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衛(wèi)國戰(zhàn)爭(蘇德戰(zhàn)爭)

2023-02-19 12:43 作者:第三行星-地球  | 我要投稿

Советские мужчины и женщины!?

?Сегодня, в 4 часа утра, без каких - либо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ых требований к Советскому Союзу и без объявления войны, немецкие войска начали наступление на нашу страну, атаковали многие пункты нашей границы и подвергли бомбардировке с воздуха наши города Житомир, Киев, Севастополь, Каунас и другие, убив и ранив более 200 человек.? Противник также нанес по мне воздушные и 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ие удары с румынского и финского направлений.?

?Это бес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нападение на нашу страну является вероломным актом, не имеющим прецедента в истории цивилизованных народов.? Несмотря на пакт о ненападении между СССР и Германией и скрупулезное выполнение Советским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м всех условий этого договора, против нашей страны было совершено нападение.? Несмотря на то, что на протяжении всего срока действия Договора германск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не высказывало никаких замечаний в отношении выполнения Договора Советским Союзом, оно предприняло нападение на нашу страну.? Вся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 за это бандитское нападение на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лежит исключительно на немецко - фашистском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е.?

?После начала наступления германский посол в Москве Шуленбург в 5: 30 утра от имени свое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объявил мне, Народному комиссару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что германск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ешило начать войну с Советским Союзом из - за сосредоточения войск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у восточных границ Германии.?

?От имен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СССР заявляю, что до последней минуты германск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не обращалось к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у СССР с какими - либо просьбами;? Германия напала на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несмотря на его миролюбивую позицию.? Поэтому фашистская Германия была одной из сторон нападения.?

?По поручению советско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я заявил, что наша армия и наша авиация не нарушили ни одной из границ, поэтому заявление румынского радио сегодня утром о том, что советская авиация обстреляла румынский аэропорт, является полной ложью и провокацией.? Все сегодняшние заявления Гитлера являются также ложью и провокацией, он пытается сфабриковать постфактум клеветнические материалы, обвиняя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в несоблюдении советско - герман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

?Теперь, в момент наступления на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приказало нашим войскам дать отпор и изгнать немцев с территории нашей Родины.?

?Эта война была навязана нам не немецким народом, не немецкими рабочими, крестьянами и интеллигенцией, и мы прекрасно понимаем их страдания.? Эта война была навязана нам самой жестокой группой фашистских предателей Германии, которые превратили в рабов французов, чехов, поляков, сербов, Норвегию, Бельгию, Данию, Нидерланды, Грецию и другие народы.?

?Советск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твердо убеждено, что орлы нашей доблестной армии и флота, советской авиации с честью выполнят свой долг перед Родиной и советским народом и нанесут агрессорам сокрушительный удар.?

?Наш народ не впервые вынужден иметь дело с наглым врагом, который начал наступление.? В то время, когда наш народ сражался с наступлением Наполеона на Россию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Наполеон потерпел неудачу и пересек сцену.? Самонадеянный Гитлер, объявивший о новом наступлении на нашу страну, не избежал этого.?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 и весь наш народ за Родину, достоинство и свободу вновь проведут победоносную Отечественную войну.——衛(wèi)國戰(zhàn)爭開始廣播

蘇聯國旗

蘇德戰(zhàn)爭(又稱衛(wèi)國戰(zhàn)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蘇聯為抵抗納粹德國及其仆從國侵略進行的戰(zhàn)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規(guī)模最龐大、戰(zhàn)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zhàn)爭。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伙同仆從國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集結了190個師共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zhàn)的方式對蘇聯發(fā)動襲擊,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

戰(zhàn)爭爆發(fā)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直至1942年6月爆發(fā)斯大林格勒會戰(zhàn),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軍憑借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以及不斷增強的人力物力逐漸占據主動,于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zhàn)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后一次戰(zhàn)略攻勢,自此進入戰(zhàn)略反攻階段。此后,蘇軍發(fā)動戰(zhàn)略攻勢收復全部國土進而從法西斯統治下解放東歐多國,最終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國首都柏林。當地時間5月8日24時?,德國政府在柏林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即時生效,偉大的衛(wèi)國戰(zhàn)爭就此結束,也標志著二戰(zhàn)在歐洲戰(zhàn)場的告終。

這場戰(zhàn)爭使蘇聯用巨大的犧牲徹底打敗并摧毀了強大的納粹德國的法西斯政權,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改寫了戰(zhàn)后世界格局,蘇聯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戰(zhàn)爭地圖
  • 名????稱

    蘇德戰(zhàn)爭

  • 發(fā)生時間

    1941年6月22日 至 1945年5月8日

  • 地????點

    蘇聯、德國、中歐、東歐

  • 參戰(zhàn)方

    蘇聯、納粹德國、德國仆從國(意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

  • 結????果

    蘇聯勝利,納粹德國戰(zhàn)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歐洲戰(zhàn)場戰(zhàn)事結束。

  • 參戰(zhàn)方兵力

    納粹德國動員總兵力:1420萬(兵力最多時780萬)?
    蘇聯動員總兵力:3460萬(兵力最多時1280萬)

  • 傷亡情況

    德軍:1180萬(死亡及失蹤380萬、被俘160萬、傷病約700萬)?
    蘇聯紅軍:2960萬(死亡及失蹤915萬、被俘446萬、傷病1832萬)?
    另有約1740萬蘇聯平民及220萬德國平民死于戰(zhàn)爭

  • 主要指揮官

    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曼施坦因、古德里安

  • 初期戰(zhàn)役

    基輔會戰(zhàn)、明斯克戰(zhàn)役

  • 重要戰(zhàn)役

    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

  • 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庫爾斯克戰(zhàn)役

  • 結束戰(zhàn)役

    柏林戰(zhàn)役、布拉格戰(zhàn)役?

  • 開始標志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

  • 結束標志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 所屬戰(zhàn)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 別????名

    偉大的衛(wèi)國戰(zhàn)爭(蘇聯官方稱呼)

蘇德關系

參見:西班牙內戰(zhàn)東方戰(zhàn)線波蘭戰(zhàn)役、法國戰(zhàn)役

1933年12月起,蘇維埃聯盟主動向聯合王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議締結一個共同防止納粹德國侵略擴張的區(qū)域性協定,以保障蘇聯的五年計劃在和平條件下的實施。到1934年6月,蘇聯和法國就《東方公約》達成草案。隨后通過1935年5月蘇聯和法國簽訂的《蘇法互助條約》和與捷克斯洛伐克簽訂的《捷蘇互助條約》,蘇聯政府認為本國已經較為穩(wěn)固的扼制了納粹德國的擴張。但1938年9月的慕尼黑會議,英法在排斥蘇聯參與的前提下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一下使得蘇聯喪失了在歐洲大陸的安全保障。

1936年2月,西班牙大選將許多共產黨領導人帶入了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的人民陣線政府,但在幾個月內,右翼軍事政變發(fā)動了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zhàn)。第二西班牙共和國受到國際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者以及來自蘇聯與墨西哥的支援和志愿軍的支持;而佛朗哥領導的軍事反叛組織西班牙長槍黨武裝受到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葡萄牙薩拉查獨裁政府的援助。內戰(zhàn)最后擁有更多支援的佛朗哥取得內戰(zhàn)勝利。

隨著1939年8月蘇聯在莫斯科與英法談判的破裂,同時德國當局擔心陷入東西夾擊,因此主動提議對蘇和解。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兩國都把該條約當做是權宜之計,雙方都不信任對方最終會遵守條約。就德國而言,這個條約的意義在于防止陷入兩線作戰(zhàn)的局面,就蘇聯而言,這個條約的目的在于爭取時間為本國獨自卷入戰(zhàn)爭做好準備。

在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西歐戰(zhàn)爭爆發(fā)后,蘇聯政府開始積極擴充領土以應對可能的戰(zhàn)爭波及。實際上蘇聯政府對德國的意圖充滿懷疑,因此對波蘭寇松線以東領土的接收蘇聯方面直到1939年9月17日德軍占領華沙以后才出兵行動。蘇聯在1939年以軍事觀點看待領土問題,暫時滿足于和波羅的海國家以及羅馬尼亞維持外交關系。蘇聯1939年唯一的激進活動便是進攻芬蘭,這是蘇芬關系長期緊張的結果。

1939年~1940年蘇德軍事政治活動

德國方面則自1939年9月1日以來力促蘇聯產生和英法的直接沖突,因此反復催促蘇聯履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劃分的勢力范圍。德國政府態(tài)度中的例外是立陶宛的地位,按照蘇德秘密協定,德國的勢力范圍本包括立陶宛。但隨著蘇聯于1939年9月19日占領了波蘭戰(zhàn)前侵占的立陶宛故都維爾紐斯,德國失去對立陶宛的談判籌碼,退而求其次只要求蘇聯將立陶宛德意志人遷移到德國境內,而把立陶宛國土劃入蘇聯的勢力范圍。

當蘇聯進攻芬蘭時引發(fā)了德國意料外的英國和法國對蘇聯的強烈不滿,以至于英法一度策劃轟炸蘇聯的高加索地區(qū)并直接派兵介入蘇芬戰(zhàn)爭。由于芬蘭戰(zhàn)敗,英法取消了這一冒險計劃。在希特勒不知不覺中,把蘇聯拖入對英法戰(zhàn)爭的機會流失了。?[9]?

1940年6月18日,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法國戰(zhàn)役結束,蘇聯預計會長期化的西歐陸上戰(zhàn)爭結束。同時由于德軍在法國的軍事行動中未遭到嚴重損失,蘇聯從間接的受到介入戰(zhàn)爭的威脅,轉為受到有經驗且龐大的德國軍隊的直接軍事威脅。大受刺激的蘇聯迅速兼并了波羅的海地區(qū)并從羅馬尼亞收回比薩拉比亞地區(qū)。此時蘇德關系已經轉冷,德國對蘇聯越發(fā)冷淡。如在保加利亞協助防務問題上德國拒絕了蘇聯的要求。

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協議,蘇聯和德國在1939年至1941這三年內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商品貿易。在雙方貿易中,德國提供給蘇聯的多為重工業(yè)產品,包括機床,吊車等工業(yè)設施,還有一部分軍事工業(yè)產品,包括一艘半完工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呂佐夫”號(蘇聯接收后改名為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級重巡洋艦);蘇聯提供給德國多為工業(yè)原料,包括石油,糧食等。在雙方貿易中,德國所進口的一直小于其出口的,事實上,由于蘇聯所提供的多為原料,德方以此為借口長期維持不平等交換,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欠蘇聯的貨款越來越多。

至1941年6月22日戰(zhàn)爭爆發(fā)為止,德國共計欠了蘇聯2.4億帝國馬克的貨款。用當年的匯率換算,1美元大約可換3.33帝國馬克,則德國約欠蘇聯7000萬美元左右。在貿易中,蘇聯成為了德國重要的石油來源,1940年德國石油年儲備量的4.6%來自蘇聯。蘇聯把年產量的2.1%出口到德國。德國與蘇聯的貿易逆差擴大進一步導致德國迫切試圖擺脫對蘇聯的原料依賴,而準備以直接掠奪蘇聯領土的方式滿足國內和戰(zhàn)爭需求。

由于對德國的越發(fā)不信任,蘇聯開始謀求在歐洲大陸尋找同盟者。1941年3月27日,部分高級軍官和彼得二世因不滿南斯拉夫加入軸心國發(fā)動政變,成立新政府。蘇聯政府立即和新南斯拉夫政府談判,于1941年4月5日簽訂《蘇南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但納粹德國也迅速反應,于第二天和其他軸心國成員發(fā)動入侵南斯拉夫之戰(zhàn),迅速占領了南斯拉夫全境。?[2]?

戰(zhàn)前準備

參見:希臘戰(zhàn)役,不列顛空戰(zhàn)海獅計劃

1941年蘇德開戰(zhàn)前的歐洲形勢

1940年7月31日,在伯格霍夫的會議上納粹德國政府作出侵略蘇聯的政治命令,會議上希特勒對于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完全不熱心。會議決定,入侵英國以德國空軍在大不列顛戰(zhàn)役的成功為條件。希特勒斷言,蘇聯是英國最依賴的一個因素,俄國被擊潰,英國的最后希望就破滅,德國就會成為歐洲和巴爾干地區(qū)的主人。于是決定對俄國的進攻將于1941年5月開始,在這時發(fā)動進攻,就可以有五個月的時間來完成任務。希特勒在1940年8月下令制定進攻蘇聯的“奧托計劃”,到1940年12月制定完成的計劃改名為“巴巴羅薩計劃”。?[2]?

1940年11月蘇聯派莫洛托夫前往柏林談判,會議上德國方面鼓勵蘇聯加入軸心國,宣布可將波斯到印度的大片區(qū)域劃入蘇聯勢力范圍。蘇聯方面則比起介入戰(zhàn)爭,更關心德國軍隊往蘇德邊境不斷增兵的情況,提議德國軍隊不應駐扎在芬蘭和羅馬尼亞境內,雙方應在邊境撤軍。這次談判沒能達成任何協議,更加堅定了希特勒侵蘇的決心。

德國原本計劃在1941年5月進攻蘇聯,但是由于巴爾干戰(zhàn)事蔓延到希臘使得計劃大幅度推遲,直到1941年6月下旬,德國才大舉進攻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6月22日開戰(zhàn)時,軸心國方面集結了3個集團軍群,190個師(齊裝滿員,每個師14000至16000人),合計550萬人。其中153個步兵師380多萬人是德國軍隊,其余的37個步兵師則是仆從國軍隊,包括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以及部分占領區(qū)征召部隊。?[10]?

盡管蘇聯間諜佐爾格已經從日本提前傳來了德國軍隊會在1941年5月下旬進攻蘇聯的消息,斯大林依然傾向認為這是英、美國家的離間計,旨在挑起蘇德之間的戰(zhàn)爭。所以一直沒有采取備戰(zhàn)方面的政治措施(如總動員),蘇聯的軍備計劃依然按照1940年制定的時間表進行,即預計到1942年紅軍才能基本完成整備。

蘇聯對德國進行了一系列的外交試探以試圖推遲戰(zhàn)爭,但德國方面以拖延的態(tài)度對待這些提議。德國為了保持戰(zhàn)爭爆發(fā)的突然性和主動權而不準備進行任何談判。由于德國進攻計劃的推遲,使得蘇聯情報部門很多獲得德國正確入侵日期的情報也被證偽。

1941年6月13日代表蘇聯官方的塔斯社公開發(fā)表聲明,否認蘇德之間存在沖突和戰(zhàn)爭即將來臨的傳聞。塔斯社說,蘇聯在遵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也如此,相反的說法完全是謊言和挑撥。聲明否認德國向蘇聯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是暗示說,如果有這樣的事,可以進行談判。在所剩無幾的和平的日子里,蘇聯人又繼續(xù)給德國人發(fā)出了許多暗示,說他們愿意進行談判。?[11]?

到開戰(zhàn)日1941年6月22日,蘇聯的五個西部邊境軍區(qū)共擁有170個師和2個旅,由于依然處于整編和組建狀態(tài),所有蘇聯的師級部隊都不滿員并且裝備配發(fā)未齊。144個師只有8000人,19個師只有600~5000人,7個騎兵師6000人,加上依然在訓練的后備兵共合計約290萬人。

戰(zhàn)爭初期的戰(zhàn)役

主要戰(zhàn)役

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

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6月22日

1942年1月

明斯克戰(zhàn)役

1941年6月22日

1941年7月9日

基輔戰(zhàn)役

1941年7月7日

1941年9月26日

斯摩棱斯克戰(zhàn)役

1941年7月10日

1941年9月10日

敖德薩戰(zhàn)役

1941年8月5日

1941年10月16日

列寧格勒戰(zhàn)役

1941年9月8日

1944年1月27日

莫斯科戰(zhàn)役

1941年9月30日

1942年1月7日

羅斯托夫戰(zhàn)役

1941年11月5日

1941年12月2日

柳班戰(zhàn)役

1942年1月7日

1942年4月30日

維亞濟馬戰(zhàn)役

1942年1月18日

1942年6月24日

納粹德國1941年對蘇聯的入侵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軍兵分三路突入蘇聯。蘇聯在戰(zhàn)前雖然從多個渠道獲得過戰(zhàn)爭可能爆發(fā)的情報,但很多情報之間是互相矛盾的,具體入侵時間的情報相差非常大,使蘇聯政府并不知道德國入侵的具體時間,甚至都不知道德國是否會入侵蘇聯。僅僅在開戰(zhàn)前一天,蘇聯最高統帥部才知道德軍的具體進攻時間,但是為時已晚。

在短短18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600公里。第一天的戰(zhàn)斗,蘇聯空軍損失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毀。大量蘇軍邊境據點被德軍迅速包圍,紅軍邊防守軍陷入孤軍拼死抵抗(如布列斯特要塞之戰(zhàn))。與此同時希特勒狂言三個月滅亡蘇聯。

北方戰(zhàn)線由德軍威廉·里特爾·馮·勒布元帥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負責進攻。兩個星期內蘇聯紅軍敗退400――450公里,放棄整個波羅的海沿海地區(qū),蘇聯紅軍24個師被徹底擊潰,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很快進抵列寧格勒城下。波羅的海三國和西烏克蘭的一些地區(qū)由于對蘇聯政策的不滿,使得地方民族主義者(如斯捷潘·班德拉)利用德軍進攻的時機采取暴力行動協助德軍。但很快大部分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就由于反對納粹高壓的占領區(qū)政策而和德國決裂。班德拉本人也被納粹逮捕。

中部戰(zhàn)線是德軍突擊的重點地區(qū),德軍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從格羅德諾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進攻,通過一個雙鉗攻勢完成了對蘇聯西部軍區(qū)(即西方面軍)的合圍,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淪陷,蘇聯紅軍敗退350公里,30個師被殲滅,70個師損失50%以上的人員。隨后,德中央集團軍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區(qū)展開了第二個鉗形攻勢,由于蘇聯紅軍有效地組織了防御,德軍進展很慢。但是戰(zhàn)役在歷經兩個月后,德軍還是完成了合圍,殲滅了蘇聯紅軍30萬人。

戰(zhàn)爭初期,德軍裝甲部隊在蘇聯的進攻

南方戰(zhàn)線上由德軍倫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領蘇聯在烏克蘭的農業(yè)和工業(yè)基地,并獲得黑海港口作為補給站。當面為蘇聯基輔特別軍區(qū)(即西南方面軍)和敖德薩軍區(qū)(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是蘇聯實力最強的一個軍區(qū),在戰(zhàn)爭初期,由于蘇聯紅軍在兵力和裝備上對德軍有明顯的優(yōu)勢,德軍在這個方向的進展最為緩慢。但由于德軍的素質此時遠在蘇聯紅軍之上,因而德軍依然長驅直入抵達第聶伯河。由于西方方面軍損失過大,西南方面軍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時轉移。

為了使德軍得不到占領區(qū)的物資,斯大林采用了當年國內戰(zhàn)爭時的方法。斯大林于1941年7月3日令蘇聯紅軍實行焦土抗戰(zhàn),在撤離和疏散民眾后,盡可能的減少德軍可能的落腳點。命令同時要求游擊隊在占領區(qū)要盡可能的使德軍無法獲得物資補給。

斯大林在7月3日的公開演講中說:“當紅軍部隊不得不撤退時,必須運走全部鐵路機車車輛,不給敵人留下一部機車、一節(jié)車廂,不給敵人留下一公斤糧食、一公升燃料……在淪陷區(qū),要造成使敵人及其所有走狗無法安身的條件,步步追擊他們,消滅他們,破壞他們的一切活動。”1941年8月18日,蘇聯炸毀了第聶伯河水電站上的大壩。

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爆發(fā)時,蘇聯紅軍開赴前線

1941年9月15日,德軍中央、南方兩個集團軍群合作,在基輔戰(zhàn)役中將蘇聯西南方面軍主力包圍。蘇聯軍隊70個師血戰(zhàn)10天,蘇聯紅軍少數突圍,66萬余人被殲滅,其中有6萬名軍官,包括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上將、參謀長圖皮科夫中將在內的多位高級將領在突圍戰(zhàn)中陣亡。希特勒將這次圍殲戰(zhàn)稱為“史上最大的圍殲戰(zhàn)”。但是隨后,在攻擊頓河畔羅斯托夫的戰(zhàn)役中,由于主力部隊都調往了莫斯科地區(qū),德軍遭到了失敗。

在德軍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之后,無力占領蘇軍防守的重鎮(zhèn)和主要工業(yè)中心之一的列寧格勒。北方集團軍群為了穩(wěn)定側翼,發(fā)起了對提赫文的進攻,但是卻遭到潰敗。因此,德軍對列寧格勒采取了封鎖戰(zhàn)術。由于蘇聯紅軍迅速在與德軍的對峙中擁有了兵力上的巨大優(yōu)勢,德軍不得不在北方戰(zhàn)線采取了被動的守勢。同時,芬蘭因兵力不足,一直難以直接攻擊列寧格勒。

1941年9月30日,德軍集中74個半師約193萬人,在1700輛坦克,11000門火炮支援下,發(fā)起意在奪取莫斯科的攻勢,即臺風計劃(莫斯科會戰(zhàn))。戰(zhàn)役的第一階段以德軍在維亞濟馬地區(qū)殲滅蘇聯紅軍60余萬人的全面勝利而結束。隨后德軍迅速占領了莫斯科外圍,摧毀了數道蘇聯防線。

冬季反攻中的蘇聯紅軍

蘇聯在危急時刻進行了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工業(yè)轉移計劃,轉移的設備、物資超過100萬節(jié)車皮,同時從西伯利亞、中亞、遠東地區(qū)調來了25萬的精銳預備隊,以朱可夫大將為核心重組了西方面軍的部隊和防線,組織大量婦女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出大量攜帶炸藥和地雷的工兵分隊破壞德軍后勤補給線。

蘇聯紅軍對德軍進行了殊死抵抗,涌現出了許許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蘇聯雖大,但已無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1941年11月7日,在德國迫近莫斯科之時,蘇聯依然按時組織了紅場閱兵,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閱兵之一,受閱部隊在閱兵結束后直接開赴前線。包括斯大林在內的主要蘇聯領導人坐鎮(zhèn)莫斯科以表明堅守首都的決心。

1941年12月6日,蘇聯發(fā)起反擊,突破德軍防御并將其擊退200-300公里,莫斯科會戰(zhàn)以蘇聯勝利而結束,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和大量的技術裝備,這也是不可一世的德國陸軍在二戰(zhàn)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損失,希特勒“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狂言徹底破滅。莫斯科局勢得以穩(wěn)定。

轉折點

轉折點時期的戰(zhàn)役

主要戰(zhàn)役

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

哈爾科夫戰(zhàn)役

1941年10月20日

1943年8月22日

克里木戰(zhàn)役

1942年5月8日

1944年5月12日

塞瓦斯托波爾戰(zhàn)役

1941年10月31日

1942年7月4日

勒熱夫—瑟喬夫卡戰(zhàn)役

1942年1月8日

1943年3月22日

高加索戰(zhàn)役

1942年7月25日

1943年10月9日

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

1942年7月17日

1943年2月2日

庫班戰(zhàn)役

1943年4月17日

1943年6月17日

庫爾斯克會戰(zhàn)

1943年7月5日

1943年8月27日

第聶伯河會戰(zhàn)

1943年8月13日

1943年11月30日

1941年冬天,蘇聯紅軍在各條戰(zhàn)線上發(fā)動冬季攻勢。在南部,蘇聯紅軍越過刻赤海峽,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在北部,蘇聯紅軍試圖解列寧格勒的圍并且殲滅包圍列寧格勒的德軍和收復迭米揚斯克。但是由于蘇聯紅軍準備倉促不足,指揮失當,這兩個方向的攻勢均以失敗告終,蘇聯紅軍損失巨大。?[13]?

1942年5月,蘇聯又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發(fā)起第一次哈爾科夫戰(zhàn)役,試圖收復哈爾科夫,但被德軍分割包圍后殲滅。同時,曼施泰因指揮的德軍席卷克里木半島,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并在刻赤戰(zhàn)役中將紅軍徹底擊潰。最終,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以失敗告終。

成功擊退了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后,德軍認為占領莫斯科十分困難,因此轉變進攻重點,改為向蘇聯的高加索地區(qū)展開進攻。進攻初期,德軍先在哈爾科夫殲滅了蘇聯紅軍30余萬人,并迅速南下,席卷整個高加索地區(qū)。但是,由于蘇聯紅軍在前一年的大潰敗中吸取了足夠的教訓,德軍沒能在高加索地區(qū)大規(guī)模殲滅蘇聯紅軍,蘇聯紅軍雖然無法抵擋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與此同時蘇聯紅軍在勒熱夫周圍連續(xù)發(fā)動攻勢,但都被德軍挫敗,在此地形成長期拉鋸戰(zhàn)。?[14]?

隨后,為掩護南下高加索的德軍(為了獲取巴庫油田的石油),德軍意圖占領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隨之在斯大林格勒展開了與蘇聯紅軍曠日持久的大會戰(zhàn)。德軍在戰(zhàn)役開始前對斯大林格勒展開了大規(guī)模轟炸,把城區(qū)炸成了一片廢墟,隨后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主力突入城市。崔可夫將軍率領的蘇聯第62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城內迅速組織起了有效的抵抗。

1942年10月,蘇聯紅軍士兵保衛(wèi)斯大林格勒工廠的廢墟

戰(zhàn)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內和接近地展開,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廢墟都要反復爭奪,進展往往按米來統計,戰(zhàn)斗極為殘酷和血腥,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在300萬人以上,蘇聯紅軍堅強的抵抗,使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此時蘇聯上百萬的預備隊已經在兩側聚集,于1942年末在德軍兩側發(fā)動鉗形攻勢并包圍了軸心國部隊包括德軍第6集團軍在內的主力27萬部隊,并于1943年2月2日將其全部殲滅。蘇聯紅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大部,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以及配屬的大量技術分隊和支援部隊被殲滅,雙方損失始終沒有精確統計,一般認為德軍傷亡被俘共85-100萬人左右,蘇軍傷亡100-120萬人左右。

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與同時期發(fā)生的阿拉曼戰(zhàn)役、中途島海戰(zhàn)勝利,構成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轉折點(嚴格的說,阿拉曼戰(zhàn)役和中途島戰(zhàn)役,無論是雙方投入的力量、持續(xù)的時間以及損失情況,均遠遠無法與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相比,過去有些歷史學教科書認為,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轉折點是有一定道理的,這里綜合東西方的觀點)。在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后,蘇聯紅軍乘勝緊逼頓河畔羅斯托夫,在高加索的德軍后撤,蘇軍并迅速奪回了高加索地區(qū)。

但是,由于蘇聯紅軍過分展開,在其進攻哈爾科夫時(第二次哈爾科夫戰(zhàn)役),遭到曼施坦因的反攻,進攻部隊被擊潰,德軍得以穩(wěn)固自斯大林格勒失敗以來不斷后退的戰(zhàn)線。此時,在前線形成了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希望能夠利用這個突出部殲滅蘇聯紅軍主力部隊以奪回戰(zhàn)場主動權。

1943年7月5日晨,庫爾斯克決戰(zhàn)打響,但在蘇軍準備充分的防御陣地面前,德軍的進攻步履維艱,12日,雙方在庫爾斯克南部奧博場方向的普羅霍洛夫卡發(fā)生坦克大會戰(zhàn),以帝國師為首的德軍裝甲部隊和以近衛(wèi)坦克第5軍為首的蘇軍裝甲部隊發(fā)生的遭遇戰(zhàn),激烈的戰(zhàn)斗持續(xù)了一整天,雖然蘇軍損失高于德軍,但德軍始終無法推進,隨著蘇軍在奧廖爾附近的進攻和盟軍登錄西西里,德軍被迫終止了進攻,退回到了出發(fā)陣地,8月23日,蘇軍收復哈爾科夫,庫爾斯克戰(zhàn)役以蘇軍勝利而結束。

蘇聯1943年至1944年的反攻

至此,德軍再也沒有在蘇德戰(zhàn)場上發(fā)動過戰(zhàn)略進攻,而是轉向了戰(zhàn)略防守。1943年8月開始,蘇聯紅軍不斷乘勝追擊,將納粹德軍擊退到第聶伯河以西,并接連收復了包括頓巴斯、基輔在內的烏克蘭大部分地區(qū)。?[15]?

此時蘇聯經濟已經完全轉入戰(zhàn)時軌道,生產了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同時根據《租借法案》獲得了來自美英等同盟國大量援助,軍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納粹在德國本土由于英美對德戰(zhàn)略轟炸使得德國空軍力量疲于應付,又在北非戰(zhàn)場慘敗,其仆從國也開始有了反戰(zhàn)、反德的傾向,德國已經越來越沒有能力與蘇聯抗衡了。

蘇聯紅軍反攻

蘇軍反攻時的戰(zhàn)役

主要行動

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

十次斯大林突擊

1944年1月14日

1944年11月1日

巴格拉季昂行動

1944年6月22日

1944年8月31日

翠堤春曉

1944年7月17日

1944年7月17日

布達佩斯戰(zhàn)役

1944年10月29日

1945年2月13日

巴拉頓湖戰(zhàn)役

1945年3月6日

1945年3月16日

柯尼斯堡戰(zhàn)役

1945年4月6日

1945年4月9日

維也納攻勢

1945年3月16日

1945年4月15日

柏林戰(zhàn)役

1945年4月16日

1945年5月9日

布拉格戰(zhàn)役

1945年5月6日

1945年5月11日

隨著德國在庫爾斯克戰(zhàn)役的失敗,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被迫后撤,越過了第聶伯河,同時實施“焦土政策”,這使得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村莊變?yōu)榱藦U墟,莊稼也被德軍燒毀。

此后,蘇聯紅軍相繼發(fā)動了10次大型反擊戰(zhàn)役(史稱十次斯大林突擊),將德軍完全趕出了蘇聯國土。之后,蘇聯紅軍橫掃東南歐,在盟軍于1944年6月6日發(fā)動諾曼底登陸后,德軍不得不從東線調出大量部隊以守衛(wèi)西線,蘇聯紅軍更加勢不可擋,并且相繼解放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在渡過奧得河之后開始了進攻柏林的戰(zhàn)役,4月21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qū),25日完成了對柏林的包圍,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蘇聯紅軍的三名士兵將蘇維埃的紅旗插在了柏林國會大廈的樓頂,同一天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自殺。

1945年5月8日德國向蘇聯無條件投降,蘇聯獲得了蘇德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

1944年進攻中的蘇聯裝甲部隊
柏林插旗


衛(wèi)國戰(zhàn)爭(蘇德戰(zhàn)爭)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濮阳县| 青浦区| 张家口市| 微博| 志丹县| 睢宁县| 德惠市| 沽源县| 宜兰市| 洛隆县| 伊宁市| 探索| 始兴县| 岳西县| 称多县| 漳浦县| 崇信县| 东乌珠穆沁旗| 安平县| 浮山县| 双流县| 芜湖市| 闸北区| 大田县| 涞源县| 比如县| 防城港市| 东明县| 西乌珠穆沁旗| 黄冈市| 延长县| 南郑县| 进贤县| 南木林县| 商南县| 寻乌县| 郑州市| 辽宁省| 安宁市| 房山区|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