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價的秘密,全都在這里了

市場上有兩種角色,一種叫主力,他們擅長在頂部制造興奮,吸引散戶入場,然后在底部制造恐慌;還有一種叫散戶,喜歡看指標,什么均線、趨勢線、MACD,滿口“金叉死叉”的,但總是賺不到錢。
因為主力看本質,散戶看表象。散戶只知道兩根線相交叫金叉,但為什么金叉買,不知道。我也研究過圖表,為什么這根線長這樣就要漲?什么三只烏鴉兩只麻雀到底是什么原理?不知道。散戶說這不需要知道,有用就行,結果發(fā)現沒什么用。
所以我是反對所謂的技術分析的,我主張看清本質,而市場波動的本質就是供求關系。這是第一性原理,是基礎,是根基,是市場的起點,不是什么頭肩底頭肩頂,那都是表象。
《新威科夫操盤法》是我見過講市場本質最透徹的,但是,雖然作者牛8,寫的書卻很爛,沒有總結,不清不楚,一會這里放量是好事,一會那里放量是壞事,妥妥一本天書。我看了兩遍,把書中方法做個整理。

威科夫對市場的解讀,牢牢抓住供求這個經濟學的底層邏輯,分析的重點是量價。這里包含兩個唯獨,量、價。即根據兩者的力量對比來解讀供求關系的變化。
市場的力量變化有兩種狀態(tài):量變、質變。震蕩區(qū)的你來我往,是量變,日常的漲跌,也是量變,大多數K線是不需要去看的。但是有些關鍵時刻會形成質變,代表供需力量變化,比如突破趨勢線、SOS、SOW、JOC等(下文會解釋)。
我們不是每一條K線都要去研究,要看的就是這些供需發(fā)生變化的關鍵位置,無論它們是量變還是質變。
1,名詞解釋
CM:主力機構
BC:搶購高潮,與SC相反。BC是不好的信號,通常發(fā)生在上升趨勢末期,原因在于主力制造繁榮,用BC拉一波,而散戶怕錯過而趕緊買。因為交易量大,說明買的多同時賣的也多。那么誰會在高位買呢?當然是散戶了,主力是在出貨的。
SC:超賣高潮,放量大跌,原理和BC一樣,通常發(fā)生在下跌趨勢末期。注意BC、SC指的是超長的天量,溫和的放量上漲是正常的,但一下子天量會把多方力量耗盡,形成BC;SC也一樣,超長的天量+大跌,會把空方耗盡。
UT:上沖回落,即上影線向上探一下阻力位,卻回來,收盤在阻力位下,就是沒沖上去,這說明多方力量不足,被空方壓下來了。注意UT只是個停止行為,停止行為是黃燈,不是紅燈,不是說空方力量出現了就害怕,只是黃燈出現后你就不能佛系了,后續(xù)還要觀察。
UT的表現不一定由1根上影線完成,也有可能是2-3根K線一起完成,比如第一根上沖,第二跟回落這樣。形態(tài)不重要,背后的供求力量變化才是本質。
UTAD:創(chuàng)新高的上沖回落,也是一種沒沖上去的表現。
Spring:彈簧效應,和UT相反,一根下影線,下探破了支撐位,但最終收于支撐位上。說明空方本來把價格壓下去,但又被多方抬上來,多方最終守住了陣地。
TSO:震倉,主力常用手法,在底部制造恐慌跌破底線,把散戶都洗出去,然后股價拉一波。Spring也是一種常見的震倉手法。
SOT:停止行為,比如放量但是漲不高,或者放量但跌不下來,SOT是黃燈,不一定出現質變,只是表示目前趨勢遇到了阻力,沒以前那么順了而已。買賣點要結合阻力位、支撐位,不要中間出現SOT就做交易。
SOS:需求控制市場,比如放量陽線突破了阻力位,實現了質變,市場從空方轉向多方。
SOW:與SOS相反,比如放量陰線跌破了支撐位,變成了空方主導的市場,攻守逆轉。
JOC:常見的一種SOS現象,放量陽線頂破了阻力位,跟躍過小溪,跳到了對岸一樣,所以取了這個名字(Jump over Creek),同樣,JOC雖然預示著攻守逆轉,但要不要買賣是另一回事,一般要等回調,短K縮量且沒跌破原來的阻力位(現在是支撐位)才算數。很多韭菜喜歡一突破就買,也就是一看見JOC就按耐不住,結果后續(xù)回調一下又忍不住跑路,跑完又發(fā)現漲上去了。
所以,無論是JOC、SOS或SOW,只是右側的第一步,只是意味著市場發(fā)生了本質性變化,量變達到了質變,空轉多或多轉空了,但要不要出手是另一回事,不要JOC一出現就想抄底,耐心是最重要的品質。
VSB:垂直供應柱,也就是放量大陰線。
VDB:垂直需求柱,也就是放量大陽線。VSB和VDB的意義在于,它們的頂底通常是壓力位和支撐位,因為這個地方交易量很大,是很多人的成本區(qū)。
TR:震蕩區(qū)間。
OKR:熊市信號。
LPS:上漲趨勢中(前提),縮量短K回撤,但沒跌破底部,說明只是個牛市中的回調而已。
LPSY:和LPS相反,下跌趨勢中,跌破冰線后小幅反彈不成功,沒突破上去,說明熊市沒變。LPS、LPSY都需要結合趨勢線、壓力位、支撐位等,因為這些位置是所謂的關鍵節(jié)點,是供需力量質變的轉折。所以,只是在通道中出現回撤什么的,意義不大。
Probe:探索測試,價格真正走強之前要測試阻力位到底有多少壓力,要看需求能否戰(zhàn)勝供應,LPS、LPSY就屬于一種Probe。比如牛市中回調,但是縮量短K,沒有跌破,就是一次成功的Probe,此時可以進場。
BID:向上競價。表現為支撐位比之前變高,是供給耗盡的表現,因為之前的價位買不到票了。
三高:更高的收盤價、更高的最高價、更高的最低價,并伴隨放量,是牛市的跟隨信號。
三低:更低的收盤價、更低的最低價、更低的最高價,并伴隨放量,是熊市的跟隨信號。
冰線、小溪線:就是壓力位、支撐位,也就是一個TR的上下限。前面說的JOC就是突破小溪線(Creek),確認牛市信號。一般確立冰線位置是在新高前的反彈波段的低點,或者下降趨勢中回調前的反彈低點。

2,分析要素
首先要看背景,多空誰在主導?上漲趨勢中的縮量短K,和下跌趨勢中的縮量短K,意義是不同的。上漲趨勢中,需求占主導,這時候出現回撤,意味著變成了供給占主導了,但供方拿到主動權后,卻不給力,交易量不大(沒人買賬),K線很短,說明股價下不去,只是一次?;仡^而已。但如果背景一直是上漲趨勢,多方一直在主導市場,漲著漲著縮量短K了,表示是你多方自己沒力氣了,這就不是好事。
其次畫出趨勢線(支撐or阻力),以及水平的冰線、小溪線,這些是供求力量變化的節(jié)點,非常重要。交易量代表的是買賣雙方同時進行的交易,不能區(qū)分出賣多少、買多少,下跌趨勢中的放量,雖然買賣雙方同時參與,但因為造成了趨勢的下跌,所以我們認為是空方力量足;反之,上漲趨勢中的放量,同樣,同時都有買賣雙方在參與,但在上漲大背景下,你要理解為多方力量足。
上漲趨勢時的放量,我們認為是多方主導,但漲著漲著,遇到壓力位,漲不上去(短K),就表示多方弱了。如果在壓力位附近短K,再加上放量,意味著這里拋盤很大。
前面提到,交易量是買賣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單單一個交易量不能告訴你是買多還是賣多,所以要結合量價。放量上漲,雖然需求多,但其實賣的也多(還要結合吸籌、派發(fā)等步驟才能綜合分析,下文再說),但股價上漲畢竟意味著供不應求,這是基本的經濟學常識。但是在壓力位附近,K線縮短還上不去,就意味著空方在這里守得緊,如果在這里放量,表示買的雖然多,但賣的也多,很多在壓力位附近套牢的韭菜此時恨不得趕緊脫手。這就為什么前面說要以VDB、VSB作為冰線的參考。
但是突破成功后,原來的壓力位變成支撐位,多空在這里轉換,因為這條線上需求巨大,實現了JOC,意味著這條線成了許多人的成本。
尋找努力沒有結果的點(SOT),也就是很多人說的量價背離,但量價背離只是表象。比如前面說的,小溪線附近,放量上漲,但上不去,沒有表現出供不應求的跡象,放量反而意味著賣壓大。冰線附近,放量下跌,但沒跌破,說明這里有很多需求在承接。這都是走勢中的SOT,是黃燈,值得注意。
如果量價沒有背離呢?試想一下,小溪線附近,量縮短K,反而意味著需求疲軟,不是賣壓大,是你自己漲不動。同樣,對于多方來說,冰線附近縮量短K,跌不動,意味著空方自己力量薄弱。這就是所謂的枯燥行情,這個行情未來怎么樣,是混沌的,你得觀察,可能上也可能下,看多空雙方誰先發(fā)力。
所以,放量但是短K,是非常重要的“努力沒有結果”的點:
上漲背景下,放量但是短K:頂部遇到拋盤,把K線壓住了,空方力量增加。之前放量長K,意味著供不應求,所以價格才會一直往上抬,同時又放量,意味著需求很大。但現在交易量(需求)還是很大,價格卻上不去,說明就算不是供過于求,那也是供求平衡了,這種邊際變化,意味著拋盤增加。
下跌背景下,放量但是短K:一個道理,空方一個勁地賣,供過于求,股票沒人要,所以價格一直跌,交易量雖然大,那也是因為價格砸得足夠低才有接盤俠,表現為長K線。但有一天,空方死命砸,價格還是下不來,意味著在某個價格位上,需求很大,一直在吸收籌碼。
SOT只是黃燈,僅代表需要注意,買賣點的原則是好中最好,常見的買賣點,在下文講到資本市場4大階段的時候再提。
最后是看跟隨。很多人把技術分析看成仙術,一買就漲一賣就跌,天天漲停今年北京一套房,這本身就是錯誤的。本文所述,是從供需雙方力量此消彼長來分析走勢,但一切都只是概率,隨時有可能變盤。一切都是概率,預測錯了,太正常了。
怎么辦?要看有沒有跟隨。一般來說,買入之后最好看到三高或三低,具體下文細說。
3,走勢的4個步驟
萬物皆周期,資本市場也不例外。佛法講成、住、壞、空,經濟周期也有復蘇、過熱、衰退、蕭條,資本市場也有與之對應的吸籌、上漲、派發(fā)、下跌,然后再吸籌的過程。

量價分析不是簡單地看一根K線的長短和交易量,而是要放在整個大背景下去分析。
(1)吸籌(復蘇期)
吸籌就是散戶們嚇得四散,主力底部掃貨的過程,是為牛市積蓄力量做準備。嚴格來說,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也有一個“底部吸籌”的過程,正所謂“別人恐懼我貪婪”,只不過在交易層面上,類似利弗莫爾這樣的作手,在吸籌階段也會講究技巧,不像價值投資者那樣買了完事。
為什么要吸籌?為什么不直接來個V形反彈?本質上還是供求關系。股民才不管你現在是什么周期,反正我就要買賣,那么除非耗盡空方的力量,否則牛市不會來。這就是為什么不能搶反彈,SC確實一下子消耗了很多供應,但不代表供應枯竭,很多有耐心的股民還沒打算賣。反彈之后,這些人見好就收就拋,拋完了又有人搶反彈,于是價格進入震蕩區(qū)(TR)。
沒有需求沒關系,主力懂得怎么拉需求,但哪怕有一點供應都有可能阻止牛市的發(fā)生!只要供應枯竭,哪怕一點需求都能把股價帶起來,而這一點上漲就會給市場帶來信心。因為沒有供給只有需求,后面的上漲都是順理成章的,這就是牛市。
所以一定要等沒有供給了,才能出手。
做實底部有量價2大條件,這2大條件沒有出現,是決不能出手的。
大背景:左側是下跌,然后價格突然突破下跌趨勢線,意味著熊市結束,但牛市還沒到來,因為中間有個橫盤(吸籌階段)。
量:多空激烈PK后,偃旗息鼓,表現為交易量越來越小,說明雙方力量都在變弱??辗皆撡u的都賣了,手上沒籌碼了;多方也膩了,覺得這支股票真是垃圾,不想買。
價:價格再怎么樣也下不去了,并出現了高支撐(BID)。
最好的形態(tài)是持續(xù)的縮量短K,如果出現縮量長K怎么辦呢?問題不大。交易量低表示市場并不活躍,估計是有大戶在賣,但不可能是主力,主力不會在底部吸籌階段就急著賣,還沒賺到錢呢。
有時候股民也很頑固,主力還沒在底部吸籌完,散戶就跟著玩,但凡突破一點,股民就跟著買,價格就上去了,導致主力沒辦法低價掃貨;那么主力干脆高價掃點貨吧,才漲了一點,散戶就急著賣,一下子又把價格打下來,這就叫浮動供應。在吸籌階段,主力的目標就是制造恐慌,讓散戶絕望,把最后一點浮動供應都洗出去,手法就是震倉。

震倉就是制造大陰線,跌破支撐位,讓大多數人的心理防線崩潰。因此震倉有些時候是縮量的大跌,有些時候表現為Spring,這都是看破主力假象的跡象。
震倉之后,主力還要做測試,看看散戶們到底跑光沒有,特征就是出現BID,或者直接成功出現SOS(如JOC)。有時候主力拉升很快,一下子出現JOC,就不需要震倉。
所以,JOC、SOS、震倉,是確認牛市的重要信號,底部沒有看到其中之一,不要抄底。所以為什么很多散戶賺不到錢,因為他們一看到突破下跌趨勢線,就進去了,這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抄底的買點應該是這樣的:
震倉后,等待再一次回撤(主力的二次測試,想知道散戶們洗干凈沒),然后出現BID,回落時伴隨短K低量。
最安全的是出現JOC、SOS,然后還是要耐心等待回撤,不要放量突破就急不可耐地進去,然后出現BID,回落時伴隨短K低量。
前面說到,市場是不確定的,任何分析都是概率,你這么買還是有可能買錯,怎么辦?看后面的跟隨信號。
出現三高,表示多方開始跟隨,大家承認牛市來了。
一買就跌,沒有三高,但即使回落,也保持低量。
或者放量下跌,但是出現SOT,即努力沒結果,如還是沒有跌破新的高支撐位,或者出現Spring等。
如果沒有出現跟隨信號,那就承認錯誤,跑。
(2)上漲(過熱期)
上漲開始標志是,底部盤整后出現JOC或SOS,標志著牛市開始,前面提到我們可以等SOS后的回撤買入,本質上是右側交易。
我們還提到買入后最好看到跟隨(三高),這就是牛市的跡象。
上漲階段,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成交量逐漸遞增,伴隨著價格屢創(chuàng)新高,也就是散戶們經常說的量價齊升。因為隨著價格越來越高,想買的人越來越少,所以要有越來越多人愿意進來,價格才能創(chuàng)新高,這就為什么交易量也要慢慢提高才行。
這就出現了2個問題:
縮量上漲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多方力量開始變弱,但并不意味著反轉,頂多漲得慢。牛轉熊,也不是那么快的,后面會講。
突然放天量大漲又意味著什么?這是BC,一下子會把需求耗盡,比較危險。像這種放天量的大漲,并不是什么好事,后面可能會導致需求嚴重不足。

從波浪理論來說,第一浪是最健康的,勻速、慢漲,讓有些看不懂、不敢進的人心里受到折磨,到第三浪的時候急拉一波,場外資金再也坐不住了,都進來了,但急漲的結果就是耗盡需求。
這里特別說一說上漲中的回撤。
上漲是一定會有回撤的,很多散戶在回撤中被洗出去,然后再眼看著股價創(chuàng)新高,后悔不已。那么什么樣的下跌叫回撤,什么樣的下跌叫真的下跌?
回撤有2個必要條件:
量:成交量遞減,供應不足。
價:空方打壓沒有結果,靠近支撐位時下不去。
支撐位上下不來,是再吸籌過程,不是下跌,那么壓力位上的回撤呢?只要是上漲趨勢中的縮量短K回撤,問題都不大,因為壓力位上有很多賣盤,在這個位置上,按理會有很多人拋,表現為放量下跌,但實際上沒有,說明這個位置持倉的人在觀望。
總之,行情反轉需要供需雙方出現本質上的力量變化,需求減少不代表反轉,頂多漲得慢,但供給增加才是,表現為放量。本質上是看價格回調或者反彈中,供求關系變化和抗壓能力,走勢面臨壓力的時候怎么變化,這是關鍵位置。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釋持長的必要性:主力在底部吸籌越多,越不可能利潤很少的時候就派發(fā),不然費盡心思干什么?所謂下跌回撤,可能是震倉或二次吸籌而已。這是“橫有多長,豎有多高”的底層邏輯。
(3)派發(fā)(衰退期)
派發(fā)就是主力打算獲利了結了,派發(fā)的思維,和吸籌是反著來的。吸籌時,要制造恐慌情緒,讓散戶們不要來搗蛋,而派發(fā)卻是市場最瘋狂、最樂觀、利好頻出的時候。因為此時,主力要讓更多人來接盤,讓那些持股觀望、看別人賺錢而眼紅的場外資金都進來接盤,好讓自己順利出貨。同時,主力又不能急著出貨,因為拋盤太大把價格打下去,自己不把自己套牢了?所以主力會慢慢出,價格下去了就拉一把,上去了就賣掉,于是頂部又形成一個TR。
所以,“別人貪婪我恐懼”。
頂部的特征是這樣的:
一開始是量大+短K,也就是多方的努力沒有結果。市場依舊熱火朝天(量大),但似乎在一個位置上膠著(供給出現)。
重要的趨勢線被跌破,牛市結束,轉入震蕩市。然后供需雙方PK,導致縮量滯漲,因為散戶都覺得這是機會,都在這買了,一個個都成了接盤俠(這里量大,但努力沒有結果),隨著接盤俠越來越多,自然沒人想買了,需求耗盡,此時只要主力派發(fā)完了,就不再托價了,一點賣盤就能造成恐慌,從而價格急轉直下,形成跌破冰線的放量大陰線(SOW)。

看到這里有些人會有疑惑:回撤階段,縮量短K,你跟我說是好事,叫什么供給耗盡;頂部派發(fā),也是縮量短K,怎么就成需求耗盡了?那我以后看到縮量短K,到底是持有,還是趕緊跑?
我認為,還是要跳開表象,看本質。同樣是縮量短K,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大背景如何?我們一直強調大背景的重要性,不要一上來就看單個K線或者交易量。上漲趨勢中的縮量回調,是在上漲通道中進行的,而頂部派發(fā)開始的時候,是打破了這個大背景的。總之,不管是不是熊市,還是震蕩市,至少趨勢打破了,不是牛市,這是肯定的。
牛市中的縮量回調之前,交易量是健康上漲的,也就是股民們天天說的“量價齊升”,回調時不賣,所以縮量。而派發(fā)之前,經常會有BC,即天量大陽線,一下子耗盡需求。注意,這些跡象往往不是1根K線完成的,突然漲勢轉陡,放量急拉,都是不健康的表現。同樣在底部吸籌之前的左側,往往也有放量大陰線SC,這都是一個道理。
BC不一定產生(就像SC也不一定會有,此時表現為陰跌),而是慢慢耗盡,表現為交易量雖然高增,但漲幅慢慢變?。ü龜U大),也就是努力沒有結果,是一個SOT行為。上圖有個UT,就是這個道理,價格好像要突破壓力位,但是沒成功,又下來了。
市場背景的切換是有準備過程的,比如BC或者放量滯漲,所以為什么傾向于把上漲過程中的縮量短K視為回撤而不是下跌信號,因為沒有前期的準備過程。
總而言之,努力沒有結果是最重要的跡象,交易量還是很大,但漲不上去,就像吸籌階段,交易量很大,但底部卻很明顯。因為多方要是真的有信心,那么大交易量,他們應該很敢在高位買的,極端狀態(tài)就是直接掛漲停板買,但交易量那么大卻不漲,表示多方真沒信心。
同吸籌階段一樣,如果不想那么快被洗出去,可以等SOW出現再說,比如一根放量大陰線跌破支撐位,意味著震蕩市終結,熊市開始,空方可以等回調到冰線位置后做空,如果不能做空,可以跑路。同樣,如果做空的話,后續(xù)要看到跟隨信號(三低)才算安全。
于我個人而言,牛市結束的大背景下,長K+放量,即使沒有跌破冰線,就要考慮止損了,即使賣飛了也無所謂。因為量大長K,意味著高位有人拋售,但需求不接了,所以價格要跌很低才會有人接盤,所以表現為長K,這是嚴重供過于求的表現。交易量大雖然也意味著大量需求在接收拋盤,但畢竟只是在很低的地方接收。
如果還是不甘心被洗出去,可以看2個經驗法則:
50%原則:回撤沒有超過這一波上漲的50%就沒有影響整個節(jié)奏。如果跌幅超50%就視為逆轉。
突破幅度減少原則:就是高點和高點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意味著突破力量越來越小。
派發(fā)結束,SOW出現,然后就是下跌了,因為A股沒有做空機制,就不講了,此時不要操作才是明智之舉。
4,關于看盤的經驗
確定市場背景很重要,同樣是Spring,發(fā)生在底部吸籌階段就是有效的,下跌趨勢中的Spring是不行的,不要在下跌的時候看到Spring就急著搶反彈!同樣,上升趨勢中的UT,有可能是探索行為,不是說馬上就會反轉了。同樣,放量上漲,沒頂破壓力位,就叫沒有結果,但頂破了就叫JOC,兩者天壤之別。
再次強調,圖表只是一個信息!出現UT不一定是壞事,出現三低也不一定是壞事,你看對了一切也有可能預測錯誤,這都正常,人性就是太喜歡確定性了。交易應該擁抱概率,而不是一定要怎么樣。買完,看看跟隨,對了就持倉,不對就認錯,并不是說這一次結果不對,就代表分析邏輯不對。資本市場的形勢是逐漸明朗的,這就為什么很多人說圖形走出來了你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很多技術分析都是事后諸葛亮,所以決策是在確定性和機會之間做一個取舍,承認不確定性的存在,并做好風險管理預案。
低量大漲又是怎么回事?低量可以確定的是沒有需求,大漲可能是少數幾個大戶買入,可能是主力,但主力不會這么干,可能是創(chuàng)造假象(在頂部制造假繁榮),也可能是空頭平倉。同理,低量大跌是沒關系的,底部雖然大跌,但是低量,表示并沒有大量賣方在參與,可能是少數大戶行為(震倉)。
綜上所述,上漲趨勢中,量價齊升是好事,量縮價跌是回撤;放量滯漲、放量滯跌都是“努力沒有結果”,是頂部、底部的SOT;量縮大漲,量縮大跌是頂部、底部的假象,也算是SOT。
需要結合大盤看,買強于大盤的票!如果大盤處于高支撐,個股卻在低位,那么即使吸籌也要等等,不要急著進,漲起來沒那么強的;反之,大盤在跌,個股抗跌,必然有主力在掃貨。
從單根K線看,怎么看市場是多方還是空方主導?經濟學指出,供不應求就會導致價格上漲,供過于求則下跌,所以同樣的交易量,今天的收盤價高于昨天,可以視為多方主導,因為博弈的最終結果是價格漲上去了。三高的原理就在這里。比如,即使是上影線,但收盤卻沒有創(chuàng)新低,反而說明買方力量變大了,不應看空。上影線是空方主導的行為,但今天PK了一陣,還是讓多方占優(yōu)(價格漲上去),其實是賣方無能的表現。上影線只是說明遇到了壓力,但不是向上趨勢的否定,我們一直強調量變、質變要區(qū)分清楚。
同樣,可以和上一根交易量類似的K線比,看看怎么樣?創(chuàng)新高沒有?沒有的話可以這樣解釋:之前上漲很順利,這次花了同樣的力氣(交易量),上漲卻很困難,表示遇到了阻力。
有些時候,行情似乎V形反彈,沒有底部吸籌,SC之后直接放量三高,能進嗎?作者建議,還是要等回撤,交易量減少,供應出清才行,寧可錯過也不做錯。
5,說在最后
投資經理有兩種出身,大多數人是交易出身,從看圖、看盤發(fā)展而來,而我是研究出身,因此我曾經很BS技術分析,我喜歡有邏輯、說得通的東西。
比如下圖,為啥長這樣叫兩只烏鴉?為啥這樣看跌?你給我說個理由?

我所了解的那些技術分析者,是根本說不出個所以然的,他們只知道金叉買死叉賣之類的道理,并謂之“經驗法則”,是“統(tǒng)計學意義”,但這就像歸納法一樣,總有邏輯上的漏洞,類似“女孩子裙子短代表經濟在復蘇”之類,我崇尚的是演繹法,經濟復蘇你好歹給我說個CPI或PPI,而不是玄學。
量價關系,我認為真正說清了市場的底層邏輯——供需。在這個基礎上,去看其他指標,會更清楚一些,或許其他指標根本不需要用了。
此外,即使量價是從底層邏輯出發(fā)來解釋漲跌的,但解讀還是帶有很大主觀性,依然替代不了基本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