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學第八章答案(徐志剛,湖白石主編)
名詞解釋
病原物的侵染過程:病原物與寄主的可侵染部位接觸,侵入寄主,在寄主植物體內繁殖擴展,發(fā)生致病作用,顯示病害癥狀的過程。
接觸期:病原物在侵入植物前與植物的可侵染部位接觸的過程。
侵入期: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建立寄生關系的過程。
潛育期:病原物在寄主體內繁殖擴展到引起植物產生病害癥狀的過程。
發(fā)病期:寄主植物產生明顯的病害癥狀到生長期結束,甚至植物死亡的過程。
活體營養(yǎng)寄生物:可以寄生在活的寄主上,并從寄主細胞吸取營養(yǎng)物質,但是不造成細胞的死亡,通常僅有吸器進入細胞,對寄主傷害較小的寄生物。
死體營養(yǎng)寄生物:可以直接從死亡的細胞中吸收營養(yǎng)物質,或是將寄主植物殺死后,再從死亡的細胞中吸收營養(yǎng),對寄主傷害很大。
局部侵染:病原菌僅在侵染點周圍小范圍擴展。
系統(tǒng)侵染:從侵入點向各個部位蔓延,最終造成全株的感染。
病害循環(huán):病害從前一個生長季節(jié)發(fā)病,到下一個生長季節(jié)再度發(fā)病的過程。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新一代的植株上造成的初次侵染。
再侵染:初次侵染的植物發(fā)病后產生的孢子,又去侵染未感病的植物,引起的再侵染。
土壤寄居菌:在土壤的病殘體上吸收營養(yǎng)的病原體,不能直接在土壤上生存。
土壤習居菌:可以直接在土壤中,依靠土壤表面的有機質生存的病原體。
簡答題
病原物在接觸期有哪些活動,環(huán)境條件對病原物的這些活動有何影響?
接觸期可分為接觸前和接觸后,大多數病原物在接觸前都是被動的傳播終,隨著雨水或昆蟲等媒介落到寄主的可侵染部位上。在接觸寄主后,病原物就開始想方設法地侵入寄主,例如菌物地菌絲變態(tài)產生吸器刺入寄主細胞中,從而吸取營養(yǎng)物質。環(huán)境條件可以較大的影響病原體接觸前的行為,例如下雨會利于病原物的傳播,而干燥的天氣會影響病原物的傳播。
病原物侵入寄主有哪些途徑和方式?描述菌物直接侵入表皮的過程。
途徑:直接侵入,自然空口侵入,傷口侵入。
方式:主動侵入,被動侵入。
菌物落在植物表面,產生芽管,形成附著胞,附著胞分泌粘液固定菌物和芽管,然后產生侵染釘,使其直接穿過植物的角質層,再向下擴展,最后穿過細胞壁進入細胞內。
影響病原體侵入的環(huán)境因素有哪些?
有許多因素都影響病原體侵入,其中以濕度和溫度的關系最大,濕度是病原物侵入的必要條件,細菌侵入需要有水滴和水膜存在;絕大多數氣傳真菌,濕度越高,對侵入越有利,溫度則影響萌發(fā)和侵入的速度。
談談植物病原細菌主要越冬和越夏的場所
場所:種子內,土壤,病株殘體,雜草,昆蟲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