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疼痛,如今依然上演——《疼痛部》讀書筆記
流亡途中,你既過早地衰老,又永遠(yuǎn)長不大——兩者是同時的。
前言
這是一本我看的最快的書籍,這是我看完覺得用詞無比精湛的書籍,這是我看完覺得值得二刷的書籍。故事是虛構(gòu)的,傳遞的感受是疼痛的。
想逃避卻無處不在,想接受卻無法言語清晰表達(dá),于是在逃避與接受之間游離,無處安放。只能被“疼痛”按在地上無盡的摩擦,這是一種不止于此的疼痛。
這本書我在很多的語句中劃線,有時候覺得劃的是別人的故事,有時候卻覺得也有自己的故事在那一道道線中。是一種說不清,不可名狀的感覺。
我們的人臉上都印著無形的耳光。
我本人的簡歷像我的公寓一樣空蕩蕩,我不知道是有人趁我不注意搬走了家具,還是一貫如此。
肥皂劇是你打在恐懼上面,將恐懼沖掉的泡沫,每天要打兩次,最好是在朋友的陪伴下。
故事簡介
戰(zhàn)后,一個不存在的國家(南斯拉夫),一群流亡者的故事。圍繞一個文學(xué)老師在教授一群學(xué)生一門不存在的語言的故事展開。

男人抱怨得此誰都多;他們永遠(yuǎn)在抱怨。抱怨天氣,抱怨戰(zhàn)爭,抱怨自己的命運(yùn),抱怨遭受的不公。住在難民營里,他們抱怨條件;不住,也抱怨條件。他們抱怨救濟(jì);他們抱怨不得不接受救濟(jì)的羞辱;他們抱怨領(lǐng)不到救濟(jì)。他們每一刻都在用同樣的強(qiáng)度抱怨著每一件事情。仿佛生命本身就是懲罰:什么都惱,什么都疼,什么都扎;什么都不夠,什么都受夠了。
女人遠(yuǎn)沒有男人顯眼。她們一直在背景里,卻是生活的維系者:是她們把窟窿堵上,免得漏風(fēng);是她們做著每天的工作。男人好像沒有工作似的;對他們來說,當(dāng)難民就像當(dāng)殘廢。
這本書適合誰看?
喜歡言辭犀利敘述故事的,對戰(zhàn)后,人們的生存境遇好奇的,以及無懼被作者用故事給你帶來精神上的疼痛。
國家不存在的疼痛,語言即將不存在的疼痛,融入新國家新身份的疼痛,離開親人的疼痛,留在舉目無親城市的疼痛······遠(yuǎn)遠(yuǎn)不止于此的疼痛。在書中:有文字表達(dá)的疼痛,有故事傳遞的疼痛,還有不可名狀無法言表的疼痛。
看完后的一些感想:
01 那些疼痛,如今依然上演
只要是離開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到其他城市或者國家學(xué)習(xí)工作的人,都會共鳴到漂泊中疼痛。可能這就是為什么這本書現(xiàn)在這么火的原因吧。互聯(lián)網(wǎng)可以讓我們鏈接更多的人,卻讓我們變得更加的孤獨,這何嘗不是一種孤獨的疼痛。時代的發(fā)展無法預(yù)料,普通人只能在時代洪流里艱難生存,這難道不是一種無奈的疼痛。被裹挾,在掙扎,卻無法逃離。
回到我們出走的土地意味著死亡,留在我們來到的土地意味著失敗,于是,離開的情景在我們的夢里無盡地重復(fù),離開的那一刻是我們唯一的勝利時刻。
02 找到自己的方式,治愈
曾今我會在路上漫無目的的走,我不知道為什么,但是我就想走一走,然后我就好了,是不是很神奇。一種無法說清的情緒,它不屬于悲傷,也不是生氣,更不是憤怒,結(jié)果走一走就慢慢的治愈了。于是我保持運(yùn)動,因為我不知道它什么時候出現(xiàn),但是持續(xù)的運(yùn)動,讓我可以更快速的消解。相信作者寫完這本書,也在不同程度上治愈了自己。
03?做具體的事,熱烈的生活
了解到某種疼痛之后,試試做具體的事情:比如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給別人幫助,或者好好的給自己或者親人朋友做頓飯,或者走出去親近大自然,好多好多好玩的事情可以去嘗試。熱烈的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好好的治愈自己。走出去,然后才會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發(fā)生呀。
大部分情況下,我都會按照城市的脈搏來調(diào)整自己的脈搏,繼續(xù)生活下去。我去市場,買魚、水果和蔬菜,嘗試品類繁多的荷蘭奶酪;我緊跟最新上映的電影;我在咖啡館里觀人;我去美術(shù)館和博物館。生活似乎回到了自在悠閑的常態(tài)。我生活在阿姆斯特丹市的心臟地帶,它泵出來的棉花糖比血液還要多——至少有時在我看來是這樣。盡管我自己的心臟或許已經(jīng)破碎,我的視野也被扭曲。將我的心臟拼在一起,讓我相信一切正常的膠水或許是自我保全的本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