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華仙紀(jì)

符華者,鄉(xiāng)野之人。自先祖開館傳武,及其父輩,沒矣。父以武不合時,曰:“惜乎,兒不遇時!若兒當(dāng)古時,武館何至于此!”遂使華往滄海市以求新學(xué),故華亦滄海人也。
華雖至滄海,性未易也,難近左右,且悶而不發(fā),久而影只。歲半,正值前紀(jì)三回崩壞,華外艱而友亡,身亦遭難,困于巷陌之間,幸得逐火之蛾第五校尉姬子所救,華念其恩,入其行伍。后,姬子發(fā)而為炎律,行伍盡喪命其手于澳洲,唯華獨存。后姬子歿于凱文,華從而不服,時人譏而單之曰:“魔女之火伴”。

值十律半歲余,華又隨伍至澳。明賜軒轅而起蕩滌之役,實為梅博士“合律天士”與“神之管”試也。遇帝王巨獸,行伍潰亡,怪軒轅乃若瓦狗。蓋其成而未活,皆待主爾。獨華臨大難而不移志,終動軒轅之意,化為手甲。原初試翼,天士竟成。
后,華受“神音”之煉,進(jìn)甚速,可當(dāng)一面。應(yīng)悉兵,百戰(zhàn)不隕,賜羽渡塵。至終焉敗,走而封于地,前紀(jì)遂已。
五萬年白駒過隙,再臨塵世,華更名赤鳶,與蒼玄丹朱行于神州蠻荒。時未開化,百廢待興,赤鳶與友誓守神州,授業(yè)于先民,行火種之計,此梅臨終所圖之一也。不意淫之,致審判巨獸蚩尤生,友舍命而封,赤鳶不及,苦不自勝,漸遠(yuǎn)世俗,居于太虛之巔。賴蒼玄之書為伴,聊以慰藉。

至唐,時人稻米流脂,公私俱豐,崩壞亦從之長。赤鳶遂云游四海,斬妖除魔。至難也,與唐兵共伐崩壞于長安。赤鳶威望日盛,世皆敬之若天神,又因其長春不老,故尊華為“赤鳶真人”。
崩壞日盛,為長天下正氣,赤鳶傳武道于萬民。神州乃生各路門派,魚龍混雜,遂有江湖。赤鳶以太虛劍氣無敵于神州,且德行兼?zhèn)?,武林無不奉赤鳶為天下第一;于其藝,“活字書”武經(jīng)綸曾言曰:“太虛劍形,一武概全”。故江湖又以太虛劍氣為至高絕學(xué)。
時至明帝國,赤鳶感分身乏術(shù),遂立太虛劍派,收蘇湄為二弟子,補(bǔ)錄隨侍林朝雨為大弟子。值圣火魔教作亂望山,教主閻世羅欲奪天下第一。便攜林朝雨赴約,后者輕取閻世羅,赤鳶斬之如草芥。此行收圣火教圣女江婉兮、江婉如為三、四徒,又錄程凌霜為五徒。加之六徒馬彥卿與七徒秦素衣,合為“太虛七劍”,天下聞名。

越八年,天命侵神州于欽察草原,用崩壞之器,犯赤鳶之忌。遂一劍西來,平天命之多卒,敗卡蓮于身心,史稱“欽察草原大捷”。有遺筆,是為《赤鳶仙人破陣?yán)L真圖》。

居明年,七劍背赤鳶而殺之,時山頂金光沖天,明耀百里。是日赤鳶遂不知所蹤,七徒星散,俱不言事。人皆道:“真人功行至圓滿,羽化而登仙”。后二十年,赤鳶愈,暫失憶,詳見于《神州折劍錄》。
不知終,赤鳶去力而舍身,垂死于天穹。為神州,盟奧托,入天命,為其麾下之士。自是,赤鳶易名為符華。
幾四百年后,華去神州,留于英格蘭,與柯南道爾共探前遺,中入未知學(xué)社。及其去,柯南道爾著《福爾摩斯探案集》以懷。

逾七十年,于濱海紹森德贈喬伊斯一詩集,令其勉之。另贈一物,后竟挽逆熵之將傾,此處不表。
養(yǎng)程氏女立雪,傳其藝。及長,立雪亦入天命,號“寒霜劍客”。本紀(jì)二回崩壞,西琳攜萬乘之勢自蟾宮而歸,華遂燃羽渡塵,引太虛劍神。劍出為凰,熾焰若決天河,沛然莫之能御也。然阻于崩壞之神,未果,重傷而復(fù)失憶也。立雪不復(fù)七徒之背,覆師而身死于空律之手。
圣芙蕾雅既成,華入而為間。助尋軒轅、二敗西琳,破銀狼心魔、歷天命之戰(zhàn)……肉身既隕,神魂入羽,輾轉(zhuǎn)多人之手,終歸于識律。

識律者,崩壞之新臣也,借尸還魂于符華之軀,受之以海量之記,自以為華。蓋新生之翼,如小兒也,尚存赤子之心。所謂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其行迷之未遠(yuǎn),猶有前路。此番造化弄人,亦可謂絕處逢生,望作者好自為之。
太虛七劍首座林朝雨曾論曰:“吾師赤鳶真人,初則見引,然處愈久則欲遠(yuǎn)矣?!庇嗨贾越馈H晃迦f春秋,大夢難醒,常人亡則亡矣,于其身,則不可也。荷濟(jì)世之任自萬古,不堪他人與己身之離情,是故遠(yuǎn)人,何足責(zé)之?
竊以為符華不善言辭,重諾且肅,或時有讓,不負(fù)大節(jié)。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將死之時,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眾也!《五千言》曰:“至譽(yù)無譽(yù)”。蓋言之如符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