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題四書文(八股文)一篇 【清】光緒十二年狀元趙以炯.撰
〇孟子曰:“子路,人告之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〇破題
觀虞帝之以取為與,與君子宜圖其大矣。
〇承題
夫舜之取人,正其所以與人也。觀之君子,孰有大於是者乎?
〇起講
且善之在天下也,以一人集之,尤貴以眾人成之;而實則合眾人,而皆自一人誘之;此固不容自隘其規(guī)模也。
〇初股
蓋以善聚善,而使人各著其善,善之量猶有窮;
以善引善,而使人共進於善,善之量更無盡。
〇過接
機至神焉,效至廣焉,而本獨善,以成兼善者,其量遂蔑以加焉。無非取於人,此足以見舜之善矣,而猶不足盡舜之大也。吾且由舜之所取,以觀舜之所與。
〇中股
其好善悉本虛衷,而翕受敷施,豈其轉移於萬類,乃一自淵懷所感,而善之出於有意者,固日勵其修能,即善之得以無心者,亦彌殷其向化,本淑身以淑世,而潛移默化,寰海遂蒸為善良。
其慕善實原盛德,而兼收並蓄,豈為鼓舞乎群倫,乃一自雅量所昭,而善之得被揄揚者,固奮然而思起,即善之未經(jīng)采納者,亦翕然而向風,推成己以成人,而朝漸夕摩,宇內已釀成善俗。
〇過接
吾乃知舜之所以為取,即其所以為與也,亦即其所以為人大也。
〇後股
吾嘗思其故矣,大抵人情於所專注之端,而心寫心藏,薄技亦思自展,乃有懷欲訴,而索解無從,情遂以鬱而不舒矣。自有人相容並包,一行一言,亦切芻蕘之采,今而後知為善之可樂也。而一與之所感者宏。
人情於所得力之處,而見深見淺,微長本可忘情,況壤流自漸,而高深莫補,氣早已望而思卻矣。自有人集思廣益,一材一藝,不為葑菲之遺,今而後知片善之足錄也。而一與之所推者廣。
〇過接
惟然,而君子之大,不從可知乎!
〇束股
見不泯夫畛域,不足以言大也。夫下士清潔自好,化導不及鄉(xiāng)閭,拘儒造就良殷,講求不離儔類,其為善終有限也,與人為善則何所善乎?激發(fā)在天良,聞風者彌殷向慕,感孚在心性,觀化者倍切景從。人無論賢愚,一納以虛受之衷懷,而莫不悉歸鼓鑄。其斯為大,而罔外哉!
量不包乎寰區(qū),亦不足以言大也。夫修士傳授生徒,而氣類或分門戶,宿儒儀庠序,聲教仍圓方隅,其為善猶有窮也,與人為善則何所窮乎?講掖在後進,四國咸仰豐裁,咨詢及野人,六合群欽模範。善無分大小,一動以涵濡之運量,而孰不原荷裁成。其斯為大,莫與京哉!
〇落下
人亦由以法舜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