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音樂與文化筆記
“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法國有許多的中東裔法國人,他們的文化一直都是法國及歐洲社會不可分割的存在。
多年前,在南法的某國立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傍晚驕陽落下將天空映的一片紅。練琴休息時聽到附近一個男人唱著不同旋律系統(tǒng)的阿拉伯語。細膩的音調顯得旋律蒼涼,想起馬致遠筆下的:
“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p>
那時起我開始思考中東文化,業(yè)余時間收集與之相關的電影及訊息。
2011年拍攝于南法留學期間的某個傍晚
歐洲到處是一種賣Kebab(土耳其烤肉)的快餐店。廚師將烤好的羊、雞肉切片放入面包中,加洋蔥與番茄,放一些醬料。
偶爾不做飯與同學結伴去買上一份,坐著聊天,隨后回琴房練琴。去波爾多看朋友,租自行車一前一后像螃蟹橫行穿梭于市區(qū)。歇腳時,避過太陽在大教堂后的摩洛哥茶管里喝薄荷茶。
火車站門口遇到阿拉伯裔的女孩子,長頭巾被風吹起來。長長睫毛的眼睛一眨一眨,看來很風情與靈動。
某個假期,下雪天在暖和木屋里看黎巴嫩電影《焦糖》時才知道,為了讓皮膚看起來細嫩,中東女性用焦糖祛除多余毛發(fā)。步驟是將糖撒入鍋中,熬成琥珀色,稍冷卻的糖抓到手中,拉扯開來,變成白色后使用。
電影里,有段讓我非常難忘的音樂:當地婚禮使用的音樂。
中東音樂在古希臘音樂理論上發(fā)展,影響了歐洲音樂與亞洲音樂。許多音樂有中東音樂的影子,它一直存在于生活中。
傳統(tǒng)阿拉伯音樂使用有許多即興成分的Maqamat調式演奏與創(chuàng)作。在新疆,維吾爾音樂中也使用Maqamat音樂調式。西方鍵盤上呈現12種音高,Maqamat則把音細分為四分之一。
這讓他們的音樂多出了許多的更細小的音,讓習慣了東西方傳統(tǒng)音樂的人不習慣。
打擊樂中需要掌握多種民族鼓類的基本演奏、節(jié)奏、旋律、規(guī)律。鼓類代表Daf 鼓單面,獸皮。反面掛著沙沙作響的鐵環(huán),讓跳舞的人能夠借重音找適合舞步。古代浮雕中記錄Daf 很早開始使用,可見它是中東音樂中重要的角色。
樂手聳動肩膀輕松演奏,有時將鼓轉很多圈,拋起后重拍一聲,吆喝著將鼓皮剎住。這律動感強的節(jié)奏,可以演奏出的多樣節(jié)奏與音色的鼓皮、豐富斑斕的旋律,讓人忍不住希望隨音樂舞動。
傳說中創(chuàng)世紀人物拉麥用骨骼所創(chuàng)造的 ‘ 烏德琴 ’ 也是吉他的 ' 祖先 '。古希臘石雕中和古埃及壁畫中也有其身影,是中東音樂中最主要的樂器之一。
還有像古箏叫Qnun的樂器、像嗩吶的杜克管;以及使用在古埃及音樂中的豎琴。不同的調音方式讓它們的樂器發(fā)出魔幻的聲音。
悠悠駝鈴,長長吆喝,撥一聲烏德琴,用杜克管吹奏出蒼涼。喝一杯薄荷茶,看地毯上的圖騰。中東文化與藝術幾天幾夜也說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