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6之名!誰是618必殺CPU,11600K搭配UHD750讓AMD無解

今天是6.1,首先祝愿全國的小盆友們節(jié)日快樂!而6.1的到來也預示著618電商的大戰(zhàn)拉開了帷幕。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對老冤家的PK。intel和AMD這對冤家在主流市場的爭斗一直就沒停過,無非就是“花開花謝,此消彼長”

而今天帶來的是在性能上各有長短,價格上intel小有優(yōu)勢的i5-11600K和R5-5600X的純CPU性能比拼。首先分析一下AMD官方?jīng)]有承認,但是從理論上來說確實存在的積熱問題。在使用7nm工藝后,銳龍5600X的發(fā)熱量整體上的確降低了,但是核心面積隨著工藝的推升大大減小了,核心減小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就是芯片散熱表面積大大縮小,這樣熱量會相對更加集中在小小的核心內部,小核心與CPU金屬蓋接觸范圍更加小,熱量也就更加不好散發(fā),就產生了積熱問題。當然這個問題如果散熱器給力應該也能搞定,畢竟也沒聽說因為積熱造成CPU大量燒毀的事

第11代酷睿處于平民價位的i5-11600K,更容易被廣大玩家所接受。其規(guī)格采用6核12線程,12MB的三級緩存?;A頻率為3.9GHz,單核睿頻最高可達4.9GHz,全核睿頻則可達到4.6GHz,而且其長時功耗PL1可以維持在125W,而短時睿頻功耗PL2則可維持到250W,且最大維持時間約56秒。如果玩家想要嘗試通過手動超頻達到5GHz以上的頻率,散熱只要稍微下一點點功夫,那么問題基本不大。銳龍5600X則是基于7納米全新的Zen3架構設計,擁有6核12線程,基礎頻率為3.7GHz,加速頻率為4.6GHz,三級緩存為32MB,最大的內存支持3200MHz,TDP功耗為65W,這兩款CPU配合最新版本的主板都能支持PCI-e4.0高速總線,但是i5-11600K擁有更先進的UHD750核顯,而銳龍5600X只能配獨顯才能正常使用。這件事在現(xiàn)在來說幾乎無解!只有先選i5-11600K才能正常工作。


本次測試為了盡可能將性能、價值、配置差異都降到最低,我們采用了相同的內存、散熱、SSD、顯卡以及系統(tǒng)版本,如此一來無論intel平臺還是AMD平臺性能差都是最低的。



PCMark 10一直是個人電腦測試軟件中綜合戰(zhàn)力測試的標桿,一般來說只要能正常通過PCMark 10的考驗,這臺PC至少在穩(wěn)定性上都是可以放心的,而對常用基本功能,生產力,數(shù)位內容創(chuàng)作及游戲等多個方面的測試對被測物進行評分。兩顆intel處理器在該測試項目中拉開了一定差距。畢竟i5少了2C4T,所以終究還是i7-11700K小勝一籌。但是遺憾的是,R5 5600X無論我怎么調整(壓根CPU沒超頻,把內存降回到2400MHz)PCMark 10就是不給面子,而在其它的諸如3DMark測試中都能安然通過,我很郁悶。






AVX目前還沒有完全展露出它的價值,這也是軟件優(yōu)化缺位導致的。不過隨著各路編譯器的跟進、處理器迭代使得支持AVX指令集的處理器普及,相信我們的常用軟件也會加入AVX優(yōu)化,比如說在圖片處理時調用它。配合上已經(jīng)展開應用的各種生產力應用,AVX的前景非常廣闊。CPU-Z自帶的Benchmark中,細化了全核和單核測試成績,在一系列CPU-Z自帶Benchmark測試中11600K和5600X的比分咬的很緊,幾乎就是伯仲之間。




3DMark的TimeSpy Extreme自定義測試中,專門測試的CPU性能發(fā)揮,其結果依舊是11600K價比5600X高出5%的跑分,依舊難以甩開,而如果要測試核顯……


最后測試的是y-cruncher,它是一款可以整體測試電腦性能和計算能力的工具,軟件可以快速有效地進行PI的計算,支持多線程并發(fā)計算,除此之外,軟件還支持CPU、OS支持的指令集的集成,然后使用指令集進行計算操作,主要適用于一些配置較高的計算機的性能測試,5600X在y-cruncher以小分險勝。

總結:
1,從性能測試的結果來講,11代的11600K對比R5-5600X性能提升相較10600K還是明顯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11代的功耗&發(fā)熱要求用戶在散熱上不能有絲毫馬虎;不過5600X小核積熱的問題也沒100%破解,再者11600K自帶UHD750核顯,5600X只能干瞪眼。
2,至于11600K搭配啥主板好的問題,這個也看個人意愿。搭配B560,不能超U,但是也能支持Pcie4.0固態(tài),也能超內存,對于追求高頻內存的玩家是個相當不錯的福利。而搭配Z590的話,成本會提高些,但是CPU也能超頻,可以更好地挖掘11600K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