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辜者》:不要低估孩子對“惡”的底線
我還從沒看過像《無辜者》這樣的超能力驚悚片,北歐特有的冷峻基調(diào)、細膩的視聽細節(jié)和孩子的靈性表演,確實把驚悚氛圍拉滿了。惡童的故事并不鮮見,但是這一部全然架空了成人世界的教誨和理性,凸顯了孩童社會的暗生法則,再用超能力來加持解釋那些看來稚嫩實則純粹的善惡認知與選擇,告訴你那些令人扼腕的無知之惡來自何處。

《無辜者》是埃斯基爾·沃格特執(zhí)導的驚悚電影,四個孩子在暑假成為朋友,在附近的森林和游樂場探索和玩耍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擁有超能力,自身情緒的變化也會對能力的釋放產(chǎn)生影響。但當他們想要控制這些能力時,發(fā)現(xiàn)一切正向著失控邊緣滑落,他們天真的游戲發(fā)生了黑暗的轉(zhuǎn)折,奇怪的事情開始發(fā)生...

整部影片的視聽語言極為出色,而孩童的上帝視角,對于善惡的明確分界反而襯托得成人十分愚蠢,這個立意就很妙。不要低估孩子對惡的底線,同時也不要低估他們對善的堅持。影片沒有一驚一乍的嚇人橋段,也沒有恐怖片常見的烏漆嘛黑導致的恐懼感,相反陽光充沛色調(diào)溫暖,卻全程壓迫感十足。四個人物設置得各有鮮明特色,整個劇情壓迫感也挺強的,女主益達的心路歷程變化也是提醒我們小孩的心理真的需要關注。小孩世界觀,善惡觀的培養(yǎng)怎么需要重視,這種意識就是生活中偷偷地形成和變化吧,孩子需要有引導,要不然真的可能走偏。

孩子在真正邁入社會、學習社會之前,一直處于一種“無道德”狀態(tài),他們用自己的想象構(gòu)建出一套孩童世界專屬的運行方式。電影中越是遠離社會、越是處于邊緣的孩子,越要靠想象力來融入社會,所以形成的“超能力”越強。但“無道德”狀態(tài)讓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極其容易產(chǎn)生誤解和偏差,身邊人的惡行可能激發(fā)出善意,也可能會導致更大的惡意。如何讓孩子在融入社會與保持想象之間找到平衡,如何讓孩子在感受溫暖和面對殘酷現(xiàn)實之間找到支點,是為人父母都要關注的兩個重點問題。

關于孩子的陰暗面,影片拍得很細致,踩蚯蚓搗螞蟻窩都是常見,但虐貓鞋里放玻璃就真的讓人毛骨悚然,帶有特異功能的孩子無疑是可怕的,心智不成熟,孤獨并受欺辱壓力然后爆發(fā)。湖南企發(f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評價影片時說,這是一部不一樣的驚悚片,給人以跳脫恐怖驚悚模式的新穎感。三個小演員演得真的很好,如此殘酷的心理現(xiàn)實不知道會不會給他們造成不適。不過,相信兒童世界的殘酷也是赤裸和直接的?!叭酥跣员旧啤边@個傻乎乎的說法并不靠譜,人之初善惡皆有,會不斷地有讓人抉擇的瞬間。父母的引導,家庭氛圍的和諧,朋友的影響,社會的包容……都是孩子善惡抉擇的基礎。生孩子并不是簡單的事兒,最起碼要有創(chuàng)造愛與財富的能力。

在我理解而言,這是一部反映兒童心理發(fā)育中對于惡的剖析,相當深刻。所謂的超能力事實上是很難以去解釋的兒童特殊能力的展示,并不一定為成人所理解。影片的名字本身也代表著對于成人世界對于兒童的一種寬容和接納。善良是要習得的,因為善所需要的同情心同理心是要在懂得什么是“情”什么是“理”的前提下之后做出的一種選擇。小男孩不知道“痛”是什么,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后來體會到卻為時已晚無法收手。小女孩處于善與惡的邊緣,懵懂著作惡又恍惚間覺得不妥,正是善的覺醒,最終抱有與惡同歸于盡的覺悟,與其說是驚悚不如說是一部倫理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