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憶:西路軍只要有炮兵團,馬家軍再增一倍,都不夠我們打
西路軍的來龍去脈之六
作者:桅桿
(一)西路軍為什么沒有“照直往西走”?
1936年11月11日,西路軍開會討論西進還是東返時,徐向前極力贊成西進。對此,徐帥的意思是“兵貴神速”,趁天氣還不太冷和河西走廊馬家軍兵力空虛,一鼓作氣,直插過去,而不是走走停停。“如果預見到是那種情況,誰不主張東返啊”。
回到延安后,徐帥曾對高崗說,如果西路軍過了黃河,不在永昌、山丹一帶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停留30多天,“照直往西走”,守住安西(今瓜州)一帶,接通新疆,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槍炮彈藥補充,形勢就會大不一樣的,認為“西路軍只要有一個炮兵團,馬家軍再增加一倍,都不夠我們打的”。如果這樣,“是不至于失敗的,至少也不會敗得那樣慘”。
李先念后來也說,西路軍在涼、甘之間停下來創(chuàng)立根據(jù)地,在西進還是東返問題上猶豫不決,徘徊了1個月時間。雖有客觀原因,但卻是一個很大的失策。
這些說法廣為流傳,并給人一個印象,就是西路軍如果不在涼、甘地區(qū)停下來,“照直往西走”,就不至于失敗,或“至少也不會敗得那樣慘”。
可大家想過沒有:西路軍為什么要停下來?有人說是任務“飄忽不定”,也有人說是西安事變導致任務變來變?nèi)?。實際上,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
綜合歷史資料分析,西路軍之所以停下來,完全是迫不得已。為什么這樣說?
(二)根本原因,是莫斯科物資“準備不及”
就是說,西路軍如果“照直往西走”,將與援助物資抵達時間存在約3個月的時間差。
11月3日,莫斯科致電延安,調(diào)整援助物資的提供地點,說“正在研究經(jīng)過新疆提供援助的方法”。即援助地點,由中蒙邊界改到新疆方向,但時間和方式“正在研究”中。
對于接受援助物資的時間、地點等問題,延安18日在答復徐、陳的電報中說:“我們已告莫斯科。但恐準備不及,運輸也來不及。我們意見在現(xiàn)地區(qū)留住一時期?!?/span>
19日,朱、張致電徐、陳:莫斯科已經(jīng)原則同意經(jīng)哈密接濟你方,物資經(jīng)濟均可接濟……大約以明年開春后可望大批接濟,現(xiàn)正急謀小部接濟,大的于我占領安西后即可實現(xiàn)。并說“你方須在甘州以東建立根據(jù)地,決不可將主力位置于甘州以西,更不能有到新疆去的表示。”這里說的“大約”、“可望”,實際上“明年開春”能否到位,還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但上述電文清楚地表明了以下意思:一是援助物資最早在1937年春才有可能運達安西;二是安西是“荒僻”之地,無法解決大軍給養(yǎng)等問題;三是莫斯科不允許西路軍到哈密去。
如果西路軍最初即“照直往西走”,完全可以很快打到安西。實際上,馬家軍也希望西路軍盡快西進,不要在涼、甘一帶停下來。徐、陳在11月19日給朱、張并軍委的電報中,說馬家軍“暗示我們速進占甘、肅、安西”。
今天去過敦煌一帶的朋友應該都清楚,那一帶多是沙漠,人煙稀少。如果西路軍2萬多人當年直接進到“荒僻”的安西,吃、住、穿都無從解決,根本無法生存。
(二)兩難之下的無奈選擇
這一點,12月22日,徐、陳就西進部署致軍委的電報中,也說得很明白:為按期完成任務,西路軍決逐漸西移,“莫斯科的貨是否按時能到,請示”。這里說的核心意思,是西路軍西進安西的時間,要與莫斯科物資到達的時間銜接好。
也就是說,西路軍之所以在“人糧較豐”的甘、涼地區(qū)停下來并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是為了解決穿衣吃飯問題,并非任務“飄忽不定”。
實際上,西路軍的任務在11月12日之后就一直很明確了,即徐、陳給延安的電報中所說的“接通莫斯科”和在甘、涼等地“創(chuàng)立根據(jù)地”兩大任務。這兩大任務中,“接通莫斯科”是核心任務。取得援助物資后,必然要返回河東。“創(chuàng)立根據(jù)地”是保障性的任務,是為了解決約3個月時間差的給養(yǎng)問題,是臨時性的,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停下來就要與馬家軍打仗,不停下來給養(yǎng)又無從解決。兩難之下,是情愿打仗,也要解決給養(yǎng)問題??梢哉f,紅軍打的有些仗,就是為了解決給養(yǎng),如紅一方面軍長征到陜北后的東征山西。
西安事變期間,西路軍的任務確有短暫變化,但很快就恢復了原樣。12月18日。軍委在電報中還說“你們?nèi)蝿諔镜姆旁诖蛲?/span>莫斯科上面,限明年1月奪取甘、肅二州”。西路軍22日回電“擬9、30軍于明年1月中旬搶臨澤、高臺,5軍明年2月中旬直到安西”。
變化發(fā)生在24日,因蔣軍嫡系部隊進壓西安,形勢緊張,應張學良要求,延安致電徐、陳,提出“東進為有利”。這個電報,一是張學良“極盼望你們來”,并非我方主動決策,而且是一種應急考慮;二是雖然傾向性很明顯,但仍是征詢意見。
西路軍當即在永昌城開會討論。徐向前等多數(shù)人不贊成東返,理由仍是“東進比西進的困難更大些”:認為西進把握大、損失小、最有利;而馬家軍主力在東面,東進“難免會付出大的代價”。這個判斷,與11月11日第一次討論東返時基本一樣。事后表明,仍是對西進困難估計不足,對東返困難又估計過高。但也表示,如果延安決定東進,當“無條件執(zhí)行”。陳昌浩否決了多數(shù)人意見,于25日回復延安,“當堅決執(zhí)行此(東進)任務”。
可就在西路軍著手準備東返行動時,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延安27日即致電西路軍“仍執(zhí)行西進任務”。這個變化只有2、3天時間,正式命令尚未下達就取消了。順便說明一下:除此之外,西安事變之后,延安并無其他要西路軍策應河東行動的任何電報。
上述情況充分說明,打通莫斯科一直是西路軍最主要的任務。
接到延安的電報,西路軍在27日當晚,就離開了停留1個多月的甘、涼地區(qū),按計劃再次西進臨澤、高臺,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下文繼續(xù)為您詳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