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綠,不止青綠
出了劇場很久,全場觀眾不時爆發(fā)出的熱烈的掌聲好像還回蕩在耳邊,演出最后,全體演員返場謝幕了三次,依然有觀眾舉著手機,呼喊著,在劇場不肯離去。這是我第一次在現(xiàn)場看舞劇,也是我2022年在b站跨年晚會后許下了一定要看一場《只此青綠》的愿望后成真的日子,這也是我一直眼含熱淚看完的一部劇,毫不夸張。會被舞蹈演員不著一字,盡情舒展四肢描繪劇情,那種噴薄而出的情感所打動。
最為出圈的“青綠腰”為全劇高潮,也最為人熟知,但整部劇的每一篇章都堪稱高潮。不論是唱絲里江南織絹人的婀娜蹁躚、少年希孟在雨中的快意揮毫,還是尋石里磨石人的堅毅步伐,亦或是淬墨中三人希孟為作畫而苦思冥想,陷入困境的迷茫。當(dāng)最后那一抹貫穿始終青綠之色隨著畫筆勾勒在山巒疊嶂中隨著畫家一同入畫時,再多的不易與苦楚,不解與艱辛,都隱藏在千里江山之中。最后展卷人與希孟的古今對望,眾人賞畫喧嘩離去后的寂靜,最為動人。不論是身處千百年前的北宋,年僅18歲就畫出了傳世佳作的《千里江山圖》卻不被時人所欣賞的希孟,還是千百年后的今天,故宮幾十年才展出一次真跡,被運用到各種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中,被眾人評點的王希孟,他都已然將自己的嘔心瀝血之作呈現(xiàn)出來。好壞自有人論,但當(dāng)年那個胸中裝有祖國萬里河山,筆下有如氣吞山河之勢,用濃郁的青綠著于畫紙之上的天才少年,今天有幸被這種方式為人們所認(rèn)識,我們也化身展卷人,用另一種方式去接近他,理解他,去還原風(fēng)雅北宋,去回望千里江山。
畫中的每一道工序都秉承著匠人匠心,一幅圖的背后凝聚著眾人的心血,就像這一出舞劇,兩小時的背后是服化道,音樂物美,編劇導(dǎo)演和演員們的匠心之作,雖只此青綠,但絕不止有青綠。
舞蹈演員們每一次舞起長袖,緩步前進(jìn),下腰、騰空、翻滾,都像一副連貫的水墨畫,隨著青綠從石料中開采出來,被研磨成顏料再到最后被層層疊疊地鋪展到宣紙上,形成重巒疊嶂,起伏不平的山峰,你會屏氣凝神,追隨著青綠色的光,慢慢入畫……
最喜愛節(jié)目單上磨石人的一句話,“少年,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筆方能繪山河”,我們這些往來者,已是“但見青綠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