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清:赫梯鐵器文明子虛烏有,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fā)明(四則)(一)
之一??PART I??楔形文字是騙局,巴比倫在海中央

筆者按
? ? ? ?世人皆知中國古代對于人類最大貢獻是四大發(fā)明。其實這個說法遺漏了中華文明一個同樣重要、甚至最重要的發(fā)明——鋼鐵。西方偽史聲稱是位于土耳其的“赫梯文明”最早發(fā)明了鐵。中國學界主流皆認同此說,盛行“青銅西來說”,“冶鐵西來說”。
? ? ? ?證明赫梯人發(fā)明了鐵,并不是在那里發(fā)現了多少古代鐵礦遺址、煉鐵爐和鐵器(除了一把“隕鐵匕首”),而是基于一些泥板文字。是這些刻在泥板上的楔形符號說,赫梯人使用了鐵器。
? ? ? ?基于泥板楔形文字,可謂泥巴捏的赫梯鐵器文明。同樣基于泥板楔形文字,也可謂泥巴捏的兩河文明。
? ? ? ?而事實上,泥板楔形文字就是一個荒誕無稽的學術騙局。絕沒有埋在地底下數千年而不化的泥板,也沒有任何可能釋讀4-5千年前的楔形拼音文字。
? ? ? ?《漢書·西域傳》明確說:“自宛(大宛,烏茲別克斯坦)以西至安息國(波斯)……不知鑄鐵器。”波斯阿拉伯和西方長期沒有鐵,缺鐵。因為那里沒有技術獲得冶煉鑄鐵(生鐵)所必需的1200度以上的高溫。直到15-16世紀,中國依然向波斯阿拉伯地區(qū)出口鐵鍋(鑄鐵)等鐵器,甚至可以說有一條中國輸往阿拉伯西方的“海上鐵鍋之路”,直到中國的鋼鐵冶煉術傳播到西方為止。
? ? ? ?赫梯人視鐵如金,鐵像金子一樣貴重。但這種“黑金”是中華民族所發(fā)明。
? ? ? ?赫梯鐵器文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虛構。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項偉大發(fā)明。
再次邀請大家以圖證史,以圖辨?zhèn)巍?/p>
之一:泥板楔形文字是騙局
之二:赫梯文明哈圖沙遺址是現代偽造
之三: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fā)明
之四:海上鐵鍋之路
01? ?沒有埋地下數千年而不化的泥板
? ? ? ?赫梯鐵器文明的根本依據是泥板楔形文字。先來看看這泥板文字究竟是什么東東。
? ? ? ?文字是一個民族進入文明的標志。沒有文字,就不能算文明。
? ? ? ?西方為了虛構自己的“古代文明”,煞費苦心地虛構“古代文字”。一番神操作,西方竟然想出了用泥巴捏的小板塊作為文字載體,所謂“泥板”(Clay tablets)文字。
? ? ? ?1849年,英國人在伊拉克北部,亞述的尼姆魯德,挖到了一個泥板圖書館,史稱“亞述巴尼拔圖書館”,出土30000多塊泥板。
? ? ? ?1887年,在上埃及阿馬爾納(Armana),一位埃及婦女在地里勞作時挖到一個地窖,出土了382塊泥板“阿馬爾納信件”。
? ? ? ?1906年,德國人在土耳其的赫梯首都哈圖沙,挖出了30000多塊泥板。
? ? ? ?1933年,美國人在伊朗波斯波利斯附近挖到50000多塊泥板。據說已總共挖到40多萬塊泥板!
? ? ? ?泥板楔形文字起源于兩河流域的南部,古巴比倫南部蘇美爾地區(qū)的烏魯克(Uruk)(圖1)。西史稱,烏魯克在西元前3400年就出現了泥板文字。由此,蘇美爾領銜的兩河文明,比西元前3000年有象形文字的古埃及文明,生生領先更古老了400年,成為“人類最古老的文明”。

? ? ? ?但這個建立在泥板文字之上、用泥巴捏的兩河文明,以及同樣是泥巴捏的赫梯鐵器文明,終究像泥一樣不堅實。
? ? ? ?所謂泥腿巨人,就是說泥腿一碰就碎,轟然倒地?;突汀叭祟愖罟爬系摹眱珊游拿?,包括這個發(fā)明鐵的赫梯文明,就是泥腿巨人。
? ? ? ?兩河楔形文字當然也有少數是刻在石頭上,但絕大多數是刻在黃泥做的泥板上。而泥板事實上根本就不適合作文字的載體。
? ? ? ?中國最古老的的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龜殼、牛骨等動物骨頭上??屉m不易,但經得起歲月的磨蝕。后來有金鼎文,印刻在銅器上。再后以竹簡、木簡、絲帛和紙,作為文字載體,都比較持久。
? ? ? ?而西方的文字載體,莎草和羊皮已經很不靠譜(植物莎草片容易脆化,羊皮會生物降解),這、這、這用泥板來刻字,真是虧他們想得出來。
? ? ? ?這種泥板楔形文字分布區(qū)域極為遼闊:從蘇美爾誕生,向東傳到伊朗(埃蘭),向北傳到亞述和赫梯,再沿地中海東岸南下,直到埃及(圖2),橫跨亞非。

注意赫梯在哪里
? ? ? ?咱們來看看楔形文字泥板長什么模樣。
? ? ? ?先看兩塊最古老的泥板。西元前2250年,就是說4000多年前,巴比倫的阿卡德國王和古波斯埃蘭國王,兩個君王之間簽了一個和平協議(圖3-左),竟然刻在泥板之上。看得出,純粹就是泥,盡管泥質比較細膩。用泥板來簽署兩國之間的和平協議,是不是很不嚴肅?幾乎等于說,這樣的和平協議說破碎就破碎嘍。
? ? ? ?還有用泥板刻的國家法典。有一塊在20世紀20年代才新挖出來的《烏爾納姆法典》,據說比漢謨拉比法典還要古老,是人類最古老的的法典(圖3-右)。需要萬民嚴格遵守的一國之法,如此莊重的文件竟然也是刻在泥板上,碰一腳就碎了,簡直開玩笑。

? ? ? ?泥板也可以用來寫信(圖4),長見識了吧。這兩塊泥板都是信件,尤其右邊那塊,就是著名的埃及“阿馬爾納信件”(letters of Amarna)其中一塊。這是巴比倫國王寫給埃及國王的外交信件,是一封國書哦。

? ? ? ?這泥巴塊塊與中國人寫信用絹帛“尺素”或用紙箋比起來,實在是太沉重了一點。而且從巴比倫到埃及,路途遙遠,郵差驛使怎么長途運送,難以想象。
? ? ? ?泥板還可以用于記錄私人檔案(圖5-左)。
? ? ? ?有一塊餅狀泥巴更神奇,是一幅星象圖(圖5-右),上面標示的竟然是西元前650年1月3-4日在尼尼微這個地方看到的星象!時間多么精確,精確到某日,但材料又是多么不堅固,是泥……泥巴塊塊的用途簡直與紙張沒有什么兩樣。

? ? ? ?咦?這些泥板怎么很有點像餅干,像餅,令人很有食欲。
? ? ? ?據介紹,泥板楔形文字都是趁泥板潮濕狀態(tài),“用蘆葦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頭”,在上面刻字,然后把泥板晾干……
? ? ? ?也有一些泥板說是被莫名其妙的宮殿大火烤干,但絕大多數泥板都是自然晾干。
? ? ? ?這些泥板,據說在地底下埋了5000多年,堅強抵御了地下的潮濕和地上雨水,依然沒有松化為泥,煥然如新。這符合物理常識么?
? ? ?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泥板的粘合完全是靠水,沒有加入特殊的膠,也沒有燒烤陶化。只是用普通的水,用水和泥,趁濕刻字,自然干結成塊。這樣的泥板牢么?物理常識告訴我們,在塑料袋和橡膠布發(fā)明之前,地下空間做不到完全密封。這樣的泥板在地底下,必然會受潮。不用多少時間,就會酥化成泥。
? ? ? ?來看一段百度伊拉克(兩河流域)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為100至500毫米,北部山區(qū)達700毫米。”伊拉克南部干旱,姑且不論。伊拉克北部,就是發(fā)現大量泥板的“亞述地區(qū)”,還是有相當降雨。
? ? ? ?再看土耳其“赫梯地區(qū)”的降雨量:“峽谷地區(qū)全年降水量600至 800毫米,沿海地區(qū)全年降雨量為500至700毫米”……
? ? ? ?就是說,在亞述和赫梯這兩個盛產泥板文字的地區(qū),并非干旱無雨,而是有相當的降雨量。這些雨水必然滲透到地底下,以地下水或潮氣,化解這些泥塊。
? ? ? ?曾看過一個故事,美國人將一輛豪華汽車仔仔細細用油布包好,采取了最細致的防水防潮措施,埋入地下50年。50年后,本來期待看到汽車依然完好錚亮。結果打開油布,汽車已銹跡斑斑,徹底報廢……
? ? ? ?因此,這些泥板小塊在土耳其和伊拉克北部的潮濕地底下埋藏,不管封閉在什么地下空間或圖5的陶罐(蓋子不可能絕對密封),不要說5000年,就是500年也熬不過,一定會受潮松散化解,重新化為泥土!
? ? ? ?泥板埋在多雨地區(qū)的地下不受潮,歷數千年而不化,只能是一個騙人的神話。
02??泥板根本無法實用。
? ? ? ?首先,寫字麻煩。要趁泥板還是潮濕時才能刻寫,沾一手泥巴,臟兮兮不斯文。
? ? ? ?第二,不牢固。因為是泥質,濕或干,刻上去的字母很容易碰掉,磨損。用泥板來簽定國與國之間的條約,根本是笑話。把泥板用作銘記君王偉大功績的豐碑,更是笑話。如偉大威武的亞述王薩爾貢二世,打了第八次戰(zhàn)役,取得輝煌的勝利,本應用堅固不可磨滅的方式記下來,傳之永久。結果卻是記錄在一塊泥板上(圖6-左),非常不嚴肅。
? ? ? ?還有一個滾筒泥柱,記錄薩爾貢二世建造都城的功績(圖6-右)。稍過一些歲月就字跡漫漶,簡直嘲笑寡人。用泥板記,還不如不記。

? ? ? ?用泥板來做字典或者教材,更是滑稽。比如尼尼微圖書館中有一塊列出蘇美爾-阿卡德兩種文字同義詞匯表(圖7-左),還有一塊是算命先生用的教材(圖7-右)。字典和教材,是日常要拿來用,要耐磨。這泥板怎么反復使用?

? ? ? ?有一塊泥印章,記錄的是蘇美爾人在西元前3000年就喝上啤酒了(圖8-左)!文字符號中并沒看出啤酒杯。一般印章需要牢固。用泥做印章,有些呵呵。
? ? ? ?第二,通常的泥板面積都不大,寫不了多少字符。如果要寫一個文學作品,講一個故事,抒發(fā)一下情感,得要用多少泥板?據說尼尼微的亞述巴尼拔圖書館,有12塊記錄人類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的泥板,共3500行,成形于西元前19世紀。
? ? ? ?吉爾伽美什是古代蘇美爾的烏魯克國王,史詩就是描寫他的故事。1872年,英國人喬治·史密斯(G. Smith)成功破譯了其中第11塊泥板(圖8-右)。據說是描寫巴比倫的大洪水,印證了圣經傳說,構成圣經大洪水故事的原型。但用十幾塊泥板來記錄幾千行字、內容天馬行空的文學作品,裝得下么?在我看來,這件事本身屬于神話。

? ? ? ?第四,泥巴塊塊占體積,易碎,非常不適宜于攜帶。據說巴比倫人可以用泥板來通信。比如阿馬爾納的外交信件,從巴比倫寫給埃及,幾千公里。如何帶十幾、數十塊泥板上路?萬一路上遇到雨怎么辦?
? ? ? ?還有,小么小兒郎,背著書包上學堂。帶幾本印有幾萬字的紙質書,小兒完全沒問題。若是帶幾萬字的泥板,恐怕一個大人都搬不來,且不說如何把幾十塊泥板放進書包、又不互相碰壞……不敢想象。
? ? ? ?好友黃忠平(生民無疆)寫過一篇“子虛烏有的泥版文書……”的博文,很是替巴比倫的小學生上學、文人官員出行擔憂。他很幽默:巴比倫小朋友要帶上中國小學課本一半內容教材去上學,至少要搬100塊磚(圖9)。讀書人出門帶書,官員給朝廷上報文件,也得搬運幾千塊土坯磚。所以讀書人和官員出門,都得有個拉磚的車隊。泥磚壓不得也顛簸不得,只能帶一隊挑夫……比喻有些夸張,但泥板“書”不便攜帶,卻是千真萬確。

? ? ? ?第五,泥板不便于集中存放。尼尼微號稱有一個3萬多塊泥板的圖書館。人們難以想象,這么多松脆怕磕碰的泥板,是如何堆放在一起?泥板之間是用什么軟材料隔離?更別提,這么多塊泥板埋在地底下,是如何防潮而保持干爽了4-5千年?
? ? ? ?第六,直接的邏輯否定:既然在亞述尼尼微挖出了巨大的石刻人首翼牛雕像和薩爾貢二世的石刻浮雕,說明已經有了鋼鐵鑿子和石材,那么完全可以把法典、史詩、薩爾貢二世的豐功偉績等刻在石碑上啊,怎么會用泥板去記錄這些重要文件?
? ?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啞口無言了吧?
03??楔形文字鬼畫符不可能釋讀
? ? ? ?楔形文字現被西方被指認為“世界是最古老的文字”。它最早是由巴比倫南部的蘇美爾人發(fā)明,阿卡德人加以繼承和改造,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字體系,然后向四方傳播。
? ? ? ?據稱這種文字開始也是象形文字,后來就轉為拼音文字。而且這種拼音楔形文字還不是單一一種,而是分為好多種。比如相鄰的蘇美爾和阿卡德早期文字,據說就很不一樣。北邊的赫梯與東邊的波斯楔形文字又據說是屬于“印歐語系”,發(fā)音不一樣。盡管如此,這種楔形文字仍然是古代兩河流域和西亞大部分地區(qū)的唯一通用文字。
? ? ? ?這種文字在所有的阿拉伯史籍中毫無記載。
? ? ? ?它神秘地在西元前3400年出現,大流行,然后在西元元年前后,神秘消失……
? ? ? ?楔形文字就形態(tài)而言,是一種極其雜亂無章的文字。除了字跡都是釘子形,所謂楔形,統一一致,其余沒有什么統一的特征。在同樣的楔形文字形態(tài)下,包含了不同的語言,同一種語言又有早期后期不同,還有極其混亂的表音符號……
? ? ? ?表面上說楔形文字含有象形和表意,但只是虛晃一槍。實際上楔形文字從一開始就不怎么象形,然后很快就“簡化”,變成既不象形又不表意的符號(圖10)。

? ? ? ?從圖中可以看出,楔形文字極其繁復,比中國的繁體字繁多了。該圖標題是象形符號“簡化圖”,但怎么看怎么覺得是更加“復雜化”。比如“人頭”,開始還看得出是人頭,“簡化”后的巴比倫文和亞述文根本看不出是人腦袋。
? ? ? ?中文的“人”只有兩筆。而那個楔形文字的“人(男人)”太復雜了,可謂“超級繁體字”。由此可以質問:為表達一個簡單的意義,要刻如此繁多的筆劃,這還是一種文字嗎?
? ? ? ?再來看楔形文字的數字(圖11),筆劃也非常繁多。這59已經要刻幾十下(數不清),要來個89或109,怎么刻?怎么用這些數字來一番加減乘除?據說兩河文明已發(fā)明了一種“太陰歷”,怎么計算百千年的天文星象周期?……不敢想象。同樣一問:用如此繁復的符號來表達一個簡單的數字,這還是一種數字符號嗎?

? ? ? ?這樣繁多細密的筆劃要刻到泥板上,泥巴捏的泥板,怎么刻?楔形配泥板,真是絕配——絕望的絕。
? ? ? ?楔形文字基本是拼音文字。據說有14個輔音和4個元音。使用楔形文字的語言已經好多種,更災難性的是,其標音符號也不一樣!
? ? ? ?隨便搜索一下,就有三種不同的楔形拼音字符(圖12、圖13)。三個字母表上的第一個符號,長得完全不一樣,但都發(fā)a的音。再如c的音符,三個字母表也全然不同。尤其表格(1)的字母c,筆劃非常復雜。這樣的東東,還是拼音字符么?



? ? ? ?用這樣形狀的輔音與元音符號組成一個音節(jié),再與別的音節(jié)組成一個單詞,再進一步用這個單詞與別的單詞組成一句話……其復雜,不敢想象。
? ? ? ?更有甚者,據稱楔形文字中有大量“同音異義”(homonym)詞和“同形異義”(homograph)詞。初一聽,簡直讓人抓狂。繼而一想,嘿嘿,那不是給了解讀者,大開了任意解釋和胡亂解釋的方便之門么!發(fā)音差不多的符號,你可以說成是別的意思。形狀一樣的符號,你也可以說成是別的你想要的含義。
? ? ? ?來看這5組楔形文字符號(圖14)。每一組符號,字形一樣,竟然有4-6種完全不同的意思。而且,每個意思都是正確的。

? ? ? ?那已不是在釋讀,而是巫師對著烏龜殼裂紋在占卜。
? ? ? ?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對這些釘子形符號,人們想說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意思。泥板楔形符號本來就不統一。基本上就是,你“破譯”了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才會有“驚天考古發(fā)現”,出土5千多年前的法典,史詩和信件等。
? ? ? ?百度對楔形文字是這樣介紹:“在其使用的約3000年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后期約400個……”文字一般都是越使用越多,而這楔形文字卻越使用越少,符合文字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么?
? ? ? ?鬼畫符的楔形文字,釋讀屬于癡人說夢。
? ? ? ?但這樣的鬼畫符,后來竟然被德國和英國兩個毛頭小伙破譯了!
? ? ? ?1802年,德國哥廷根一位27歲的中學教師格羅特芬德(G. F. Grotefend)一次喝酒,與朋友打賭,一定要破譯尼布爾從波斯帶回的楔形文字。嗨,真地破譯成功,打賭贏了!他辨認出眼前的楔形文字是一種古波斯文,從左到右書寫……神跡?。?/p>
? ? ? ?1835年,一位駐波斯的25歲英國小軍官羅林森(H. C. Rawlinson)研究起楔形文字。他研究的是他發(fā)現的刻在伊朗西南部克爾曼沙汗省一塊山崖上的“貝希斯敦銘文”。1838年成功破譯了石刻銘文的楔形文字。據稱石刻是用古波斯文、埃蘭文和阿卡德文三種文字,刻了同樣的內容。
? ? ? ?羅林森首先是破譯出了其中的古波斯文楔形文字。他比照希羅多德的《歷史》,看到一個符號反復出現,于是他判定是“王”字。由此釋讀銘文開頭:“我是大流士,偉大的國王,諸王之王,波斯之王,萬國之王……”進一步破譯出,銘文內容是古波斯大流士一世的紀功文。大流士一世像秦始皇那樣一統諸國,功成四巡,巡至這個叫貝希斯敦的小村,抬頭一望,此崖甚好,便命人在崖上銘文紀功……
? ? ? ?破譯出古波斯文之后,羅林森順藤摸瓜,成功破解埃蘭和阿卡德楔形文字。后來這位帝國小軍官,搖身一變成為研究兩河文明的“亞述學”(assyriology)之父!
? ? ? ?故事聽上去是否很熟悉?此前不久的1824年,法國青年商博良30多歲,用同樣方法,依據羅塞塔石碑上的古希臘文,破解了另兩種“古埃及文”。同樣的套路。
? ? ? ?是兩位業(yè)余青年破解了人類最古老的兩河文明的楔形文字,不亦太匪夷所思乎?
04??楔形文字發(fā)源地烏魯克5000年前斷然在海里
? ? ? ?證偽泥板楔形文字,還有一條最釜底抽薪的證據:5000年前,楔形文字的發(fā)源地——蘇美爾的烏魯克當時在波斯灣的大海里。
? ? ? ?我們現在看到的兩河,是合并成一條阿拉伯河(圖15),注入波斯灣。而早先兩河并不合流,直接注入波斯灣。兩河最早的入??谑窃诎透襁_北部,兩河的細腰位置(圖16)。巴格達也是8世紀中才新建的城市,建在兩河沖積新形成的土地上。在圖16人們還可以明顯看出,早先巴格達以南是大海。


? ? ? ?圖16顯示,兩河流域上半部和西邊是沙漠半沙漠。下半部巴比倫平原,是兩河沖積低地。這個巴比倫平原與我們想象的截然相反,一點不肥沃,部分地區(qū)有相當的鹽堿性,基本不適合種小麥,只能種耐旱的椰棗。伊拉克是全世界最大的椰棗生產出口國。
? ? ? ?而且,巴比倫平原屬于高溫副熱帶沙漠氣候,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高溫,7-8月氣溫高達45-50度。
? ? ? ?聽上去,美索不達米亞,兩河之間,土地肥沃啊,盛產糧食啊。但擁有美索不達米亞巴比倫平原的伊拉克,竟然嚴重缺糧。今天伊拉克大部分、甚至90%的糧食需要進口。伊拉克的主要產糧區(qū)是東北庫爾德地區(qū)。講這些,是為了破一破我們被長期灌輸,兩河地區(qū)是古代“農業(yè)文明”的搖籃……實際上,美索不達米兩河流域,根本就不是“農業(yè)文明”的適宜之地,更不要說早先巴比倫在海中央。
? ? ? ?兩河流經沙漠,攜帶大量泥沙。每年有6000萬立方米泥沙填入波斯灣,不斷往南增加沖積平原(圖17)。圖17上曾經的伊朗馬赫夏赫爾“港”,如今已成為內陸城市。霍梅尼港也指日可待,很快變成內陸城市。

? ? ? ?一些老地圖顯示,兩河交匯合流形成阿拉伯河,不過500多年左右。沖積平原往南推移了170公里。按照這個速度,從兩河交匯點到巴格達直線距離390公里,4000年前,巴格達即使不是在海里,也是處在新形成的兩河沖積土地上。
? ? ? ?蘇美爾的烏爾和烏魯克,是兩河文明最古老、最核心、最關鍵的地方。
? ? ? ?西方故事學告訴我們,烏爾是人類最早的城市(百度有曰:“約于7000年前,蘇美爾人開始在烏爾建造城市初型并定居……形成系統的城市體系”)。烏爾還創(chuàng)造了人類最早的法典——烏爾納姆法典。而烏魯克則是人類最早文字——楔形文字的發(fā)源地,還創(chuàng)作了人類最早的文學作品史詩《《吉爾伽美什》(西元前1800年)……
? ? ? ?而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烏爾,發(fā)明人類最古老文字的烏魯克,都離兩河交匯點不遠。在兩河交匯處附近,長期有一個名叫哈馬爾的“堰塞湖”,早先就是海?,F代伊拉克地圖顯示,烏爾離這個湖非常近(圖18)

? ? ? ?兩河巨大的含泥沙量,1922年英國人查爾斯·萊納德·伍萊(Charles Leonard Woolley)偽造烏爾和烏魯克遺址(另文專論)之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F在西方人明白過來,不得不承認:兩河交匯處以北曾經是大海,早先兩河是直接入海(圖19、圖20)。三幅地圖都顯示兩河交匯之前,直接入海。



? ? ? ?那么,兩河交匯處附近的烏爾和烏魯克呢?萬幸,烏爾剛好在海岸邊,緊瀕大海。西方人只能設定,要等烏魯克和烏爾創(chuàng)造出人類最古老的的文明之后,海岸才南移。
? ? ? ?那么人們要問:難道人類最古老的文明,是起源于一片剛剛形成的海灘灘涂上?這好比是問:中華文明是起源于上海?或起源于東海之濱的鹽城(早先瀕海)?
? ? ? ?實在是太荒誕無稽了!
? ? ? ?以兩河交匯后阿拉伯河形成的速度,算得緊一些,2000年前,烏爾(海拔6米)和烏魯克(海拔9米)已經是大海。算得寬松些,退一萬步,5000年前,烏爾和烏魯克斷然在海里!
? ? ? ?呵呵,人類最古老文明的發(fā)源地啊!很可惜,嗚乎爾…嗚嚕?!耍粌H是泥巴捏的,而且在海里!
? ? ? ?泥板楔形文字的發(fā)源地在海里,泥板不可能埋地下數千年不化,泥板楔形文字可以胡亂釋讀……種種理由證明:泥板楔形文字就是一個騙局。
? ? ? ?結論是:基于泥板楔形文字的兩河文明是虛構,同樣基于泥板楔形文字的赫梯鐵器文明,也子虛烏有。
(未完,之二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