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越簡單,越高級!
1907年,哈佛大學退休教授詹姆斯,和好友卡爾森,打了個賭:“我一定會讓你養(yǎng)上一只鳥的?!?/p>
卡爾森不信!因為他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yǎng)一只鳥。
很快,卡爾森生日時,收到了詹姆斯送給他的一個精致的鳥籠。
每當有客人到卡爾森家里,看到空蕩蕩的鳥籠時,都會問:“你養(yǎng)的鳥什么時候死了?”
問的人多了,卡爾森解釋得很煩,于是他還是養(yǎng)了一只鳥。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鳥籠效應”:
假如一個人擁有一只籠子,他大概率會再買回來一只鳥,而不會把籠子丟掉。
人總在不停追逐物質,最后看似擁有了物質,其實也被物質給俘虜著。
幸福的人生并不是累積而成的,而要通過割舍來獲得。
學會為生活做減法,才能為生命做加法。

01
物質極簡
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狂歡,而是一種精神的修煉。
從簡單到復雜,是人生上半段的成長;
從復雜到簡單,是人生下半段的修行。
物質極簡,也并不是讓我們做個苦行僧,更不是讓我們不思進取,得過且過。
而是不在無用的物質上浪費人力物力,去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真正喜歡和真正想要的東西。
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做一些有用的事,從而獲得更多的快樂和幸福。
一個人物質越多,越容易獲得快樂,負累越少,就越接近幸福的本源。
俗話說:“淡飯粗茶有真味,明窗靜幾是安居?!?/p>
一個家最貴的裝潢,應該是窗明幾凈,歡聲笑語;
一個人最好的衣裳,永遠是清爽的外表,滿滿的精氣神。
該舍即舍,該斷即斷,過去從來不用的東西,未來你也不會再使用。
謹慎地擁有,知足地使用,果斷地斷舍離,是對物質極簡最好的詮釋。

02
關系極簡
作家三毛曾寫道:“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真正的簡單,不是物質上的苦修。
而是明白人生中80%的事情都沒有意義,要學會把精力傾注在有用的20%的人和事物上。
人活一生,真正好的關系,都很簡單,也不在乎簡單。
心有三兩知己,勝過萬千人脈。
良禽擇佳木而棲,人也要擇良友而交。你不必把所有人,請進生命里。
很喜歡網(wǎng)上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說到了一定年齡,你必須扔掉四樣東西:
“沒意義的酒局,不愛你的人,看不起你的親戚,虛情假意的朋友。”
遠離消耗你的人,也不要去消耗別人。你的時間有限,不必有太多留戀。
在獨處中沉淀自己,遠比一群人狂歡有價值得多。
余生,圈子純粹,關系簡單,只和讓自己舒服的人在一起。

03
精神豐盈
錢鐘書在清華教書的時候,家里除了一張桌子和白布墊的沙發(fā),幾乎沒什么家具。
被下放改造時,除了幾張破棉被,就是滿袋子的書。
晚年時錢鐘書還曾囑咐楊絳,自己去世后,不舉行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一切從簡。
對他來說,人活于世,外在的一切都不重要,唯有內在的學識,精神的富足,才是立世的根本。
肉體終將消亡,只有美好的精神可以在世間永為流傳。
內心豐盈的人,才能真正活得體面。
體驗過物質的享受,也隨之看透了,物質的享受只能帶來的是短暫的滿足。
我們這一生真正的使命,就是努力躍升自己的靈魂。
只有精神與心靈的安定,才能帶來更為穩(wěn)定而持久的幸福感。
作家小野說:“真正的高級,不是物質的堆砌,而是找到內心的愛與自由?!?/p>
身閑為富,心簡為貴。你已勞累半生,愿你也能慢慢回歸物質的簡單,精神的富足。
在最好的時光里,做到物質極簡,關系極簡,精神豐盈,讓生活更簡單,讓生命更高級。