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剝奪的黑夜:海龜無法入海,候鳥頻撞燈塔,人類也受其影響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的生物學家卡特教授發(fā)表了一篇有關光污染的科學論文,在其中他簡要說明了人工光源對蛾類的影響,這也是第一篇關于人工光源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影響的文章,但在當時,人們并沒有因為這篇文章而重視光污染。
在十幾年后,通過一些科學家的共同努力,才讓人們意識到夜晚的人工光源很可能會干擾夜行動物的生活和行為,這才讓諸多科學家開展了光污染課題的深入研究。

光污染對海龜已經造成了影響,在海龜?shù)姆敝臣竟?jié),科學家可以在海岸邊觀察到破殼而出的小海龜爬向大海,但不斷發(fā)展的旅游業(yè)正嚴重侵占著海龜?shù)姆敝车?,小海龜破殼后,會被不遠處的人工燈光所影響,偏離爬向大海的道路。
這些海邊建筑的燈光會誘使小海龜爬向人類生活的區(qū)域,有可能被來往的車輛壓死,如果不能及時爬回到海中,小海龜很可能在未來幾天內被炙熱的陽光曬死、因缺水缺食饑渴而死或被其他天敵捕食。


另有數(shù)據表明,動物還會受到散射光的影響,每當夜晚來臨之時,從城市中射向天空中的光又被反射回來的輝光也會影響著人類的工作和生活。
天文學家對這種輝光恨之入骨,天空中折返的輝光使天文學家看不清夜空中的星體,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提出建議,減少城市中的光污染,已經嚴重影響了天文學家的工作。


許多科學家建議城市的街道夜燈應該選擇低壓鈉燈,這種燈僅能產生一定波長的黃色光源,科學家發(fā)現(xiàn),海龜似乎看不到這種光源,或這種頻率的光波無法吸引海龜?shù)淖⒁?,同時低壓鈉燈也不會產生影響天文學家的輝光,可謂一舉多得。
但低壓鈉燈并不是解決光污染的最優(yōu)方案,因為一些生活在這種頻率光源下的動物,可能也是帶來不可逆的影響,蛙類和火蜥蜴就受窄頻黃光影響頗深。


漆黑的夜空下,科學家發(fā)現(xiàn)用黃光突然照射蛙類后,蛙類會突然停止進食、交配和所有動作,當燈光熄滅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恢復不到正常狀態(tài),而火蜥蜴在黃光的照射下,會突然失去分辨方向的能力,甚至無法找到自己的巢穴。
在光污染日漸嚴重的今天,生活在水中的動物也不比兩棲動物過得好,科學家發(fā)現(xiàn)水中的小型脊椎動物在夜間活動量與其接受人工光照射的時間成反比,同時這些動物所在的水域也會因為光照太多而導致水藻泛濫,影響水質。

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會受到夜晚人工光的影響,科學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如大馬哈魚等洄游魚類習慣在有人工光照射的水域中聚集,這是非常不正常的,雖然這給熊和其他捕魚動物提供了捕食的條件,但卻使這類魚的種群數(shù)量迅速減少。
在120多年前,鳥類學家就曾發(fā)現(xiàn),鳥類經常被燈塔所吸引,這些鳥群會盤旋在燈塔下的附近,甚至會向燈塔沖去,在黑暗的夜空中,鳥群相互碰撞墜海,甚至是撞擊燈塔折頸而死。

在候鳥遷徙期間,燈塔一個晚上就能殺死幾千只候鳥,這些候鳥猶如飛蛾撲火一般。1980年,生物學家賽德教授對燈塔導致鳥類死亡的原因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
在鳥類遷徙的季節(jié),塞德教授在三個不同的地方連續(xù)監(jiān)控了半個多月,這三處地點分別是:沒有燈塔和光源、安裝紅燈和屏閃燈。結果顯示鳥群在紅燈電視塔附近時,頻頻發(fā)生相撞事件,仿佛失去了導航的能力。

美國一家科學研究機構根據以往的數(shù)據得出,每年大約有近十分之一的候鳥撞死在布置人工光的大橋、大廈和燈塔上,有15%的候鳥因人工光誤撞而受傷,雖然人工光造成的鳥類死亡數(shù)量遠沒有其天敵捕食的數(shù)量多,但也造成了部分候鳥種群數(shù)量快速減少。
光污染對植物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有些落葉植物冬天不再落葉,一些植物的葉片在秋天也不再變色,雖然光污染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但是科學家意識到改變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某一些環(huán)節(jié),就能導致生物體向許多不可預料的方向發(fā)展。
現(xiàn)在人們已經對光污染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捷克甚至通過了一項決議,來限制夜晚燈光的使用。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lián)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