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和理解的差別是什么
? ? 一般來說,親密關系里面最常見的就是理解。
? ? 許多人在自己難受、或者做一些事情可能讓其他人不舒服的事情或是覺得奇怪的事情時,總是會希望對方在逼問時理解自己。
? ? 這個現(xiàn)象在中國可能更為普遍。
? ? 因為集體控制欲和穩(wěn)字大于天的社會文化。
? ? 但有沒有人想過,你希望對方理解自己需要通過什么方式?
? ? 總不能說當我需要對方理解的時候,對方就能理解吧?
? ? 人,一定是希望對方不理解自己的。
? ? 如果你完全被理解,你才會感到空間盡失。
? ? 對于個人而言,我們通常是希望對方理解我們需要對方做出讓步的部分(如情緒、事務),而對于其他部分則是希望保持自主性更好。
? ? 因此,在理解這件事上,顯然你希望你是作為一個割裂的個體讓對方僅理解當下需要理解的部分。
? ? 即便是這樣,仍然會有許許多多的沖突。
? ? 為什么?
? ? 因為對方認為你的這個行為在他的價值觀上體現(xiàn)的并不是完全利好他和你兩個個體,因此會產(chǎn)生疑惑。
? ? 這個疑惑分兩種, 一種是站在希望走下去的疑惑,這種我把它稱為主動理解,另一種是質問型的疑惑,這種疑惑很可能是在為切割關系鋪墊了。
? ? 只談第一種,在這種希望保持關系的疑惑下,對方真的能如愿理解你嗎?
? ? 首先,你要知道,你很多不被理解的行為主要分為三大類:
? ? 1.大智若愚,你需要做一件事,即使被問也不能明說,因此顯得很蠢
? ? 2.這件事本身的專業(yè)性強,理解門檻很高
? ? 3.基于個人人格的獨特行為,如強迫癥
? ? 所以,如果你為了回應對方的希望“理解你”觀點而去向對方“解釋自己”,那么你必然面臨的問題是,解釋成本和解釋效應。
? ? 解釋成本的意思是,如果你一次解釋兩次解釋,直到你事事解釋,那么你的解釋成本是很高的。
? ? 本質上解釋成本其實是在做教學,而之前我在學習篇中也說過,學習要有效一定是成體系的。
? ? 你要想想,你如果解釋個體行為,過于片面,那么對方很大概率是不會理解的,只會覺得不可理喻;而如果你真心希望對方理解,那么你勢必要讓對方理解你的行為體系,讓他知道你的行為是在三觀在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下導致的結果。
? ?我們來試想一下解釋的結果。
? ?第一種情況,你解釋了,對方不理解,希望接著解釋,那么你“被理解”的成本會十分高昂。
? ? 第二種情況,你一直解釋,但是對方認為自己是自討苦吃,開始抱怨你說這么多都是在找借口,不了了之。
? ? 第三種情況,你解釋得很清晰,但是對方因此得以了解你的三觀,然后因三觀沖突開始否定你的人格,認為你需要改變,爆發(fā)爭吵。
? ? 發(fā)現(xiàn)沒有?
? ? 一旦你認為我希望對方理解我,本次事件結局大概率不會太好。
? ? 我要說的是,三觀是經(jīng)不起試探的。
? ? 不同年齡同環(huán)境,同環(huán)境不同年齡,同年齡同環(huán)境不同實力的三觀都是天差地別的。
? ? 切記不要在【被動尋求對方理解】的時候展現(xiàn)自己的三觀。
? ? 因為這個時候你處于一個弱勢地位,對方有權借此機會批判你的三觀,不論是出于優(yōu)越感(難得逮到機會發(fā)泄一下)還是自尊心(我才是對的,不符合正確標準的是你)。
? ? 沖突中不披露三觀叫就事論事,披露三觀一定會涉及否定人本身,不管而人也是經(jīng)不起否定的。
? ? 尤其是對于年齡越大的人,你否定他的三觀和要了他的命幾乎沒什么區(qū)別。
? ? 世上最難的事,把自己的想法裝進別人的腦袋。
? ? 所以,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永遠也達不到。
? ? 與之相比的,是包容。
? ? 這個詞也可以有其他的形式,如“默契”。
? ? 它的意思是什么?
? ? 即便我不理解你的想法,但我仍然認為,這個事情的結果,我可以接受。
? ? 接受就不是單純的因理解而接受了。
? ? 它的意義是,可能是我認為你做的是對的,或者說我認為你做得不對,但我可以忍受這個結果。
? ? 為什么?
? ? 因為包容基于兩套邏輯。
? ? 第一套邏輯,因為你過往展現(xiàn)出來的經(jīng)歷讓我明白,即便你行為的過程不被他人理解,但這個結果仍然是好的。
? ? 第二套邏輯,我認為你本次行為的結果可能如它的過程一樣并不好,但是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包容,我包容你本次行為的目的是,你能夠包容我類似的行為,并且在我們互相包容的前提下,我們的親密關系能夠產(chǎn)生利益。
? ? 也就是說,不管是哪一套邏輯,包容的核心訴求都是利益。
? ? 只不過一個是本次利益,一個是長遠利益。
? ? 記住這個觀點,只有利益關系是最牢固的,因為你知道這對你們兩個都有利,因此即便當下出現(xiàn)了什么不順心的事,只要你認為帶來的利益大于這個不順心的事產(chǎn)生的負面情緒和實際損耗,那么關系就還能繼續(xù)下去。
? ? 而理解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 ? 是單純的控制欲。
? ? 不管是希望被理解的人,還是希望理解別人的人,本質上他們不是為了利益,而是為了自尊心和認同感。
? ? 他們心里希望【對方能夠變得和我一樣】。
? ? 這種觀點外化為【對方是個正常人就好】。
? ? 所以以理解作為導向的人來說,他們總會產(chǎn)生一種想法,就是怎么我遇到的都不是【正常人】?
? ? 一個人的三觀形成是和人格、經(jīng)歷以及所處環(huán)境相關的。
? ? 所以,一旦他走出去,到一個新環(huán)境,他身邊的人三觀都會有較大程度的變動。
? ? 此時,如果年齡再相差大一些,人格差別再大一些,你就會感覺這個人完全就不是你所認為的【正常人】。
? ? 這個時候其實不論是你還是他,你們都希望在行為中能夠矯正對方的三觀,那么沖突必然加劇。
? ? 用包容取代理解,你會發(fā)現(xiàn),功利遠比修養(yǎng)要高尚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