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致1800萬人死亡的新冠病毒將何去何從?新冠為啥不是大號流感?

2023-02-28 19:26 作者:腦洞烏托邦  | 我要投稿


2019年底,正當人們沉浸在迎接新一年的喜悅中時,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在中國武漢悄然蔓延開來,

并在隨后幾個月的時間里,迅速席卷全球200多個國家。

根據(jù)世衛(wèi)組織發(fā)布的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截止到2023年2月3日,

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總人數(shù)達到了7.5億,死亡病例680多萬。

如今我們已經邁入了大流行的第四個年頭,

當年的大學新生現(xiàn)在已經在畢業(yè)班,

蹣跚學步的孩子現(xiàn)在已經在上幼兒園,醫(yī)學院的學生現(xiàn)在已當上了醫(yī)生。

大疫整整三年,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又是一個短暫的瞬間,

短到讓我們來不及反應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人們對于新冠病毒的態(tài)度也從剛開始的談虎色變,變?yōu)槿缃竦摹覆痪褪莻€大號感冒嘛?」

新冠病毒究竟是不是個感冒呢?

為什么有些人感染了無癥狀,有些人卻呼吸窘迫、大白肺,最終器官衰竭,心跳停止呢?

在我們每個人的體內其實都住著一只沉睡的怪獸,

新冠病毒可能就是激活這只怪獸的開關,今天我們來聊聊這背后的故事。

2019年底,武漢野生型新冠病毒被發(fā)現(xiàn)的短短幾個月里,

首個關鍵突變D614G迅速占領全球。

SARS-CoV-2,也就是新冠病毒,

其最大特征是表面有一層皇冠狀的Jí棘蛋白,也被稱為S蛋白(spike protein)。

它是和人體細胞結合的鑰匙,也是引發(fā)免疫反應的重要抗原。

D614G突變就是發(fā)生在新冠病毒S蛋白的第614個密碼子位置上的非同義突變。

這個位置上的天冬氨酸D突變?yōu)榱烁拾彼酖。

這一變不要緊,傳染性立刻激增50%。

最重要的是D614G正式拉開了新冠變異的序幕,

此后席卷全球的每一代賭王身上幾乎都能找到D614G變異的影子。


2020年11月,英國肯特郡發(fā)現(xiàn)變異株B.1.1.7,世衛(wèi)組織WHO將其命名為Alpha。

相比武漢野生型毒株,Alpha一口氣攢出了23個變異,

其中8個變異位于S蛋白上,包括D614G鼻祖突變。


2020年12月,在Alpha勢如破竹地猛攻下,英國開始淪陷。

根據(jù)GISAID平臺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截止到2021年3月1日,

英國97%的感染都是由Alpha變異株導致的。

與此同時,2020年11月,變異株B.1.351在南非冒頭, WHO賜名Beta。

Beta變異株的S蛋白上有包括D614G在內的9個突變。

短短幾個月內在南非戰(zhàn)場上殺的片甲不留,截止到2021年3月1日,

Beta擠占了南非99%的毒株市場份額。

2021年1月,巴西發(fā)現(xiàn)變異株P.1, WHO賜名Gama,

Gama雖然不如Alpha,Beta來勢洶洶,但還是在南美小小肆虐了一把。

最可怕的還是下一代超級毒王Delta。

2020年10月,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采樣到一個新毒株B.1.617.2。

這個傳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同時爆表的雙突變毒株一開始并沒有引起印度當局的重視,

畢竟印度人口基數(shù)大,采樣到的變異毒株實在太多了。

B.1.617.2甚至一開始都沒有被上報,直到2021年3月30日,

英格蘭衛(wèi)生署才針對該毒株提交了新毒株申請。

是的,你沒有聽錯,最先在印度發(fā)現(xiàn)的新毒株是在后來被英國提交的。

隨后,WHO將其命名為Delta。

Delta在印度引發(fā)了海嘯般的疫情,并迅速波及到全世界。

不到半年的時間,Delta便完成了Alpha畢生未能成就之大業(yè),一統(tǒng)全球新冠江湖。

截止到2021年9月中旬,

美國、英國、南非、澳大利亞、加拿大、意大利等國的新冠感染

幾乎100%都是由Delta毒株引起的。

這是由GISAID平臺提供的數(shù)據(jù)可視化結果,藍色代表的是Delta毒株。

2021年第三季度,放眼望去,全球都籠罩在一片藍色的泡泡當中。

接下來發(fā)生的事,相信大家都還記憶猶新。

2021 年11 月11 日,南非北部的博茨瓦納首次采樣到擁有50多種突變、

變異到連親媽都不敢認了的新毒株B.1.1.529,WHO賜名Omicron。

在與Delta的競爭中,Omicron呈現(xiàn)了壓倒性的優(yōu)勢,

至今為止肆虐全球的主流毒株依然是Omicron。

Omicron擁有數(shù)不清的子變種,現(xiàn)今嶄露頭角的BQ.1和XBB就是其中兩個。

Alpha,Beta,Gama,Delta,Omicron這些我們耳熟能詳?shù)亩局昝Q

其實有一個更專業(yè)的叫法,「值得關注的變異株」VOC(Variant of Concern)。

事實上,新冠病毒的變異株遠不止這些。

GISAID平臺上,截至2021年6月底,

各國主動上傳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已經超過了212萬筆。

截止到2021月12月13日,達到了602萬筆。

2022年11月7日,超過了1378萬筆,每一時期的主流毒株都不相同。

為了便于大眾理解,世衛(wèi)組織WHO特意將「值得關注的突變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

和「待觀察突變株(Variants of interest, VOI)」單獨拎出來,

分別以希臘字母命名,于是便有了Alpha,Delta,Omicron這些叫法。

那么問題來了,新冠病毒為什么會持續(xù)產生這么多陰間突變呢?

病毒

早在人類出現(xiàn)之前,病毒就占領了這顆星球,

歷經過高溫、酷寒、干旱、洪澇等極端考驗,至今仍然無處不在。

抗生素、感冒糖漿這些人類常用的小玩意,更是無法傷及它們分毫。

病毒,virus一詞,自古羅馬時代就在使用了,

最初的意思是黏液,包含毒液、植物汁液、精液等多種含義。

微妙的是,毒液代表的是「死」,精液代表的是「生」,卻集合在了這一個詞身上。

1899年,荷蘭微生物學家、植物學家馬丁努斯. 拜耶林克(M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

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第一種病毒:煙草花葉病毒。

當時人們將這種不同于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的東西理解為「能致病的活液」,并采用了virus一詞。

漢語的「病毒」,也算對virus較為忠實的翻譯了。

事實上,病毒并不一定都致病,多數(shù)時候,他們能和人類相安無事。

美國知名科普作家卡爾·齊默在《病毒星球》一書中告訴我們,

平均每升海水中,有約1000億個病毒顆粒,

他們每秒攻擊海洋中的各種細菌10萬億次,

其中不乏包括霍亂弧菌在內的人類大敵。

還有被視為宮頸癌罪魁禍首的HPV病毒,

其實男女通吃且分布廣泛,但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它們都與人類和平共處。

這是因為與細菌不同,病毒作為一種構造簡單的微生物,不能自己獨立生存,

它們需要寄生在宿主細胞里才能完成自身的繁衍,

所以殺死宿主絕對不是他們的目的,更好地在宿主細胞里生存下去才是。

但就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夫妻還會吵架拌嘴一樣,

在超過百萬年的共處過程中,人類和病毒還是不可避免地積累了很多愛恨情仇。

卡爾·齊默認為所有病毒都無法逃脫「不可能三角」的束縛,

即「高致死率」、「高傳染性」、「高變異性」三者無法同時達到。

如果一種病毒擁有很強的傳染性和變異性,

它就不可能長期保有很高的致死率,否則最終的結局必定是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病毒是極其微小的顆粒,一般不超過300納米長,比細菌還小1000倍。

結構上病毒由位于中心的遺傳物質,以及圍繞在遺傳物質外側的蛋白質外殼組成。

病毒的遺傳物質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

同時又分為一條鏈與兩條鏈,即單鏈DNA、雙鏈DNA、單鏈RNA與雙鏈RNA四種。

新型冠狀病毒就屬于正單鏈RNA病毒。

相比雙鏈結構,單鏈的穩(wěn)定性自然差得多,

但是相比其他單鏈RNA病毒,新冠病毒的變異性遠稱不上是王者。

比如說歸屬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就有著極高的基因突變頻率,被感染的人群里只有少部分會產生較弱的免疫保護。

當具有高突變能力的流感毒株感染了處于不完全免疫狀態(tài)的個體后,

免疫逃逸的突變就能夠被篩選出來,再傳遞給他人。

正因如此,流感疫苗年年都要更新,

在時間的長河里,流感病毒也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疫情。

2020年初,不少專家預估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

僅為流感病毒的1/2、艾滋病毒的1/4,根本不足為懼。

初代毒王Alpha現(xiàn)身之前,2020年3月,

美國麻省大學醫(y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Chan Medical School)的

病毒學家杰里米.魯班Jeremy Luban曾經嘗試申請資金用以研究變異株,

結果遭到了一眾同行的嘲笑,大家紛紛說「這東西是不太會變異的」。

結果當初嘲笑Luban的專家們被現(xiàn)實狠狠打臉。

然而,新冠病毒層出不窮的陰間突變僅僅只是因為它是單鏈RNA病毒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從新冠病毒的正式名稱SARS-CoV-2(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中不難看出,

SARS冠狀病毒是新冠病毒的近親,

要知道當年SARS病毒并沒有被觀測到這么多的變異株呀。

其實變異產生的速度除了與復制酶本身的突變率有關之外,也跟復制的次數(shù)也有關。

單位時間內復制的次數(shù)越多,產生變異的可能性也會越高。

就像抄作業(yè)一樣,抄一次可能不會抄錯,你抄一百次、一千次、甚至上億次呢?

你敢保證不會抄錯一個字嗎?

這次的新冠病毒相比之前的SARS病毒,傳染性要高得多。

高峰時期,全球每日新增病例超過300萬。

假設從感染到痊愈需要14天,也就是說新冠病毒會同時在上億人體內復制,

每一個感染者體內又會復制數(shù)萬億次,這才是變異毒株不斷產生的真正原因。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了,變異對于病毒來說,一定是好事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為基因突變可能發(fā)生在整個病毒基因組的任何地方:

1)如果發(fā)生在了無關緊要的地方,則不會導致蛋白水平上的變化。

2)如果發(fā)生在了致命之處,則可能讓病毒本身失活,不再適合生存。

3)但這種突變也可能發(fā)生在某些關鍵部位,導致病毒的適應能力提高、或者毒性增強。

這類新變種就猶如獲得了超能力一般,

通過自然選擇的層層考驗,最終成為雄霸一方的「毒王」。

回到視頻開頭我們提出的那個問題,

新冠病毒進入人體后,體內究竟會發(fā)生什么呢?

那只沉睡的怪獸又是誰呢?

人體與病毒的博弈

面對病毒的入侵,人體免疫系統(tǒng)設下了三大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物理屏障,也就是我們的皮膚。

在人體沒有皮膚覆蓋的地方,比如口腔、眼睛、鼻孔,粘膜及其分泌物會替代皮膚的功能。

這道防線就像城墻,能夠阻擋大部分的細菌和病原體,但顯然對新冠病毒不太奏效。

新冠病毒在皮膚上并不會繁殖,但可以通過口鼻眼睛等處的黏膜進入人體。

感染后,人會產生打噴嚏、咳嗽、流鼻涕等病癥,

這是黏膜細胞努力分泌粘液,包裹病毒,并將其排出體外的過程。

與此同時,包裹著病毒的飛沫又有利于病毒在宿主間的傳播。

第一道防線潰敗后,免疫系統(tǒng)啟動了第二道防線:應急部隊,

在醫(yī)學上被稱為非特異性免疫,主要由巨噬細胞構成。

巨噬細胞就像人體內的哨兵,在身體各處不斷巡邏。

哪個部位有敵人入侵,巨噬細胞就會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并參與戰(zhàn)斗。

巨噬細胞個頭很大,一旦抓住病毒,就會一口把它吞下去,然后跟病毒同歸于盡。

但同時巨噬細胞對病毒的殺傷力也比較弱,

對于那些狡猾且善于偽裝的病毒,巨噬細胞也就無能為力了,

流感病毒、SARS病毒、還有這次的新冠病毒就屬于這類狡猾的病毒。

它們進入人體后,比這些非特異性免疫細胞跑得還快,

能趕在對方消滅自己之前迅速復制。

想要實現(xiàn)繁殖的目的,新冠病毒首先要尋找可以入侵的細胞。

但入侵沒有那么容易,畢竟細胞膜只允許極小的水分子和氧氣分子進入。

對于大分子的營養(yǎng)物質,則需要一把特殊的蛋白質鑰匙,

讓細胞膜上的哨兵來識別,方可進入。

遺憾的是,經過了數(shù)十億年風水雨打的病毒,

早就演變出了這樣一把特殊的鑰匙。

對新冠病毒而言,這把鑰匙便是我們之前提到的S蛋白。

它剛好可以與氣道上皮細胞中ACE2受體結合,從而進入細胞。

之后,新冠病毒會被細胞的溶酶體分解。你以為這是病毒的末日?

不,這恰恰是新冠病毒的計倆。

溶酶體溶解了病毒的外殼,遺傳物質暴露了出來。

由于RNA是可以在細胞質中快速復制的,

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甚至都不用想方設法抵達細胞核,

在與ACE2受體結合的瞬間,它們就準備好了在細胞內養(yǎng)精蓄銳,等待兵強馬壯的那一刻。

與此同時,沒能消滅新冠病毒的巨噬細胞也沒閑著。

它們把敵人入侵的信號發(fā)送了出去,召來更多的「援兵」,

例如中性粒細胞、NK細胞等等等,共同應戰(zhàn)。

我們的身體開始表現(xiàn)出炎癥反應。

這個時候,免疫系統(tǒng)還會尋求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資源,讓人體發(fā)熱。

因為體溫每升高一度,病毒的繁殖速度就下降6.3倍,

同時免疫細胞的活性增強五到六倍。

這時,免疫系統(tǒng)的第三道防線:特種部隊也被激活了。

這第三道防線在醫(yī)學上被稱為「特異性免疫」,

由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臟、淋巴結等)和免疫細胞:主要是T細胞和B細胞構成。

第二道防線中,巨噬細胞發(fā)出的信號會被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收集。

樹突狀細胞就像是體內的情報員一樣,他們詳細記錄下病毒的身份信息,

將其作為「抗原」呈遞給漂浮在淋巴結中的「特種部隊」T細胞和B細胞。

為什么要匯報給T細胞和B細胞呢?

因為和前兩道防線捂著眼盲殺不同的是,

「特異性免疫」手持無數(shù)專門用于對抗各類病原體的武器,能夠精準、快速地殲滅病敵人。

這個武器就是「抗體」。

抗體與抗原的關系就像鑰匙和鎖、解藥和劇毒一樣,

每種抗體只能用于消滅對應的病原體。

抗體主要由B細胞生產,它們和T細胞一樣,長期駐扎在我們的淋巴結中,一生沉睡,等待它們真命天敵到來的那一刻。

雖然組成病毒DNA或者RNA的堿基種類有限,

但它們可以進行各種排列組合,核酸鏈的鏈長也各有不同,

所以理論上講,大自然中病毒的種類是超乎我們想象的,

目前已經被人類識別的病毒種類,連整個病毒大軍的冰山一角都算不上。

但造物主就是這么的神奇,不管病毒的種類有多么的龐大,

人體內B細胞的種類總是更多一些。

現(xiàn)在免疫系統(tǒng)要做的,就是找到能夠對付新冠病毒的那種B細胞,讓它們瘋狂地生產抗體。

當樹突狀細胞終于找到對應的T細胞和B細胞后,

T細胞和B細胞會被激活喚醒,開始迅速復制。

一部分T細胞會被直接派往前線作戰(zhàn),

識別病毒所藏身的細胞,快速攻擊,同時釋放信號,召集更多免疫細胞過來支援。

另一部分T細胞被派去幫助B細胞,

這類T細胞被稱為「輔助T細胞」。

在輔助T細胞的協(xié)助下,B細胞開始生產專門殺死新冠病毒的抗體,

這些抗體會部署在肺部、血液和其它體液中,見到新冠病毒就發(fā)起精準攻擊。

此時你的身體可能是癥狀最重的一天,

持續(xù)的高溫消耗了過多的能量,頭暈乏力全身酸痛,不得不臥床休息。

但是別擔心,勝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在這場戰(zhàn)斗結束后,大部分的T細胞和B細胞會功成身退,選擇自爆模式,身體不用再供養(yǎng)它們了。

但一小部分T細胞會留下來,變成記憶T細胞。

當下次同樣的病毒入侵時,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識別并殲滅對方。

怎么樣?聽起來是不是一套特別完美的免疫機制?

那么為什么還會有人重癥感染、命懸一線呢?

這是因為在這套機制中存在一個bug。

還記得樹突狀細胞去尋找對應的T細胞和B細胞嗎?

在上億支特種兵小分隊中,找到我們需要的那一支是耗費時間的,

而在這個過程中,免疫系統(tǒng)可能不小心驚醒了沉睡在我們體內的怪獸:細胞因子風暴。

沉睡的怪獸

前面我們提到的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都屬于免疫細胞(immune cell),俗稱白細胞。

它們在與病毒作戰(zhàn)時,會同時釋放求援信號,以召集來更多的白細胞。

這個求援信號在醫(yī)學上被稱為「細胞因子」或者「炎癥因子」。

細胞因子其實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促炎癥細胞因子,它們可以幫助激活更多種類的免疫細胞,促進炎癥反應。

另一類是抑炎癥細胞因子,顧名思義,它們能夠激活某些特定細胞,調節(jié)炎癥反應,中和第一類促炎細胞因子的效應。

炎癥剛開始的時候,更多的促炎癥細胞因子被釋放,喚醒大批免疫軍隊,加入到清除病原體的行動中來。

到了炎癥的后期,病原體已經被清除得差不多了,

大量抑炎癥細胞因子會促使免疫細胞消失,

防止過度炎癥反應的發(fā)生,損傷正常的組織細胞。

免疫細胞是沒有眼睛的,只能依據(jù)化學濃度梯度,也就是細胞因子的濃度來尋找戰(zhàn)場位置。

正常情況下,機體會對炎癥反應進行精準調控,

令釋放的促炎癥細胞因子和招募來的免疫細胞規(guī)模、以及感染的程度相匹配。

但是當患者暴露在大量病毒之下時,或者免疫反應滯后時,這種平衡將被打破。

隨著病毒的不斷蔓延,身體為了求生孤注一擲,免疫系統(tǒng)火力全開,不惜一切代價背水一戰(zhàn)。

為了消滅入侵者,不斷釋放促炎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strom)或者叫炎癥風暴來襲。

此時的免疫系統(tǒng)已經殺紅了眼,開啟了殺敵1000,自損10000的模式,

攻擊病毒的同時,連帶著把正常的組織細胞也滅了。

被新冠病毒感染的肺部開始聚集大量的組織碎片和液體,

因為免疫細胞的運輸靠的是體液和血液。

結果就是肺部逐漸被液體浸沒,呼吸困難,血氧下降,

這就是我們在肺部CT上看到的大白肺。

促炎細胞因子的過度分泌還會使感染部位的血管通透性增大,

為的是方便招募來的免疫細胞快速進入血管內,

但這同時也使血管內的病毒更容易浸潤其他組織,擴大炎癥范圍。

擴大的炎癥反應讓更多的促炎細胞因子被釋放,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極端情況下,全身性的血管滲漏會導致血量下降,血壓降低,引發(fā)休克。

心臟也會在血壓下降時更奮力地工作,而長時間維持高心率,

會造成心臟損傷,引發(fā)「爆發(fā)性心肌炎」。

總之,細胞因子風暴是新冠輕癥轉向重癥和危重癥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

當炎癥失控波及全身,

身體就猶如浸泡在各種細胞因子、氧自由基、凝血因子、壞死組織等等炎癥介質的海洋里。

各系統(tǒng)臟器的損傷同時加重,情況會變得非常棘手,

這也是危重癥病人最終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可以說殺死你的并不是病毒本身,

而是免疫系統(tǒng)在消滅病毒過程中引發(fā)的各種炎癥。

不僅僅是這次的新冠,之前的SARS、MERS和歷年流感中,

細胞因子風暴都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免疫力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受爭議的概念,

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提高免疫力」究竟該如何界定呢?

是指提高免疫細胞的生命力嗎?

那么炎癥擴散、細胞因子風暴的結果是不是你想要的呢?

人體免疫系統(tǒng)是一套極其復雜的大型系統(tǒng),

它需要全身大量不同的器官和免疫細胞協(xié)同工作,

最關鍵的是「平衡」和「穩(wěn)定」,而非一味的「快」和「強」。

目前臨床上,對于治療細胞因子風暴,

并沒有特異性的手段,多采用的是給予抗感染藥物、

糖皮質激素輔助等非特異性聯(lián)合治療措施,以抑制炎癥反應,

盡可能的地延長患者的生命,保證免疫系統(tǒng)持續(xù)工作,以迎接抗體產生的那一天。

一時半會兒打不過病毒,我們可以慢慢打,

但是千萬不要一個原子彈把自己也炸沒了。

一些大型綜合醫(yī)院會把ECMO(體外膜肺氧合),

也就是人工心肺,作為新冠危重癥患者最后的生命線。

當細胞因子風暴引起了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時,

人體肺部的氧氣含量已經非常低了,隨時會危及人體生命。

人工心肺ECMO的主要原理是把患者靜脈血引出體外進行氧合,

再將氧合后的血液輸回體內,用于供氧,暫時替代心肺功能。

簡單來說就是把不堪重負的心、肺暫時替換掉,讓人先活下來,給醫(yī)生搶回些時間去處理炎癥風暴。

ECMO本身無法治病,更不能殺毒。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ECMO治療的成功率為41.4%,

但面對肺以外的多器官衰竭ECMO也無能為力了。

說到這兒,新冠究竟能不能被稱為一款「大號感冒」,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我個人認為,新冠更像是一個盲盒,你不知道自己會開出什么。

畢竟,自19世紀末,馬丁努斯(M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發(fā)現(xiàn)第一種病毒以來,

人類對病毒的研究不過短短100多年。

在病毒面前,我們只是地球上不起眼的后來客。

對于身強體壯的年輕人來說,

感染新冠也許就意味著幾天的身體不適,有些人甚至連癥狀都沒有。

但對于老年人和免疫系統(tǒng)有缺陷的人來說,

這可能是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過,大家也不用過于焦慮,細胞因子風暴發(fā)生的概率還是很低的。

根據(jù)病毒的「不可能三角」,

已經占據(jù)了「高傳染性」和「高變異性」的新冠病毒,注定了無法再擁有「高致死率」。

還記得視頻一開始跟大家分享的世衛(wèi)組織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嗎?

截止到2023年2月3日,全球總感染人數(shù)7.5億,死亡病例680多萬。

計算下來,新冠死亡率只有0.9%。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因為評估重大傳染病給人類造成的災難時,

不僅僅要看這種疾病的直接致死率,還要看「超額死亡率」。

超額死亡率是指,以之前沒有發(fā)生疫情時的死亡人數(shù)作為歷史基線,與當前死亡人數(shù)作比較。

它包括了因為新冠導致的直接和間接死亡。

其中間接死亡通常歸因于,大流行導致的醫(yī)療系統(tǒng)崩潰,或者種種社會問題。

2022年5月5日,WHO公布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2年期間,

全球新冠大流行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死亡總人數(shù)約為 1490 萬。

大多數(shù)超額死亡集中在東南亞、歐洲和美洲。

約 68% 的超額死亡集中在全球僅 10 個國家。

中等收入國家占超額死亡人數(shù)的占比81%。

2022年3月,《柳葉刀》的一篇論文給出的數(shù)字更加駭人,

專家們收集了74個國家和地區(qū),

266個國家以下地點的全因死亡率報告(All-cause mortality),

通過建模,估算截止到2021年底的兩年間,

由新冠大流行導致的全球超額死亡人數(shù)可能達到了1820萬,

比官方報告的數(shù)字高三倍以上。

超額死亡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是印度407萬、其次是美國113萬、俄羅斯107萬、墨西哥79.8萬。

要知道,全球新冠感染高峰是在2022年1月,

所以不管是WHO還是《柳葉刀》的數(shù)據(jù),都沒有把這段時間統(tǒng)計進去。

可以想象,如果現(xiàn)在再有機構嘗試計算全球超額死亡人數(shù),

得出的數(shù)字可能會讓所有人不寒而栗。

2020 年初,新冠病毒剛在全球傳播時,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啟用了封控措施,

這是人類應對瘟疫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區(qū)別在于有些國家封控成功,有些還沒來得及封控,病毒就已經大規(guī)模傳播了。

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冠絕全球的美國就屬于后者。

三年來,美國共經歷了5波較為嚴重的疫情沖擊,

每當感染人數(shù)達峰,就會上演醫(yī)療擠兌的噩夢。

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加坡。

根據(jù)世衛(wèi)組織2022年底的一份國別報告,截止到2022年12月11日,

新加坡累計新冠確診病例218萬,死亡病例1707例,病死率只有0.0783%。

新加坡衛(wèi)生部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0年1月到2022年6月,

新加坡的新冠超額死亡率只增加了萬分之2.49。

疫情爆發(fā)之初,新加坡采取的也是嚴防死守的政策。

但是在大流行的第二年,認識到人類無法徹底擺脫新冠病毒后,

新加坡政府最終于2021年6月宣布由「清零」轉向「共存」。

然而,即使是在感染高峰時期,新加坡也沒有出現(xiàn)醫(yī)療擠兌和社會性恐慌。

新加坡地處熱帶,總人口約為550萬,人口密度高達8000人/平方公里,是中國的50倍。

在這樣的條件下,要把重癥率和病死率一直維持在極低的水平,

堪稱『地獄難度』,那么新加坡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政府每走一步都會和民眾透明坦誠地溝通。

打開新加坡衛(wèi)生部網(wǎng)站,民眾可以直觀地看到過去28天全國感染人數(shù)、住院人數(shù)、

需要吸氧的患者及ICU患者的比率、死亡率、ICU床位使用情況、疫苗接種情況等等。

想去醫(yī)院,各大醫(yī)院的床位占用率、入院所需的等候時間隨手能查到。

擔心疫苗有副作用,可以去新加坡衛(wèi)生科學局(HSA)查看月度疫苗的安全報告。

疫情緊張時,衛(wèi)生部會每天主動給民眾推送疫情消息,

即使不關心新聞,信息也會主動找上你。

可以說,公眾的信任是抗疫成敗的關鍵。

《柳葉刀》2022年初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

一個國家新冠感染率和死亡率的高低并不能用經濟水平、政治制度、國家能力、甚至醫(yī)療水平來解釋,

最有解釋力的因素是社會對政府的信任。

第二,新加坡實施的是逐步有序的開放。

2020年疫情之初,新加坡也曾出現(xiàn)過搶購方便面、衛(wèi)生紙、消毒液的狂潮。

但從清零轉向共存的這段時間里,

藥品、抗原、血氧儀之類搶手的防疫物資,卻從未出現(xiàn)搶購斷貨的情況。

這要歸功于政府的準備工作。

在開放前的一個多月里,

由新加坡政府控股的淡馬錫基金就開始為所有家庭免費發(fā)放血氧儀了。

血氧儀的說明書不僅說明了用法和指標,還專門提到了「沉默性肺炎」的風險。

為了應對感染高峰,衛(wèi)生部積極與公立、社區(qū)和私立醫(yī)院合作,為新冠患者預留更多床位。

從2021年7月到10月,

新冠患者的床位數(shù)量從 900 張增加到了2500張,到10月底病床數(shù)增加到3700張。

其中約有170張是ICU病床,另有100張可臨時處理ICU病例。

新加坡吸取了韓國和美國ICU床位短缺的教訓,

保留了必要時擴充病床供應的能力,又沒有空置床位,資源浪費。

第三,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

對于腿腳不方便的老人,政府甚至會開著疫苗車到他們家門口,醫(yī)護人員親自上門接種。

第四,仰臥起坐式防疫,這種防疫政策曾一度被全世界嘲笑。

有網(wǎng)友形容,面對新冠病毒,

歐美一直躺著,中國一直站著,新加坡在做仰臥起坐,松了又緊、緊了再松。

疫情稍有好轉,就讓坡島居民回歸正常生活。

一旦再有風吹草動,立刻選擇收緊。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全民科普,淡化新冠帶來的「恐懼感」。

新加坡衛(wèi)生部長王乙康曾把新加坡的防疫政策稱為「預告式防疫」。

簡單來說就是,在每一波高峰到來前,

邀請醫(yī)學和衛(wèi)生專家預測高峰期會在什么時候發(fā)生、最高日增病例能達到多少等等。

讓居民提前做好心理準備,讓恐慌提前爆發(fā)。

這還有利于建立「分診制度」。

陽了,輕癥的居家康復,中癥的去診所,重癥的去醫(yī)院。

只有這樣,醫(yī)院才能把有限的醫(yī)療資源用在最需要的病人身上,

也讓新加坡從最艱難的時刻挺了過來。

總結來說,信息透明、普及疫苗、添置醫(yī)療設備、全民科普,

然后用3到6個月的時間逐步放開,是新加坡實現(xiàn)有韌性共存的關鍵。

其實以目前病毒的致命性來看,放開與不放開就是犧牲誰的問題。

而在這個問題上,不管當局怎樣抉擇都無法做到兩全其美。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美國人罵美國政府,澳洲人把莫里森都罵下臺了,

就連防疫和開放整體都做的相當出色的新加坡政府也免不了時不時地聽到一些民眾的抱怨。

這是因為在這場災難中,每一個普通老百姓都可能是受害者。



致1800萬人死亡的新冠病毒將何去何從?新冠為啥不是大號流感?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辉南县| 涪陵区| 育儿| 曲阳县| 施甸县| 莒南县| 永年县| 四会市| 林口县| 晋州市| 灵宝市| 历史| 芜湖县| 侯马市| 鹤峰县| 馆陶县| 大厂| 无为县| 萨迦县| 昔阳县| 诏安县| 奎屯市| 沁源县| 慈溪市| 当雄县| 沙田区| 清徐县| 泽普县| 白河县| 浙江省| 大余县| 辛集市| 调兵山市| 手机| 睢宁县| 平阳县| 宁都县| 五指山市| 招远市| 崇义县| 石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