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死前,為何密奏后主劉禪,推薦蔣琬做接班人?
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后主劉禪任命蔣琬為尚書令,不久后又再次加封,“加行都護,假節(jié),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也就是說,在諸葛亮死后,蔣琬成為了他的接班人。其實,這個決定是諸葛亮生前就已經(jīng)確定下來的,他密奏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那么,諸葛亮為何推薦蔣琬呢?

其一、蔣琬是何許人也?
蔣琬字公琰,是零陵湘鄉(xiāng)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頗具名氣。后來,蔣琬以書佐的身份跟隨劉備入川,被封為廣都長。蔣琬認為自己不得志,在任期間,“眾事不理,時又沉醉”,讓劉備非常不滿,甚至想要殺死他。諸葛亮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
由于諸葛亮的求情,劉備沒有殺死蔣琬,只是將其免官。不過到了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蔣琬重新做官,被封為尚書郎。223年,劉禪即位,諸葛亮開府治事,蔣琬被任命為西曹掾,之后升為參軍,成為諸葛亮丞相府的高級屬官。230年,相府長史張裔病死,蔣琬接替其職,坐鎮(zhèn)成都,負責調(diào)撥軍糧、征集軍隊,來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行動。

其二、為何由蔣琬接班?
首先,蔣琬屬于荊州集團。蜀漢政權(quán)主要由三股政治勢力,其中荊州集團居于權(quán)力的頂部,第二層是東州集團,最后一層才是益州集團,這個權(quán)力格局可以說是蜀漢的立國之本,從劉備入川開始,就一直遵循這個原則,荊州集團必須處理放在首位。蔣琬是荊州人,投靠劉備的時間很早,這也是他能夠接替諸葛亮的最基本條件。
其次,蔣琬確實有才。諸葛亮對蔣琬非常賞識,一直將他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由于連年北伐,諸葛亮離開成都,將朝中事務完全交給蔣琬處理。蔣琬也很好地完成了各種工作,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第三,蔣琬性格寬厚,有容人之量。正所謂宰相肚里好撐船,蔣琬從來沒有公報私仇,能夠團結(jié)蜀漢內(nèi)部各個派系。這一點很關(guān)鍵,因為當時有一些人能力、身份與蔣琬一樣,但卻因性格問題“落選”。

其三、繼任后的蔣琬
諸葛亮死后,蜀漢一度出現(xiàn)了人心惶惶的局面,“遠近危悚”。蔣琬繼任后,“既無戚容,又無喜色”,言談舉止和平常一樣,“于是眾望漸服”。之后,蔣琬離開了成都,像諸葛亮一樣駐軍漢中,等待時機,打算出征北伐。當時,蔣琬有個想法,打算從漢中向上庸地區(qū)進軍,奪取東三郡,但最終沒有實現(xiàn)。
后來,蔣琬再度調(diào)整戰(zhàn)略,準備任命姜維為涼州刺史,作為前部,然后他親率大軍作為后援,來奪取涼州。就在蔣琬駐軍涪縣時,他卻病倒了。246年,蔣琬病死,后主劉禪下詔,“謚曰恭”。蔣琬雖然沒有繼續(xù)實現(xiàn)北伐,但他繼續(xù)遵循諸葛亮的治國方針,保證了蜀漢政權(quán)的穩(wěn)定,也堪稱是一代賢相。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