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敘良在湘博開講:從明清畫中的多元女性,看封建時代的社會變遷
近日,湖南博物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研究館員陳敘良,在湘博講壇作了題為《生活與藝術(shù):明清人物畫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會角色》的講座,引導聽眾從明清畫中的多元女性,看封建時代的社會變遷,或者說從明清女性人物畫看時代嬗變,幫助大家再認識舊時代的女性。


講座從《周易》陰陽學視角下的兩性關(guān)系講起,講到父系社會的宗法制度,排斥女性在宗族中的權(quán)利,男尊女卑的思想成為古代社會禮法的組成部分,女子從小就受到“三從四德”標準的約束,大多數(shù)古代女子接受教育的權(quán)利被剝奪,在男權(quán)社會的高壓下,男性和女性的權(quán)利完全不對等,女性被主張貞潔和操守,女性的活動被束縛在狹小的空間內(nèi),尤其是纏足這種封建時代流傳甚久的社會惡習,嚴重摧殘女性的身體,大大限制了女性的生活空間。

明清時期中國女性的社會生活千差萬別,不完全是受壓迫的形象,還有創(chuàng)造、追求愉悅,享受生活的權(quán)利。這次湖南博物院上述展覽作品中女性以自己或男性的視野講述故事,展現(xiàn)明清時期女性的心靈欲求,關(guān)注明清時期女性的共同命運。

陳敘良分析說,明清時期小說昌盛繁榮,涌現(xiàn)出了3700多名女性作家,眾多的文學故事,通過文字與版刻插圖、繪畫作品相結(jié)合的方式,流行于明清時期的社會各階層。

在明清人物畫的傳承與發(fā)展中,多少知名或不知名的丹青妙手,從引經(jīng)據(jù)典到中體西用,從筆墨寫照到留真?zhèn)魃?,把一個個鮮活的女性形象,以及她們動人心魄的故事圖繪于史。

關(guān)于明清人物畫中女性的多元社會角色,陳敘良從持家有道、家國社稷、神女之佑、風情即我等四個方面進行解讀。

說到持家有道,陳敘良認為,傳統(tǒng)女性活動范圍有限,但仍然開出了絢麗的靈性之花,并留香甚遠;雖然愛子之心父母相同,但生育、撫養(yǎng)、啟蒙教化,女性要承擔得更多,許多賢母教子的故事,可以說明母親是兒童心性教化的重要啟蒙者;還有家事繁冗、炊爨瑣細、耕織辛勞,女性都以堅韌任之,就算處于依附地位,女性也貢獻了獨特的價值;女性在承擔家庭職能中體現(xiàn)了美德、勇氣與寬廣的胸襟,其德行改變了身邊的人,塑造并傳揚了良好的家風,對子孫后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都說明了女性持家有道。

關(guān)于家國社稷方面,陳敘良舉了歷代著名女性為例,如卓文君、李清照等能讀書吟誦而名留青史的女子,她們不甘于平庸,而是排除萬難,同男性一樣讀書識字,勇敢地追求知識;歷史上有娥皇女英、王昭君、趙飛燕姐妹、楊玉環(huán)姐妹等充滿故事性的女性出入宮墻內(nèi)外,發(fā)揮著對家國大事的影響,在傳統(tǒng)皇權(quán)政治的漩渦中,總有許多知名女性的身影在沉浮;歷史上除了居中廟堂之高的才女貴婦外,還有一群處江湖之遠的英雄女俠,關(guān)于她們的描述與故事,往往都是中國古代婦女對不公正、不平事抗爭的隱喻。


提到神女之佑,陳敘良的講述,對女性充滿了贊美之情。孕育生命的母性光輝,善良舍己的奉獻精神,善解人意的親和力,救苦救難的慈悲心,卻讓柔弱的女性登上神壇,不僅成為庇佑婦女兒童的“心靈母親”,也成為萬千善良信女們寄托美好生活希冀的堅強精神支柱。

明清時期,具有送子、助產(chǎn)、護幼神力的送子觀音、金花夫人、九天玄女等諸多女神成為民間求子頂禮膜拜的對象;祝壽圖像,包含著中國人孝老、尊老的傳統(tǒng)人倫觀和對生命長度的祈愿與訴求,是中國祝壽文化的視覺呈現(xiàn)。明清時期祝壽主題繪畫的意象構(gòu)成有簡有繁,有人物,也有動物、植物等,無論何種風格,兼具慈愛本性和美麗外表的王母娘娘、麻姑等女性神祇始終占據(jù)祝壽圖的重要席位。除了生命的綿延,女性仁慈、大愛、給予、睿智等品格,又賦予了觀音、媽祖等女神們救危救難,護佑眾生的萬能神力。

談到風情即我方面,陳敘良對女性意識的覺醒持褒揚態(tài)度。女人從出生、長成、婚嫁、孕育、衰老都應該得到呵護,在男權(quán)世界里卻長期被忽略;古代女性面對男權(quán)社會的偏見和不公,有過迷茫和疑慮,但總有一些女性溫婉而堅定,不甘于多舛的命運,敢于公開流露自我,書寫女性生命意識,探尋獨立完整的精神個體;在明清女性的繪畫里,如魚玄機、朱淑真等歷史人物以及崔鶯鶯、史湘云等文學形象,他們勇敢的個體經(jīng)驗、不斷以疊加與積淀,是促進和生成日后女性主體意識的歷史養(yǎng)分,有助于加深我們對兩性及人類社會的認知和理解。

接下來,陳敘良從圖像學的角度,對湖南博物院的“無限佳麗——明清人物畫中的文學與女性形象”展覽進行概要解讀,他結(jié)合展覽中的具體圖像,分析解讀了女性雅集、游樂與結(jié)社圖案,女性對鏡梳妝圖像,女性讀書圖像,女性教子圖、祖宗像與旌表制度,早朝圖與女性政治生活,四季美人、“怨女”圖像與女性情感主題,宗教與風俗畫圖像,以《紅樓夢》為代表的文學作品中的版刻女性圖像。

再后來,陳敘良論述了明清寫真人物畫的風格傳承與演進問題。
他認為,從湖南博物院這次展覽的展品,可以看到明清寫真人物畫在繼承前代技法與風格的基礎(chǔ)上,在諸多因素特別是“西學東漸”的影響下兼收并蓄,在不同時期和不同階層有著趣味與表現(xiàn)形態(tài)的差異性,但總體上逐漸演進為同種有代表性的多元化風格。

首先是源自宋代李公麟的白描及設(shè)色風格,所畫人物構(gòu)圖嚴謹,疏密有致,線條細勁清圓,靈動流暢,敷彩含蓄清雅,形象生動傳神,人物性格突出。

其次是取法兩宋宮廷院體畫的風格,既有筆致工整細密,色彩濃麗沉著的工筆重彩畫,因其費工費時,材料昂貴,所以存世量偏少而十分難得;也有筆墨蒼勁粗放,注重氣勢,具人文寫意特色的浙派院體風格人物畫。

再次是以晚明寫真人物畫家曾鯨為代表的“波臣派”,既繼承墨骨賦形的傳統(tǒng),又借鑒西洋陰影烘染法,為中國人物畫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也是明清寫真人物畫變革的主線。

最后是以西法為主的寫真人物畫風格,這種風格發(fā)軔于清雍正、乾隆朝時期的人物畫革新,清代皇家美術(shù)機構(gòu)中任用郎世寧、艾啟蒙、王致誠等歐洲畫家,推動了中國人物畫吸收西方技法,形成了按照“科學主義審美”來繪畫的方法,其特點為人物頭像色墨渾然一體,用線極為淺淡,甚至純以水墨或炭精皴擦暈染法為之,臉部及五官輪廓過渡自然,凹凸真實,頗有西畫素描式的透視和光影效果,特別是嘴唇的形狀交代得非常細微,整體上接近照片的清晰和逼真度,有的甚至與真人等大,從某種程度上催生了人物畫像與后世相機相似的記錄功能,為近代繪畫向西方學習提供了歷史經(jīng)驗。

講座結(jié)束前,陳敘良還回答了現(xiàn)場熱心聽眾提出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女權(quán)主義等方面的問題。

陳敘良圖文并茂、深入淺出的講座,對現(xiàn)場聽眾更全面地了解和深入地理解湖南省博物院所展覽的作品,提供了十分有力的幫助,可以讓我們?nèi)コ齻鹘y(tǒng)的標簽與定義,重新認識明清女性在傳統(tǒng)社會中真實而多元的社會形象,也對討論和思考當代社會的眾多女性話題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