片送溫暖的活動……

胡老后來在接受采訪時驚嘆的表示,自己一下子竟然收到了三四萬封信件。足見“葫蘆絲”(葫蘆娃的粉絲)的數(shù)量驚人。
如今,“葫蘆七兄弟”依然在通過網(wǎng)絡上瘋傳的表情包和綜藝節(jié)目中的惡搞延續(xù)著他們的“藝術生命”,與熱播當時火爆到被盜版書販拿來新編“葫蘆娃大戰(zhàn)變形金剛”如出一轍。

但如今大師離去,看著“被惡搞”的經(jīng)典動畫形象,不免心聲苦澀。
畢竟它們曾經(jīng)肩負著“中國動畫學派”的榮耀,更見證了國產(chǎn)動畫在外畫沖擊下的慘淡經(jīng)營,但更重要的是,它們身上還承載著中國動畫當年攀上巔峰的秘辛。
《葫蘆兄弟》市場經(jīng)濟轉型期登場
《葫蘆兄弟》誕生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變期。
剛剛經(jīng)歷十年浩劫、百廢待興的中國動畫遭遇了強勁的對手——伴隨著電視的快速普及,以日本動畫片《鐵臂阿童木》于1980年12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為開端,大量質優(yōu)價廉的外國動畫幾乎以傾銷的方式涌入了中國。

《鐵臂阿童木》是日本動漫鼻祖手冢治蟲的代表作,雖然引進的只是黑白版,但不論絢麗的科幻設定、繁多的登場人物,還是長達數(shù)十集的規(guī)模,都是當時的國產(chǎn)動畫無法比擬的。
緊隨《鐵臂阿童木》,那之后的五年時間里,《鼴鼠的故事》、《聰明的一休》、《花仙子》、《藍精靈》、《森林大帝》輪番登場。
在《葫蘆兄弟》播出的1986年,更是有《米老鼠唐老鴨》、《非凡公主希瑞》、《佐羅》、《咪咪流浪記》、《等著瞧》被先后引進。

那些經(jīng)過市場經(jīng)濟“優(yōu)勝劣汰”的“更好看的”外國動畫,對計劃經(jīng)濟生產(chǎn)模式下本就產(chǎn)量微薄的中國國產(chǎn)動畫形成了強烈的沖擊。
為了尋求新的出路,1979年,中國首部嘗試商業(yè)化運作的系列動畫(本文做提到的“系列動畫”就是指現(xiàn)在的TV動畫)《阿凡提的故事》登場了。
雖然在計劃經(jīng)濟體制的諸多局限下,播出13集動畫的時間跨度長達九年,但《阿凡提》系列還是為中國動畫的市場化轉軌指出了一條明路。

從1984年開始,美影廠開始了《三毛流浪記》、《黑貓警長》、《金猴降妖》三部系列片的拍攝。
到了1986年,美影廠的木偶、剪紙、動畫三個車間全部投入了系列片制作,《葫蘆兄弟》、《擒魔傳》、《邋遢大王奇遇記》系列片應運而生。

雖然《葫蘆兄弟》仍然繼承了傳統(tǒng)美影廠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制作班底,但依然無法與《大鬧天宮》、《天書奇譚》、《鷸蚌相爭》、《漁童》這些誕生于中國“美術片”最輝煌時代的作品相提并論。
此時的中國動畫,已經(jīng)開始在內容上進行西化的嘗試,《葫蘆兄弟》就是典型的代表。
為了與美、日動畫爭奪觀眾的目光,再加上資金不足,導演胡進慶帶領制作團隊將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制造故事的戲劇沖突上。

但遺憾的是,同一年美影廠攝制的《大盜賊》、《狐貍列那》、《奇異的蒙古馬》不但傳統(tǒng)民族美術風格不見蹤影,甚至連劇本情節(jié),出場人物等核心要素也完全西化。
像《大盜賊》的故事完全改編自德國的兒童文學,完全看不出絲毫“中國制造”的痕跡。至此,中國動畫發(fā)展之初“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也漸漸遭到遺棄。《葫蘆小金剛》也成為了“美術片”時代的“絕響”。
“中國學派”成就美術片輝煌

上個世紀20-40年代,中國動畫的先驅“萬氏兄弟”從零開始探索,先后創(chuàng)作出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jié)的動畫短片《大鬧畫室》、第一部有聲動畫短片《駱駝獻舞》(1935)。
以及受到迪士尼動畫《白雪公主》啟發(fā)的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1941),推動中國的動畫相比其它片種率先走向世界。
日本的動畫先驅手冢治蟲就在看過《鐵扇公主》后決定投身動畫創(chuàng)作的。

就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藝術工作者們意識到一味的模仿美蘇動畫并非長久之計,當時的上海電影制片廠美術片組導演特偉率先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
隨著《神筆》與《驕傲的將軍》兩部頗具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誕生,以及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成立,“中國動畫”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迎來了發(fā)展的巔峰期。
先是《小蝌蚪找媽媽》、《牧笛》等中國獨創(chuàng)的水墨動畫驚艷全世界,隨后《大鬧天宮》的誕生又進一部確立了“中國學派”在世界動畫史上的地位。

這期間,像木偶動畫《阿凡提》、水墨動畫《牧笛》、剪紙動畫《漁童》、長片動畫《天書奇譚》和《哪吒鬧?!?,以及中國動畫的巔峰之作《大鬧天宮》等大量的經(jīng)典作品先后問世,它們都代表了中國、乃至世界動畫的最高水平。
而用“美術片”來指代動畫片,可見當時的動畫前輩們對于作品美術創(chuàng)作的專業(yè)度追求之高。
在眾多“美術片”片種當中,如果說“水墨動畫”繼承了文人風骨,代表了中國動畫“雅”的一面,那么“剪紙動畫”則象征了“俗”的一面,更接地氣。

1958年,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由中國剪紙動畫的創(chuàng)始人萬古蟾牽頭拍攝完成。
《葫蘆兄弟》導演胡進慶當時作為造型設計也參與了創(chuàng)作。那之后,中國剪紙動畫的優(yōu)秀代表作《濟公斗蟋蟀》、《漁童》、《人參娃娃》、《金色的海螺》等陸續(xù)涌現(xiàn)。

在人物動作設計上運用傳統(tǒng)戲曲的表演程式,形成了獨具中國民間美學風格的剪紙動畫。可以說是美影廠前輩們通過獨立摸索創(chuàng)造出的全新動畫形式,并沒有受到海外剪紙動畫的影響。


相較“水墨動畫”強調意境之美,剪紙動畫則十分務實。會根據(jù)故事的不同融入不同地域的民俗特點,可謂中國各地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大集合。
像王柏榮導演的代表作《抬驢》就使用了河北蔚縣的剪紙風格;而《老鼠嫁女》則有著濃郁的山東高密民俗氣息;《火童》則采用了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蠟染藝術。


進入80年代,堅持”創(chuàng)新”理念的胡進慶還獨創(chuàng)了水墨剪紙動畫,開創(chuàng)了叫做"拉毛"的工藝手法,以手撕代替剪刻,制造出動物身體輪廓毛茸茸的效果。
1982年播出的《淘氣的金絲猴》和1983年的短片《鷸蚌相爭》都是水墨剪紙動畫中的精品。
其中后者還捧得了中國動畫界最高獎中國電影金雞獎,以及第三十四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短片銀熊獎。

《鷸蚌相爭》看似水墨動畫,實則是利用了拉毛工藝的剪紙動畫
胡進慶也成為了繼萬古蟾之后,剪紙動畫領域的頭號人物?!逗J兄弟》就完全來自他的構思和創(chuàng)意。


剪紙動畫的拍攝過程類似于定格動畫,將角色細微的動作變化通過關節(jié)的轉動擺出來,再用一幀一幀的畫面串聯(lián)出整個動作。以葫蘆娃的角色為例,原模型只有一根手指大小。
為省錢"砍掉三兄弟"
胡進慶導演生前一只堅持“創(chuàng)新”理念,他說“要找新的方式才能有活路”,而剪紙動畫正是他一生都在探索的動畫形式。
作為中國首部以系列片的形式拍攝的剪紙動畫,《葫蘆兄弟》全片共13集,每集10 分鐘,突破了一般上海美影廠動畫短片的體量限制。
由它開始,剪紙片不再只是以小短片的形式呈現(xiàn)給觀眾,而是首次擔當起了長篇敘事的功能。

故事中蝎子精和蛇精被關在葫蘆山,穿山甲不小心打穿了山洞,兩個妖精逃了出來,百姓從此遭難。
穿山甲告訴山下的老爺爺,只有種出七色葫蘆才能消滅妖精。后來老爺爺種出了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個大葫蘆,卻被妖精抓去。


七個葫蘆相繼落地變成七個擁有不同超能力的男孩,他們?yōu)榫瘸鰻敔斉c妖精全力搏斗。
紅娃是大力士,橙娃是千里眼和順風耳,黃娃是鐵頭,綠娃會火功,青娃有水性,藍娃有隱身術,紫娃有寶葫蘆。
他們被狡猾的妖精活捉,送進煉丹爐,煉制七心丹。最后,葫蘆兄弟聯(lián)合起來,發(fā)揮各人所長,沖出煉丹爐,打敗了妖精。
在一共130分鐘的內容中,故事情節(jié)可謂一波三折,正邪雙方的對抗程度比《大鬧天宮》、《哪吒鬧?!愤€要激烈,這在以往的藝術短片中是不可能看到的。

由于該片播出后反響強烈,1989-1991年,上海美影廠又拍攝了6集《葫蘆小金剛》,主創(chuàng)人員基本是《葫蘆兄弟》的原班人馬。
這也讓《葫蘆兄弟》成為了那個年代第一部擁有續(xù)集的動畫系列。
續(xù)集里葫蘆兄弟化作七色山峰,鎮(zhèn)住了蛇、蝎二妖,青蛇精為了替他們報仇,屢施毒計打敗了葫蘆兄弟、七兄弟合而成為葫蘆小金剛,消滅了黑風怪,燒死了蜘蛛精,搗毀了青蛇洞。

《葫蘆兄弟》系列熱播期間,也有家長對暴力、血腥鏡頭提出質疑。
但無論如何,這兩部作品在動畫系列片大舉效仿國外、忽視民族風格的潮流下,不僅保持了濃郁的民族風格,還融入了驚險刺激的商業(yè)元素,可以說是這一時期中國動畫最為耀眼的作品。
事實上,相比胡進慶導演較早創(chuàng)作的《鷸蚌相爭》等剪紙短片,《葫蘆兄弟》在剪紙工藝上并不算精細。
在一次采訪中,胡老直言“《葫蘆兄弟》沒有精雕細琢,全是黑線,它的戲全在矛盾沖突上,花在做戲上面,戲做不好,這個片子完蛋了?!?/p>
而對于這種取舍,完全是因為影片的成本所限,胡老講述道:“當時逼得我們沒辦法,因為我們的成本只有六萬塊錢,六萬塊錢全給我們,也只有五塊到六塊錢一格?!?
當時同期的好萊塢動畫片一集的成本就已經(jīng)高達百萬。
為了節(jié)約成本,原本改編自民間童話《十兄弟》的《葫蘆兄弟》被砍掉了三個兄弟,變成了“七兄弟”,并且它們都穿著同樣的衣服,只是填色不同。

此外最大的變化是,原本在民間童話里的作為反派登場的皇帝、丞相、縣官直接被簡化成了蛇精和蝎子精兩個角色,而原本復雜的空間背景最后都變成了山洞。
胡老后來談到這件事時,曾經(jīng)無奈笑道:“由于沒有錢,葫蘆兄弟只能住在山洞里?!?/p>
中國動畫的巔峰還能復制嗎?
剪紙動畫在90年代急劇衰落,國產(chǎn)動畫的小成本制作模式,難以和國外的大制作抗衡,現(xiàn)實的市場環(huán)境也不可能給剪紙片更多的時間,在敘事內容和形式表現(xiàn)上進行更多的探索。
《葫蘆兄弟》標志著“中國學派”動畫時代的結束,那之后的美影廠全面進入了代工和電視動畫系列片的制作。
像《海爾兄弟》、《舒克貝塔》等系列動畫更多的成為了九零后的童年回憶。

當今的中國動畫制作,幾乎全是數(shù)字繪畫和CG,再也找不到剪紙動畫的痕跡。而剪紙動畫的衰落,僅僅只是中國動畫跌入低谷的一個縮影。
提到國產(chǎn)動畫,我們總在追憶童年。那么,曾經(jīng)“中國學派”的巔峰還能復制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以曾經(jīng)將中國動畫推向全世界的水墨動畫為例,初創(chuàng)之時極具創(chuàng)新性,但放在今天國產(chǎn)動畫工業(yè)化的大環(huán)境下,制作短片沒問題,但如果要做成長片,或是系列動畫,一方面觀眾的接受度有限,另一方面費時費力費錢。

過去的水墨、剪紙動畫在制作的時間成本上要遠高于目前的電腦CG,CG動畫很多工作是交給機器的。
隨著技術發(fā)展,CG動畫的效率還在不斷提高,成本會不斷下降,而水墨或者剪紙動畫由于更多的是靠人來執(zhí)行,成本下降的空間非常小。
這可能也是美國人氣動畫片《南方公園》在用剪紙動畫的制作方式拍完試播集后,切換到電腦CG制作的原因。
雖然早期中國動畫的輝煌難以復制,但《葫蘆兄弟》依然為我們留下了一條動畫創(chuàng)作秘辛,就是要花心思去講一個好故事,以及講好一個故事。就算外在的形式不夠完美,好看的故事也總會打動人心。
附錄1:“葫蘆兄弟”作品梳理

1986年播出的《葫蘆兄弟》是中國首部剪紙動畫系列片。

1991年播出的《葫蘆小金剛》是《葫蘆兄弟》的續(xù)集。也是那個年代誕生的第一部系列動畫的續(xù)集作品。

2008年上映的《葫蘆兄弟》的電影版,是藝術家們“秉承嚴謹?shù)乃囆g態(tài)度,從系列片中千錘百煉提取精華,經(jīng)過再次藝術加工”出來的,所以被譽為“七拼八湊片”也不為過。
但是其實說到電影,《葫蘆兄弟》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在影院里上映過。當時的電影院在上映正片前會加演短片,而《葫蘆兄弟》正式以這樣方式首次登上了大銀幕。
在短暫的大銀幕試映之后,動畫片才開始在電視臺播出。但后來由于市場化的需求,動畫短片的加演開始逐漸被廣告所替代。

2006年播出的《新葫蘆兄弟》是30年前首播的電視動畫系列片《葫蘆兄弟》的新版動畫劇集。相比舊版,新版葫蘆娃中角色變萌了不少。共52集,單集片長11分鐘。
原計劃在2019年上映的《葫蘆兄弟2》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創(chuàng)作的續(xù)集動畫,同時啟動的經(jīng)典續(xù)集還有《天書奇譚之九尾狐傳奇》。

《葫蘆兄弟真人版》計劃于2020年上映,該片定位為青春偶像片,主要演員是觀眾喜愛的知名演員。
上海美術電 影制片廠廠長錢建平表示:“真人版《葫蘆兄弟》的每一步、每個信息,我們都傾向于用商業(yè)營銷的方式進行運作?!?/p>
該片由國內知名的兩大電影公司安樂電影與上影集團聯(lián)手成立的“上影安樂電影公司”立項,安樂電影總裁,金牌制片人江志強將擔任該片監(jiān)制,他表示“要盡最大的努力,再次在銀幕上重塑經(jīng)典”。
附錄2:外國剪紙動畫
在英文里,Cut-out animation(剪拼動畫)與剪紙動畫類似,也更為常用,但“剪紙動畫”更準確的譯法還有Paper Cut-Out Animation。
“剪紙動畫”也被視作定格動畫的一種。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剪紙動畫是意大利漫畫家Quirino Cristiani于1918年在阿根廷創(chuàng)作的《El Apóstol》。?

作品是《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這部世界上最早的無聲長篇動畫于1926年9月3日在德國上映。
影片堪稱剪紙動畫的巔峰之作,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檢閱也沒有絲毫的落伍感。

其他有名的剪紙動畫還包括1983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夢壓工廠》(Twice Upon a Time ),該片由約翰·科蒂執(zhí)導,喬治·盧卡斯制片,用到了傳統(tǒng)的剪紙動畫制作工藝。

2017年上映的由安吉麗娜·朱莉擔任制片的《養(yǎng)家之人》則是用電腦特效模擬剪紙動畫的效果創(chuàng)作的。
迪士尼在20世紀五六十年也開始制作剪紙動畫,純手工制作,用照相機一幀一幀的拍攝后串聯(lián)成影像。
如今的剪紙動畫大多都是用電腦制作的,用掃描圖像或矢量圖形代替物理切割材料。掛名剪紙動畫的《南方公園》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只有試播集是真正用傳統(tǒng)的剪紙動畫制作方式拍攝的,之后就全部交給了電腦來完成。



三文娛已進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一點資訊、微博、知乎、界面、網(wǎng)易、企鵝號、QQ看點、B站專欄、貓眼、時光網(wǎng)等,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