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王孫(刺桐花底是兒家)
憶王孫(刺桐花底是兒家)
納蘭容若
? ?刺桐花底是兒家。已拆秋千未買茶。睡起重尋好夢賒。憶交加,倚著閑窗數(shù)落花。
【注釋】
? ? ? ?賒:渺茫、稀少。
? ? ? ?交加:交錯,錯雜。此處謂男女相偎,親密無間。
【賞析】
? ? ? ?這是一首洋溢著田園氣息的小令。區(qū)區(qū)三十幾字便是一個富于生活情趣的小故事,可謂迷你。
? ? ? ?詞一開篇便告訴我們,這是一件花下事,發(fā)生在水鄉(xiāng)火紅的刺桐花下。下一句“已拆秋千未采茶”則是明明白白地點出了時間。古代,民間常有“拆秋千”的習俗,大約在農(nóng)歷二月初時,逐漸繁忙起來的農(nóng)家一般會拆掉小孩子們玩耍的秋千。此時,孩子們便不能再優(yōu)哉游哉地蕩著秋千,嬉戲于鄉(xiāng)野之間了,而要隨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而采茶則大約是每年的衣歷三月左右,如此看來,這首詞應作于春種與采花的短暫間歇之中。怡紅快綠、茶香若蘭之農(nóng)閑時刻,才有閑情逸致有此酣然一夢。
? ? ? ?夢到什么了呢?細思量,憶交加,原來是夢到與心上人相廝守,濃情蜜意,情意繾綣。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想必是相思成久才得以雙雙入夢。然而,醒轉(zhuǎn)之后呢?不過黃粱一枕,夢醒才知萬事空,唯余一片相思在心頭。由此看來,這首《憶王孫》分明是懷人之作,卻不知納蘭心上之人此時身在何方?
? ? ? ?然而,相思相望難相見,詞人的愁思不知寄予何處,只好身倚閑窗,默默細數(shù)窗外一地的落花?;?/span>自飄零水自流,落花本是無情物,為何納蘭不以盛開的刺桐花作數(shù),而閑情專指飄零一地的落花?回答這個問題,恐怕要從這“刺桐花”探個究竟了。
? ? ? ?一說到刺桐花,不由得讓人想起刺桐城泉州。它是典型的南國風物,在一些地方的舊俗里,人們曾以刺桐開花的情況來預測收成。如頭年花期偏晚,且花勢繁盛,那么來年一定會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耐人尋味的是,這南國寵兒刺桐緣何闖入了納蘭的夢鄉(xiāng),引得夢中交加,還被親切地稱為“是兒家”?
? ? ? ?原來,納蘭的妻子盧氏本生長于廣東,是名副其實的“南國素嬋娟”,而納蘭生命中的另一紅顏江南才女沈苑,則是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士。因此,無論是盧氏還是沈宛,都與這刺桐一般,是生長于南國的佳人知己,與北國才子納蘭相知相伴。盡管一份塵緣短暫得令人扼腕,卻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段佳話。
? ? ? ?看到佳人故鄉(xiāng)風物,納蘭懷人之心油然而生,便擬小女子口吻寫上一則懷春之事。詞句間,思婦那副白日里睡懶覺、思盼情郎的嬌酣模樣令人忍俊不禁。
摘自《納蘭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